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8月20日正在威尼斯绿园看别人双年展的时候,手机响起,重庆市文联领导电话告知,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还是要继续办,交代我准备接受策展任务。时空交错,在看最以为国际化的威尼斯双年展之时,电讯声中竟在言说着最本土的双年展,印象尤深。虽然更早的时候也曾受询、也曾婉拒,但当理解到重庆这个虽然投入不多,却几经延宕才得以保留的“文化项目”之不易,于情于理也再难推辞,扛下这又须在年底完成的第四届双年展,我这姓冯的也真是“再作冯妇”了。
说是“再作”,是因为从2009年肇始的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前三届之中,我在2011年就做过第二届的策展人,现在又轮转接手第四届。这使我对自己生活工作所在这座城市唯一一个由政府投入的大型美术展览有更多的体认:作为一个内地城市,在中国近十多年社会大发展下的格局中,重庆尚存于美术的优势,可能也就是以四川美术学院为主不断产生的美术人才资源。资源地和生产基地的不可或缺,也依然还是中国美术版图中的一大特色。当中国各大城市纷纷大手笔投入,打造自己的文化形象和品牌时,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的首倡者罗中立,不仅出于自己当年受益于从“青年美展”脱颖而出的经历,更是审度重庆自身的局限和特色,把“青年”作为这个以城市之名而名的双年展的定位。我自己也身在美术院校的教学一线,十四年前开始操办成都双年展的“新人特展”,我就曾提出“中国的美术学院不仅承担着艺术教育的职责,而且还担当了艺术潮流的演绎、变化的引领者的角色。美术学院不断培养、造就着新的人才,正是新人的产生,才使中国美术得以生生不息持续发展。可以说,关注新人,就是从发展的角度关注中国美术的未来”。今天仍然可以继续说:关注青年,就是关注未来。重庆在全国首创“青年美术双年展”品牌,正是对当代艺术薪火相传的愿景的展开。
既诺接手,我也不得不脑筋急转弯开动起来。以“青年”定位的这一届双年展的主题,也是可以回应主流话语的:在“创新”热词频现的时代背景下,作为青年、作为艺术工作者,如何从自己的角度作答,不仅是面对作品时的技术或艺术的问题,其实更是一种文化态度。所以我为第四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拟出了“青春姿态:我闯?我创”的主题——至少我在这么想,面对时下“创新”的诉求,艺术青年的文化态度,应该是敢做敢当、敢为天下先的;因为敢为天下先,所以可以脑洞大开创出新天地。这或许多了点理想色彩。就现在青年生长的环境而言,从中小学、乃至从幼儿园起,再到大学、到单位,几乎都在模式化中打磨塑造成型,再加上物质生活相对丰裕,社会生活充满诱惑,以及种种现实之困,都使他们少了哪怕是冒失的方刚血气、哪怕是叛逆的怀疑反思。而这本来是青春的特点和特权。其实体制性的模式化塑造在先,再吁“创新”已成难局,但中国的未来确实又不得不仰仗“创新”以改变和提升。正因为挑战和机遇并存其中,艺术作为感性的触角,或可以更少束缚而得以激发。古人曾言“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我闯、我创”的提示和鼓励自有其作用和价值。
双年展的经费最终到位可以正式向媒体发布时,离展览开始已只有短促的时间,要完成一个规模也不算小的展览,这样的急工短工也算让我赶上了。除了自个儿忙乎,所幸举目全国,以青年、青年艺术为主的展览活动和平台已然日趋见多,更蒙北京“青年艺术100”、上海“M50新锐奖”、深圳“‘在路上’——中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展”几大品牌展、包括日本“DanDans”青年艺术团体的支持与推荐;还有几番积极参与的本市各院校美术院系再次加盟。全国各类青年艺术展览品牌汇聚于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大家携手共襄重庆文化盛事,共助青年艺术的发展,为这个平台增添了新的特色,使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得以以一种开放性的、多少国际化的形式展现,这将成为我们展览开幕后的研讨会上继续深化的话题。
一事难成难于一己之力的有限,一事可成成于方方面面的支持、鼎助,所以在此要致谢:第四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的主办、承办、协办的单位和领导,特别是具体负责此展的重庆市文联的领导;北京“青年艺术100”、上海“M50新锐奖”、深圳“‘在路上’——中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展”;三位同样也是青年的策展团队的同事;以及为本届双年展付出辛劳的所有工作人员!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