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85新潮”给中国美术带来了 什么

2016-05-19 11:49

  “85美术新潮”距离我们仅仅30年,但是我们在许多基本史实问题上已经开始纠缠不清了,如果现在不采取一种相对比较公正客观的办法把它的基本史实理清的话,将来这段历史很可能就是一笔糊涂账。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常常会有很多个版本,特别是很多当事人在场的情况下,当事人自己来口述回忆历史的时候,常常在有意无意之间站在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立场,他所看到的历史可能会变形。但是谁能够像上帝一样全知全能地很公正客观地看到一个我们所知道的传说中的“85”呢?这显然又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因为“85”只要是被人诉说出来,一定就有诉说者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口吻、自己的眼光,我们要从根本上做起,选取一个很低调、很朴素的角度,因此我们研究它的基本史实。但是研究基本史实的背后又不仅仅只是史实本身,当我们要想把一件经历了30年的事情试图说清楚的时候,背后就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我们怎样说,是否有能力说,用什么方法来说,我们在说的背后可以折射出对当代艺术、对当代美术研究中的许多方法论问题。对史实的尊重,对事实的挖掘,是研究“85”的基础和前提。当然我们想要完全百分之百接近历史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我们尊重事实不等于事实就是一切,其实事实最后是依赖于我们每个人,包括我们的阐释、观察角度、认识问题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我们研究历史事实的时候它还受到我们对未来的期待的影响,我们所有研究“85”的人不仅仅只是为了怀旧,他们可能今天之所以对“85”念念不忘,是因为对未来有一种期待,认为有一种未尽的使命,一种理想没有得到实现,一种情感很难割舍,这些加重了我们今天对“85”的回顾。

  “85新潮”给中国美术带来了什么?我感受到五个方面是很重要的:一是“85”的精神气质,勇气、责任、担当、理想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这都是当时精神气质上的特点;二是媒体在“85美术新潮”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三是“85”激活了中国文化的民间重建,对民间力量的兴起起到了很重要的催化作用;四是当时的学风、文风,不同意见之间的争论非常活跃,但是没有人身攻击,文章中的商榷,都非常温文尔雅,有节制,谈问题,但是不伤感情,和现在成为鲜明的对比,这也是“85”一个很重要的精神遗产;五是“85”时期知识界和学术界的人际关系,和现在不一样,当时有举荐、让贤、扶持青年,比如周韶华让主编位置给彭德这样一位年轻人担任,这都是让现在人感怀不已的精神遗产。

  (孙振华,深圳雕塑院院长)

来源:艺术国际-评论 作者:孙振华<b><a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