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伟谈话
时间:2004/6/9
地点:胡家园/翁伟画室
W:你是一直就这么画么?
D:由来已久,78年春法国18、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和后来的“哈默藏画展”,对我影特别大。当时特别喜欢这种画法,只是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画出来的。尤其是伦勃朗的《朱诺》,我还特意找了个望远镜仔细去看朱诺的胸脯是怎么画的,对我影响太深刻了!他这么几笔一涂,看起来什么都没有,实际又什么都有,这个感受直到今天还影响着我。
W:这种影响具体到你的画上是什么呢?
D:我只把我认为真实的东西呈现给大家,什么人都可以看,人家也可以有任何解释。就像意大利新写实电影一样,感觉很自然,其实是精心组织出来的真实。我喜欢纪录片风格的电影,它不强加给你什么东西,只是把生活中原生状态呈现给你。但这种真实状态又恰恰需要很好的素养才能达到。我在生活中是一个细致而周到的人,但做事不小气,不是黏黏糊糊的那种人。我最喜欢的东西都不是别人强加给我的东西,所以我也不喜欢强加于人。
W:你说的真实是指什么?
D:对画家来说,真实只是一种立场。“写实”是描写真实吗?在你脑子里什么才是真实?是你看到的还是感受到的?你感受到的和我感受到的一样吗?肯定不一样!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伊拉克战争,同样是战争,美国人给你讲伊拉克战争,伊拉克人也给你讲伊拉克战争,他们肯定都是特别“真实”的感受,可完全不是一回事。
W:人们总会在什么角度上会有共识吧?
D:我认为真正好的画家都是写实的,只是他们写的是眼里不同的“实”。比较起来,我更喜欢真实里所包含的诚实和诚恳。
W:出发点可能近似,可落脚点还是不同。
D:对这个问题,我往往站在自己理解角度上看,首先我认为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造成了不同的人画画的感觉不同。 不同民族会形成完全不同的造型体系,体系就是规矩。写实体系的科学性、条理性像建筑一样,由因果关系构筑起来。现代主义产生以后,很多绘画从综合因素向某个单一方向发展,但也依然是建构过程,要给这种方式寻找到合理的架构,哪些是基础?哪些是技术?哪些是发展?哪些是可能性?这样的体系就和我们原来的写实体系不一样了,但是我认为他们的体系从来不脱离情感真实。比如毕加索为什么说自己画的是真实的?看不见后脑勺就不画他认为就是不真实。他不仅仅要演示道理,还要从画面的结构上建构起合理性。反之我们看国内有些人学西方的模式,他弄的东西就是半拉子,没有结构、没基础,中国人也就不喜欢。但他们自己感觉是先驱。还会觉得,我既然流了血我就有功!其实在战场上你的血是不是白流,要看你取没取得制高点?没取得,你就是垫脚石,有苦劳,没功劳。你作为学习可以,但是作为艺术你很不成熟。
W:写实油画的情况怎么样?
D:只是相对成熟。我觉得中国的状况像早期的法国和荷兰,用的都是意大利人的标准。比如中国的写实油画,老先生们有一套标准:画面的结构怎么样?色彩怎么样?这结构、色彩是谁的?洋人的。写实写到什么程度才叫好?是洋人那套么?有中国标准吗?没有。我说的中国标准是特别具体的。造型、颜色、调子等等。
W:你自己有没有?
D:我觉得当今国内写实高手像艾轩,杨飞云,王沂东这些人,其实是在树标准,但还没有完全树起来。我觉得应该有一个宽泛的中国标准。比如说油画中画人要立体,但立体到什么程度?立体到底有什么用?干吗非得那么立体?这个标准哪儿来的?洋人的。怎么把洋人发明的东西制订出中国标准是中国油画的迫切任务。
W:你们搞写实派的画会,是想建立这样的标准吗?
D:有这个意思,油画从引进到如今,一百多年了,一直使人家的标准,这说明我们一直还不成熟。
W:你估计这个标准会是什么?
D:必须有大家服气的大师。写实绘画,一直都在圈内争来争去。这个圈,其实就是美术学院,画家们来谈论标准是什么。问题是我们没一个人去问买画的人:你问他中国写实油画的标准是什么?结构是什么?透视法是如何用的?他根本不懂,他就认为好不好,你说他没有标准,其实他有。这种“有”是在运动中和在时空中获得的,比如说这个人像不像,身材对不对,是整天围着转得出的印象。我接触过很多买画的人,这些人都有标准,只是我们画界的人从来不跟他们谈论。这些人往往忘了,你画画给谁看?就是给不画画的看。所以真正好的艺术一定是受到本民族喜欢,有广泛的欣赏群。
作者:王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