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杨劲松:对于内心的冲动,我越来越强烈地希望去证实面对

  导言:这不过是杨劲松一个新的开始。自从旅欧回国之后,长期在个人艺术创作和教学、行政工作双线作战的杨劲松,现在终于可以将全部的注意力和思考投注到艺术创作之中,这也使得他更为珍惜这份难来的,也是他一直以来最为珍视的独立性和真实。艺术即为生命本身最为真实的表达,抛开一切外在标准和规范,放下内心执着与牵绊,像古代中国人那样本真的面对画布(纸)去书写,去涂抹,不问结果,但求问心无愧。明眼人都能看出,这已不是某种艺术观念的要求,这是杨劲松对于自身生命状态以及个人与艺术之间关系的全新认识。

  杨劲松:“自由的涂抹”是走到哪算哪,讲求本能性和偶发,比较随机应变。而“涂抹的自由”则是在内容沉淀后的有文化针对性和内容的不同理解的表达。所谓“沉淀”在我心里是有所指的。譬如抽象艺术。为什么我不喜欢用这个概念,是因为它会阻碍我的用心,它会先入为主地框定艺术创作。就像国内许多理论和拥簇者们唯正宗喋喋不休,唯不似之形式章法而抢立山头,至于此类实践的动机和结果根本搞不懂也弄不明白作品之好坏!我至少知道今天的艺术实践问题是什么,自己在干什么想表达什么。

  对我来说,“涂抹的自由”和“自由的涂抹”两者之间的区别非常之大。“自由的涂抹”是有条件的,“涂抹的自由”是基于一个认识。我认为所有的人,无论是哪个人种,开始感知世界的方式就是通过涂抹。但是随着接受教育和社会规训,逐渐天性中的涂抹意识便会消失,会受到语言、文法、社会规矩的约束来认识世界。

  就拿我“911”的作品来说,当人在用心建构一个理想平台和境界,为之努力奋斗并去实现某种看上去最好的结果的过程中,突然有一天它莫名其妙地坍塌了,他的内心是有挣扎的。画得时候我就在想,我们通过涂抹的方式介入到表达世界的关系,看似是在成长,但为什么结果是那么的弱不禁风?从国家到单位再到个人,很多情况下真是身不由己,它的结果不是我能控制的,即便在某些方面能控制住,但当你不再去干预的时候这个局面就完全又变回到自然的关系里面去了。我之所以认为“涂抹的自由”比“自由的涂抹”要好,其根源就在于我是基于认识方法的建构而产生出来的自由。我知道这个规矩,我在这个规矩里寻求突破的时候是有针对性的。

  反观当下的理论方式又没办法读懂我的要求。他们会在习惯的图式上纠缠,而我并不在乎,我在乎的是遇到了困境,要对此进行我的表达。我也希望因此而获得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记者:对于您的作品好像很难在某一种明确的批评的范畴里面去谈论,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您怎么看?

  杨劲松:理论应该是在实践之中或之后才会有所发现和形成逻辑力量。很不幸或者说很悲催的是中国的当代文化和艺术的理论基础都是空降理论或者说是半调子理论!它们跟不上中国新兴艺术的实践步伐,它们也读不懂在西方美术史辞典中找不到对应的实践有无创造性意义!尤其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各国的在地性解释成为趋势时,各种类型的艺术实践经验表明它跟所谓艺术史和艺术理论没有关系,而且也只有摆脱层层因袭的思维格式和美的标准才会发现人在场的价值和意义取向!可惜,现有的所谓理论似乎也弄不清楚中国现在状况中哪种努力会有建构性,哪种努力可以改变局面。

  我只是基于这些年一边做教育一边做实践一边读书,同时也一边混江湖接地气地验证之下,我选择了去实为虚的立场,我试图走心,问心无愧地实践自己对人对社会对问题的表达。我不在乎专业范畴的反馈也不需要用它换银子出卖灵魂。所以,即使有所谓“好坏”标准,可能会促使我觉得做的还不够,但不会影响我的实践。

  当下的艺术现象变化速度非常快,而我们现有的理论知识和认识世界的方法不够,不足以去面对它。有好多东西无法解释的时候,还有另外一个东西隐隐约约在启发和引导我在感受,灵光乍现神来之笔的时候会觉得冥冥之中存在着某种联系,我之前怀疑这是迷信,后来知道科学家已经证明了正形和负形的关系,一个正在的“在”和隐在的“在”是并在的关系,只是我们看不到,就在现在我们交谈的时候就有另外的空间在运行,另外的空间在运行时有时候会激发你。正是基于这样的关系,每每当我出现一些困扰的时候,我愿意固定它,让它存在,不让它消失掉。所以我觉得艺术创作应该是不断发现和生成关系。最终还是作品在说话,我至少让你的视觉经验变了,或者让你用原来的视觉系统衡量我的时候碰到困境,这就是我的价值。有句话触动了我,“青春可以老去,青年精神永新”,所以我一直希望我的艺术创作能够像生命一样不断地生长和蜕变。

  记者:不管从您的个人经历还是作品上,大家提到较多的是“矛盾”这个词。用您自己的话说,“矛盾”在您的画中没有被抹去,而是保留了下来。您怎么看“矛盾”?

  杨劲松:我们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让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问题。我们现有的参照系都不足以面对它,这个时候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纠结,而这些矛盾纠结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必定会出现的特质,在这个过程中肯定得付出代价去经历。当这种矛盾和不协调在我画面中出现的时候,我愿意把它留下。

  看上去我是受到所谓专业训练的人,但我在不断挣脱这种专业性带给我的束缚,这其实是我在追求艺术真谛道路中的一种人生困扰。就像爱是一种焦虑,它是矛盾的。在我作品里出现了与我以往经验不同的东西的时候,我会比较珍惜它,我会顺着这个方面走,它让我感受到一种新的困难,这种困难按照习惯来说是错误的,但我愿意去面对它。我觉得这是艺术家的事,可以把前后不搭的东西放在里面,让它生成一个新的可能。

  记者:有一个词叫“随心所欲不逾矩”,逾矩不逾矩,对您来说还重要吗?

  杨劲松:他们说你这么年轻就退休了,我说我是得到了解放。在我的实践里面,看上去我很想自由,其实我被规训出来的举止和言行,再怎么放开都有规矩的那一部分,这是我最大的困境。在最开始画的时候,真的是大千世界,混沌一片,可是我在收拾的时候一定要把画面的支撑点抓住,哪些该抛弃哪些该保留,我一直在思考在这里面矛盾着。所以,“不逾矩”是因为我逾不了,不是我不想。很多人并不认同我的观点,可是我不认为这样的不认同对我是打击,我还会坚持去做,不然我会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价值就在于我碰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

  记者:作品审美上的价值对您来说还重要吗?

  杨劲松:一点不重要,当人们迷失不知道艺术该朝向什么方向去走的时候,会向现有的欣赏标准上面去靠,这个是不对的。当你要创造一件东西,希望用你的方式呈现的时候,你的结果是一定不被理解的。他们夸我这么多年一直持续地在一种理想主义的状态里面去做事情,我相信这话是对的。

  对于内心的冲动我越来越强烈地希望去真实面对,之前有时候我会压抑和暂停,从现在开始我不会那么在意,因为你想创造新的事物一定会面对不理解,创作就是不理解的结果,理解不是创作。此时就面临一个新的困境,你必须要去超越。艺术家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他的东西经常是不被理解。正是因为这个理念,才让我一直坚持下来,不是说我固执,而是因为当下的问题造就了我现在的心态和状态。结果不一定如我所愿,别人可能有另外的解读,但没有关系。

  记者:2016年10月在济南美术馆“涂抹的自由”个展,对您来说可以算是一个新的开端吗?

  杨劲松:我愿意把它当成过程。当有人提出来要给我编文献,我回应说我才刚开始!当下中国的一个问题就是鹦鹉学舌和照本宣科,跟别人跑的状态成为主流,形成个人独立见解的文化意识还不足。假如大家都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形成了互相尊重的联系,形成了基本平权的关系,也许就会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当下之所以如此固执地说这个事情,是因为我觉得当形成每个人都愿意去追求和确立自己文化的时候,个人价值才会确立。当下的语境之所以那么容易被引导到一个关系里,或者是很多开始还有点感受,但一被归纳就跑到另外的地方去了。这么多的盲从就是因为个人性不够。如果个人性够的话,也许我现在做的大家就觉得太一般了。当大家还在随意被影响的时候,我觉得我现在这么固执还有点意思。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