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05-21 07:39
艺术家林科 (摄影师王鹏/penn)
【编者按】2017年5月8日,由郑胜天担任轮值主席,以及汪悦进 (Eugene Y.Wang)、杜柏贞(Jane DeBevoise)、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华睿思(Keith Wallace)、大卫•乔斯利特(L David Joselit III)、朱青生、鲁明军、王璜生等9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团,通过线上投票评选出第十一届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家”、“年度青年艺术家”、“年度艺术出版物”提名奖。
其中,第十一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提名奖”,由关小、郝敬班、林科、马秋莎、赵赵五位艺术家获得,将于5月23日在故宫进行提名奖颁奖。三项大奖将在北京终评会进行现场讨论投票评出,最终“年度艺术家”、“年度青年艺术家”、“年度艺术出版物”三项大奖也将在5月23日故宫巅峰之夜揭晓。
林科是此次获得“青年艺术家提名奖”的艺术家之一。林科1984年生于浙江温州,200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自2010年起,林科以自己为实验对象,专注于计算机行为科学的探索。他将笔记本电脑作为工作室,从软件和互联网中提取、合成创作素材。对互联网和各种应用程序的日常探索行为成为了其艺术创作和自我探索的催化剂。他运用截图和录屏软件记录其操作行为、获得观念图像。作品形式包括装置、图像、声音、文本、录像和计算机绘画。林科的作品为其赢得了重要的认可,他于2014年获OCAT-皮埃尔·于贝尔奖,也曾于2015年获第九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大奖。他的作品曾展出于ZKM媒体艺术中心,卡尔斯鲁尔,德国;弗柯望博物馆,埃森,德国;东京都现当代美术馆,日本;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等艺术机构。林科同时也是艺术小组双飞艺术中心的成员。
耶稣在桌面预览 2015 收藏级喷墨打印-墙纸 尺寸可变
2016年12月17日,林科个展“Like Me”在BANK开幕。展览延续了艺术家将自己作为实验对象,在计算机时代下对行为科学的长期探索。艺术家将笔记本电脑作为工作室,从电脑软件的操作行为和互联网的浏览中提取其创作的素材和形式。
如今,由计算机设备介入的生活已逐渐成为了我们的日常,林科的作品能帮助我们去界定现今与日俱增的现实距离感。在“Like Me”中,自我陶醉式的社交媒体经济(请为我点赞!)与自画像式的自我描绘(像我一样)相互交织,试图诠释人类在数字时代初期的角色(我们都一样!)。展览透过一系列假想的作品现场图,或是展览设计(艺术家将下载的空间现场图用自己想加入的作品替换),亦或是超大尺寸的电脑桌面截屏,逐步展现了自身的主题和面貌。展览名称“Like Me”取自此次展出的视频装置之一:艺术家从70年代的“星际迷航”剧集中截取了一段对话,暗示了“未来科技时代的人们”处于自满的陷阱中,仅仅是“...动物园的样品,像我一样”。
《什么时间》(2016)布面收藏级喷墨打印,尺寸可变
在“Like Me”中,真实和虚拟在通向网络技术的迷宫中被扁平化,不断趋于彼此。它既是对内在主观性和当下观众文化的反映,也是对未来的预言:或许有一天,互联网行为的真实性和深度都将变得无关紧要。
每段时期,林科总会寻找新的创作方法。比如像做《宇宙文件夹》(2010)系列的时候,他一开始就有把文件夹排列组合成一个舞台的想法,但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将这种操作变成作品。他一直在思考怎样让人进去跟电脑里的文件夹互动,是否需要编写一个程序?突然有一天,他的一个高中同学看了他的电脑后问,为什么不把自己安排文件夹的过程拍下来?林科很早在学习各种软件的时候就接触过录屏软件,所以立马想到可以用录屏软件记录的方式实现作品。获得这种创作方法之后,持续地对录屏进行实验。
《指挥员》(2016)16:9 表演视频,4K,16:9, 6分41秒
林科《Link&Fly》( 2016)收藏级喷墨打印,100 x 70 cm
林科说他的工作方式不是命题创作,而是得去“等”自己的作品出现。“作品”随机出现之后,他要选择实施某些及时的处理,从而得到一个结果。等一个作品而非计划一个作品其实是一种风险性很高的创作方法。比如,女朋友偶然间分享了一个说唱的视频给他,他看完很受感染,第二天就通过SoundCloud搜寻合适的音乐,尝试以说唱的方式演绎《星际迷航》中的一段对白,完成《Like Me》(2016)这件表演视频。
林科通常不用实体相机,他的录像也通常是在一个想象的空间里实现的。在以前,林科对用物理相机拍摄都有点排斥,在用物理相机拍摄时,得不到乐趣。甚至至今林科都没有一台专业的摄像机和相机,需要时他会用手机拍摄,因为想到就可以拍,手机在他看来是一件非常功能性的产品。所以和很多摄影朋友不一样的是,林科并不觉得拍一张照片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其实不管你是不是有观念、是不是有技术,这些都不重要,每个人创作的需求都不一样,找到需求去实现它,才是为什么去拍的原因。”林科说到。
《黏糊糊的线》(2015)录像装置,行为表演记录 1分 55秒,循环播放
《东京的海滩》(2015)录像声音装置,行为表演记录 4分 02秒,循环播放
当被邀请参加特定主题的展览时,林科偶尔也会进行命题创作。比如那件《黏糊糊的线》(2015)和《东京的海滩》(2015)。那是为东京都现代美术馆的一个探索全球范围内艺术家对东京的印象的群展而做的。
“在此之前,我基本不做‘命题式’的创作,每一件作品都是非常自然地发生的,也没有固定的格式。我之前也没有去过东京,所有东京的印象都是从网络上的图片得到的。所以我选择东京塔的照片,作为创作的出发点。那件东京塔的作品叫《sticky line》(黏糊糊的线)。东京铁塔是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我想在铁塔顶端做一些事,因此用一个像一个口香糖一样的线,一直拉住,扯也扯不掉。它的运动,可以做为在铁塔的顶端的一种力。总体而言,这件作品是比较未来感的。录像里的发音是日式英语,日本人说英语的时候很有意思,日文字幕我不知道是不是sticky line,我通过翻译得到一个相近的英文,再用翻译软件翻成日文。”
《大大大》,2012,收藏级喷墨打印,尺寸可变
在林科看来,艺术家与不同的策展人会有不同的合作方式。和策展人沟通的时候,他也会期待他们给出一个可以触发自己创作的点,或者说一个真实的内容。这个内容可以是很干脆的一句话,以相对开放的方式指向一件很具体的事情,但开放的程度是要有限制的,不然之间的展览合作就变得没有方向了。
《爱》(2012)收藏级喷墨打印,150 x 100 cm
回到去年BANK的个展“Like Me”,让林科感到最兴奋的是:原本在电脑里的作品被挑选出来放入一个实体的展览空间后,第一次看到它们时的新鲜感。在准备展览的过程中,林科把2012年之后电脑里产生的五花八门的作品丢给了马修,让他做策展决定;同时林科也试着往BANK新空间的SketchUp模型里放自己认为适合的作品。马修挑选的结果让林科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其中包括了一些自己原以为不会被选中的、做着玩儿的或者说没有往作品方向上做的东西。于是,这个过程很愉快的。林科再一次很新鲜的“玩”了一把。
《落日余晖下的文件夹装置视图》, 2012,收藏级喷墨打印,40 x 60 cm
通常情况下,艺术家最近在忙一个展览时,他会把所有桌面上的文件都是用这个展览的名字来命名,工作完成以后就把它全部都打包,丢到一个硬盘里,再面对一个干净的电脑,重新开始。
屏幕快照2016-04-17 下午11.46.20, 2016 收藏级喷墨打印装裱在铝塑板上 尺寸可变
但林科说他其实舍不得做这些事情,因为它们代表着过去作品的踪迹。看以前的作品,会让他觉得回到特别纯粹的自己,你找到曾经用的使用的技法,它就像一条回忆的十字路,到了岔口,知道往哪里拐。“但你没发现路口前,你既不靠左,也不靠右,是在很中间、迷茫、模糊的状态,但你又想做这些事,只是你没有路。”
同时,当林科看到过去的那些数据时,其实有可能完全忘记了那些数据产生的时候,它为什么会产生?“你还会想,那个人是你吗?不确定,但真的是一个过去的自己。这和看一张读书时穿校服的自己的照片是一样的感觉。当你看到十年前的数据,和你桌面产生的内容,你再打开文件包,所有的文件就像在一个集装箱里,你会找到很多不同的想法。”
《手-03》(2015)收藏级喷墨打印,112 x 170 cm
当被问到不做艺术时会选择做什么?林科犹豫了一下,回答:做我自己。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