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宋粉”热潮中能否让宋代书画再生?

2017-09-26 07:23

  时人为何独宠两宋?

  因其投射的实是某种自我欢喜。

  论及两宋,众人或以积贫积弱怜惜之,或以文学鼎盛夸赞之,兼或两厢衡观之。实际上,不同结论来自差异的批判标准。不过关键在于,研究时是否平心静气且考察全面,无数历史细节的聚集,方能铸就大致总体的格局。

  中央美术学院邵彦副教授便坦言“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生命周期,在它的鼎盛时期,当然有文化昌盛的局面,有的时间段内,经济也很繁荣,政治也比较开明,这也是事实,但不是全部时候、全部方面都是这样。宋代也有宋代的问题,既有强邻环饲,战争威胁,也有政治倾轧,经济拮据。其实,正是在这种很正常的生活状态中,艺术才承载人的喜怒哀乐,也才能够穿越空间的限制,引起同样要面临很多困境的其他时代和国家人们的情感共鸣。”她敏锐感觉到当前“宋粉”的狂热,便客观指出:“其实有很大一部分传世的宋画都是工匠画的,就如大部分敦煌壁画,当然这不影响我们对他们艺术和历史价值的判断,我们也大可不必将其供在神坛上。”

  客观而言,每朝均有独特之美,皆因每人心中都特有之爱。今人爱宋,或多在感怀:原来我们曾经这样优雅、精致、执着地生活过。那些貌似不起眼的细节,均是宋人独质之慧心,如天青之秘色,恍兮惚兮间,摄了人魂魄。花、香、茶、酒、笔、砚、纸、墨、簪钗、佩饰、家具、器用…日常生活中弥散的诗意就建立在对寻常事物的牵挂和爱惜上。

  唐宋之际,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动,若说唐是贵族文化,至宋,则文人意识高涨,文人本身敏感细腻,又善言说,文气飕飕可谓理所当然,且生活本身被置于重要位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鲞铺》就曰:“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当时生活就是“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各种琐事。这些细节是构成一世文明的基座,小可见大,精细方现深广。于是,哲学、文学、艺术等纷纷从高大森严的庙堂上轻快地走进了迅速发展的城市,在市井酒肆深处再次唤醒了人性的觉醒与文化的复苏。

  各花入各眼,处处是高峰。两宋,无论诗词、文章、书法、绘画、瓷艺、园林…几乎都诞生了足与前朝后代争辉的巨观。“从历史上看,两宋是中国占世界经济总量份额最大的时期,相当长的时间里,南宋的都城临安,是世界经济的枢纽之地。那是一个商业发达,对外贸易繁荣,学术昌明,文学艺术也异常兴盛的时代。在绘画史上,无论人、山、花,两宋都可以说是群星闪烁、高峰林立。”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明提醒到:“想想《笔法记》,我们就会意识到那个时代的人们在笔墨上自有一番理解和怀抱,值得我们去重新咀嚼反思。宋人丘壑万象森然,来自对于山川的长期观照与切身体察,五代及至北宋的那些山水画家们是伟大的求道者,跟后世的文人画家们全然不同,所以他们的创造具有世界观的意义——师法造化,其中关窍不在主客之间,而在人天之际。”

  而其中,最耀眼的必是宋画,可谓处处有大观照,一花一叶,俱有安放。宋人感物兴怀,神与物游,穷情写物,所以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一切都能成就画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一切皆可摇荡性情。曾有外国学者说过,第一次看到宋画,就改变了他的整个人生。的确,宋画创造的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有高原也有高峰,且各有其美,绝不重复。两宋间,每个画科、每个时段都留下了千古名作: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18岁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堪称中国青绿山水的巅峰之作,还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宋徽宗的花鸟、文人写意的泼墨人物及“南宋四家”潮湿氤氲、水气弥漫的水墨苍劲等。宋画之美宁静而不刻意,淡泊且自然。现代的浮躁与喧嚣中,宋人的精神世界是那么遥远、纯粹却又亲切。或许,现代绘画未能超越宋画之谜,非技法或材料,而是心有杂念。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长脉中,宋朝美学从未随风而逝,它积淀于中国文化的基因中,流淌在每个人的血脉里。如何接过这一硕果并承传后继,无疑为穿越时空的重任。

  2017年9月22至23日,“两宋书画传习与研究国际学术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盛大启幕。子项目“传摹·揣摩:两宋书画临摹教学展”提前开启,300多件传习研究两宋书画的作品亮相,成为观察“传承”最生动、最真实的个体性案例。

“两宋书画传习与研究国际学术论坛”开幕式现场

识别上图二维码 直达两宋书画传习与研究国际学术论坛直播现场

“传摹·揣摩:两宋书画临摹教学展”展厅内景

  利用2017年寒假和上半学期的大部分周末,2014级人物专业的王觉平临摹了南宋刘松年的《罗汉图》。其实上大学之前,她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中国画。“能够临摹一张宋画的心情十分激动,却也让‘零基础’的我更加强烈的汲取和学习着传统知识和技法。临摹是孤独的对原画的对话,笔墨纸砚的选择、传统矿物颜料的使用手法、作画的程序、勾线和染色的技法、绘画的装裱所有的这一切要点,我都尽力向真正的南宋靠拢。”但她也明白,临摹是二次创作,“我并没有尽力去消除自己的痕迹,自己的风格,因为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这是属于独属于我的学习过程。”临摹过程困难重重,如曾差点把浓墨滴在画作上,也曾不小心摔过绷框,但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在长时间临摹中,它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一旦没有激情作为动力时,人会麻木,有这样一段时间临摹时,我就像一台没有自己思维的机器。后来我突然意识到,原画的作者刘松年,生活在当时的杭州清波门,也就是离我每天学习生活的中国美术学院仅有几百米的地方。这仿佛是一个信号,让我短暂的放下了一段时间画笔,在学校面对着的西湖的山山水水里徜徉。”她去游清波门,爬宝石山,进灵隐寺,看摩崖石刻,在西湖坐船,逛南宋遗址。“我一直很感激能够临摹《罗汉图》,我从不认为我有把这一幅画临摹的很好,但更多的是它对我的影响。它不仅教会了我许许多多传统国画知识,还把我从平淡的生活中唤醒,走出校门,去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的共存。这便是临摹宋画的意义所在吧,每一个爱宋画的人,都能从中体会到只属于自己的心灵的进步。”

临李松年《罗汉图》 2017 王觉平

  2015级中国画综合专业张启敬参展作品之一是临摹《簪花仕女图》。“为什么要临摹?是我画这幅画之前要考虑的问题。”他谨记学习的心态,试图从这张画的造型,内容,线条和设色加以揣摩和练习。“要注意的是,临摹与原作无限接近固然重要,但是临摹展开的思考和学习更为有效提升自己!临摹的核心是学习和理解,而学习就是不论我在临摹这个画像或者不像,而是我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并有所感悟收获了知识;理解就是我收获了多少知识能知道应该用于何处,怎么用。活学活用很重要,收获了多少知识,在于能在形与神的临摹中取得最大值。”

临刘松年《四景山水》之一 2017 张启敬

  而2016级陈正觉临摹时刚刚大一,初次系统性接触宋画临摹时很是摸不着头脑,以至前几周不断失败。“后来通过请教老师,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一直不清楚自己的目的,我总是希望在每一处都尽量接近临本,以至于欠缺对宋画小品实质的认识。临摹宋代绘画的核心目的是要掌握宋代艺术在将客观景物转化为平面艺术形象时的艺术语言原理和审美取向,主要表现在构图、笔墨的方法,整体效果、层次等等,绝不是模拟画中的颜色、形象等一些流于表面的形式。”这次的宋画临摹,使他联想到当今中国画的学习及今后的创作,“也要借鉴这种理性,踏踏实实地从生活中汲取营养。”

临李嵩《溪山水阁图》 2014 方溪月

临赵佶《梅竹聚禽图》 2015 杜昕

  方溪月参展的四张小品是大一下学期临的,“我觉得临摹不仅是学习章法和笔墨技巧,更重要的是领悟前人的审美情趣及创造思想。”2013级花鸟研究生杜昕则十分清楚宋画临摹的重要性,“我们一般会将临摹分为:拷贝临摹、对临、变体临摹和背临、意临四个部分。这也是从‘我师古人法’到‘我师古人心’的有效进阶,从最基本的造型、勾勒、设色的技法学习到疏密、虚实、画意的境界体悟,将会让宋画临摹内化为创作的基石。”

临赵幹《江行初雪图》变体 2017 范阳子

  2015级硕士研究生范阳子参展作品是五代赵幹《江行初雪图》的变体摹本,创作于研二期间,原作是手卷,描绘叶落雪飘、北风呼啸时节江岸渔村渔民捕鱼之艰辛生活状况。“作为变体临摹,顾名思义,就是继承原作的精神感觉,但不能像临摹一样完全复制,而是变体出另一张新的作品来,使人一看好似赵幹还画过另一张《初雪图》一般。”他将原作手卷改为立轴,画面空间由平面转换为纵向,加大画面的纵深感,使读画方法也从游观转变为由下至上更为直观的读画方法。“这样能够将传统经典‘活化’,促进自己更直接地将传统经典吸收变通,而不是束缚在窠臼中,我认为这是变体临摹给我所带来的最重要的收获。”

临《溪岸图》局部变体 2017 高天宇

  2016级硕士研究生高天宇初见《溪岸图》,就被它所营造的玄秘与幽深山水画境界以及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仿佛横空出世般的表现方式所吸引,但这次临摹不想完全照搬,于是也尝试了一下变体创临的方式,将原作的竖式构图变成了横式。“如果照搬照抄,画面难免僵硬,所以必须要做一些改变,逼着自己去理解原作的笔墨,再进行深入研究,并借此加以提炼,找出不脱离原作精神范畴的有限度的笔墨表现。”

  中国画终究是要向前走的,具有典范之意宋画,如何酌精华且适今用,是一个具体又全局的课题。

  两宋书画传习与研究国际论坛的开启,非只复古,更在开今。正如高士明所言:“你只有重新做一遍,这个传统才会成为你自身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一切真正的传承都是重新发明。”对此,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尉晓榕亦言:重要的不是传习而是再生。

两宋书画传习与研究国际论坛海报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及其种种前身,是一个有着近百年发展史的艺术教育机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当时出版不甚丰富的情况下,顾坤伯、潘韵、陆俨少绘制了大量的山水课徒画稿,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要领,为之后宋元绘画作品的临摹辟出一条捷径并一直受用至今。50至80年代,国画系先后购入了一批古代名家的原作和日本二玄社印制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历代山水名画的仿真印刷品,极大丰富了临摹教学。近十年来,世界各收藏机构对中国历代名画的数位化,使名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李成(传)《睛峦萧寺》、董源《夏景山口待渡》、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等一大批数位化仿真印刷品进入课堂,增添、丰富了教学内容。

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 2017 卓鹤君

仿宋人画法 2017 闵学林

山水卧游册之一 2017 陈向迅

白玉桥 2017 尉晓榕

西湖香市 2008 顾迎庆

临宋人《云关雪栈图》 1985 田源

烟霞洞天 2017 张谷旻

感觉宋代-纪念苏东坡 2012 张浩

南宋文天祥诗《绿漪堂》 2017 沈浩


沈乐平 临北宋米芾《蜀素帖》

  “两宋山水画临摹教学从何入手又如何引导,而临摹并非是拷贝一幅形似而失神的作品,这是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临摹教学中借助宋人绘画作品,开启宋人对山水天地的观照法。理解和认识宋人的崇尚、流派及主要画风。对宋画的意境、章法、结体等基本特征,以及用笔、用墨、设色等表现技法,加以学习、分析和研究。”山水画教研室主任陈磊和中国画系主任张谷旻均认为学院教学并不提倡“复制”式的临摹方式,教学中结合收藏地的原作和几个版本印刷品的比较,使同学基本了解原作的精神与气息,而后对临本的阅读至关重要。

  花鸟画教研室主任卢勇则强调一个人或一代人的智慧有限,实践内容也有局限:“继承有限传统是创新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因为我们所从事的是民族绘画,历史是不能割断的。”既然要创新,就要解放思想,做各种各样的探索,要不怕失败和反复实践,而且要增加新的条件,深入生活,洋为中用和其他借鉴都是需要的,“重视学习传统,不但是‘借古开今’,保守主义是消极的因素,所谓‘半耗丹青,千载法宗’,一点都不肯丢掉,这样就无法研究创新了,继承的也只能是一部分精华,全面继承又要创新也是不可设想的事,我们既要研究传统绘画的基本规律,又要摆脱古人窠臼,没有长期的实践是不行的。”

临王诜《渔村小雪图》 2016 张捷

樱花鸣禽图 2009 卢勇

惠风和畅 2016 陈磊

湖山春雨春消息 2014 林海钟

临宋人《豆荚蜻蜓图》 1990 韩璐

临《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1990 花俊


戴家妙 行草苏东坡诗


白居易《忆江南》 2017 陈大中


节临北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2009 白砥

  相较煌煌大观的山水花鸟画名迹,两宋人物画实如散落茫茫山野中的寥落辰星,珠串难挹。“在我系的人物画临摹教学中,对两宋作品的摹习多偏重于工笔一路,由白描而重彩,写意兼及南渡之后之禅画一脉。”人物画教研室主任盛天晔认为“对花鸟画的创新,我赞成在传统的基础上去创,不能低估自己,也不能小看前人,没有继承的‘创新’水平是不好搞的,不论何种学问都有这个问题。”

  临摹是中国传统书法学习的不二法门,既需要有对历代经典法书“如灯取影”的精准把握,也需要有对历代书迹“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的会通。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沈浩亦是书法系主任,他认为在如今的高等书法专业教学中,宋代书法尤其是行书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综合宋代书法的时代特征,技法特点等各方面要素,本着‘取法乎上’‘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一般选取宋四家行草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在本科低年级、高年级以及研究生阶段以不同的学术要求,教学目标开展教学,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书法的古今和技道关系。”

小莞 2015 盛天晔

寂寞空庭春欲晚 2017 罗颖

盛夏的果实 2014 刘海勇

纨花 2017 潘汶汛

柳永词《雨霖铃》 2017 韩天雍


宋四家手札选临 2017 张爱国

(文中图片与部分文字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提供)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邹萍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