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民国书法答客问——祝帅(北京大学研究员)

  梁毅:从80年代至今,关于民国时期书法的出版物有如四川美术出版社的《民国时期书法》(三卷)、孙洵著《民国书法篆刻史》、河南美术出版社《民国书法》(三卷)等,试图给此一阶段的书法史作一梳理和研究,您如何看待这一学术活动?

  祝帅:其实四十年来关于民国书法的研究远不止这些。之所以感觉民国书法研究比较冷落,一个非常重要原因,是很多从事书法史研究的人对于民国一直以来有所轻忽。举例来说,在中国流传甚久的一部七卷本《中国书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并没有民国卷。刘正成主编、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法全集》也不包含民国的内容。所以很多以这些书为书法史入门读本的书家和书法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中缺乏民国这一段。而研究民国书法的书法史家,比如老一辈的孙洵等人,又极少涉猎古代书法史研究,这使得书法史研究领域的主流并非民国书法。

  梁:从书法的发展阶段来看,民国书法与其前后的书法发展阶段有着怎样的上下文关系?

  祝:民国之所以奇特,在于在这短短三十几年的时间内,发生了一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民国时期社会变迁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对于延续了上千年的书法传统来说形成了致命性的冲击。民国书法既是一部中国古代书法史的集大成者,又开启和奠定了当代书法生态的基本面貌。当然,这些成就未必是民国书法人主观上主动追求的,而是书法在那样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期中自觉不自觉做出调适的结果。

  梁:民国书法的成绩提供和扩展了哪些此前书法史上不同的面向和界域?

  祝:在书法创作方面,是风格的多元化。民国时期有以碑学为主要面貌的书家,也有以写帖名世的书家,甚至还不乏受到当时新传入的西方图案构成理念影响者,几乎没有形成哪一种“书风”垄断书坛的局面。在书法理论研究方面,是标榜“客观”、“科学”的新式学术研究取代了延续了上千年的以个人体验为基准的传统书论。在书法组织方面,书法创作形成专业的圈子,书法社团、研究会一类的行业组织应运而生,建构了书法家的群体意识和自我指认。在书法教育方面,是以课程制为标志的现代的学堂全面取代了过去的师徒授受,孕育了后来书法专业教育的雏形。在书法展览、陈列、出版等方面,也改变了传统书法的展示理念、空间观念和传播效果。

  梁:民国时期的书家众多,您以为哪位书家最具此一时代的代表性?

  祝:民国书法风格呈现多元化的面貌,也并没有哪一个书家可以在民国书坛鹤立鸡群。因此回答这个问题,取决于评论家所采取的标准。我的标准是,一定历史时期内的代表性的书家,不但个人要在创作和研究方面积累世所公认的成就,而且还要在特定历史时期内表现出相应的影响力。也就是说,不但要自己的字写得好(或者说有特点),而且还要引发很多人甚至是一个流派来学习和效仿。满足前一个标准的书家,在民国时期可谓星汉璀璨,从个人审美接受来说,李瑞清、李叔同、鲁迅、于右任、白蕉、谭延闿、钱玄同等均榜上有名,但若说书风的影响力,很多人就要退出了。这样看来,论及在整个民国书坛上兼具创作、理论和影响力三者的,则康南海信可谓执牛耳之一人。

  梁:民国热让民国书法也得以备受关注,无论是出版、拍卖还是研究,这为书法史的研究方法和观念带来怎样的变化?

  祝:近年来民国书法作品在拍卖等场合的频繁现身、炙手可热,加之各种民国出版物、报刊书籍资料的数字化工程,使得以往一些不为当代人所熟悉的资料重见天日。所以目前来看,关于民国书法的基础性研究特别多。往往一部新发现的民国书法研究著作,一份通过民国报刊全文检索数据库搜索出来的关键词表,甚至一件新现身拍卖场的书家作品,都可以写出一篇完整的论文。但这些研究目前大多停留在资料描述的阶段,虽然有资料价值,但缺乏学术意义。所以,虽然民国的研究从数量来看有越来越多的趋势,但断言在研究方法方面也有突破,还为时过早。真正有价值和方法论意义的研究,不见得非要使用生僻的史料。相反,用常见的史料但从新的角度提出新问题,才是专业研究者所更加看重的。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