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龙是我们非常喜欢的民族象征
而在众多龙的形象当中
展示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
第一部分远古时代的玉龙
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今天我们就说说玉龙的身世吧!
什么,垃圾站里也能有国宝?这样的事情并不稀罕。
1971年的一天就发生过这样的“奇闻”。1971年8月,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的村民张凤祥,在果林里挥汗如雨的时候,铁锹突然挖到了一个石头砌的地窖。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决定去石洞里探个险。在石洞的底部,摸出一块像钩子一样的东西。
张凤祥将“铁钩”拿起来端详,感觉很像重型拖拉机犁地时被拉弯的铁栓。直径70余公分,有小脸盆大。张将这东西拿给其他村民看,有人用铁锹敲了敲,认定是一块儿空心铁,说了一句没啥用,随即丢在土里。张凤祥到了家仔细一想,就是废铁,拿来也可以卖钱啊,一斤四分钱,一分钱四块儿糖,也不错。于是返回现场将“铁块”捡了回来。
回到家后,张凤祥又渴又累,就顺手把这个铁钩子扔在了地上。张凤祥的弟弟张凤良,当年还是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子,看着哥哥扔在地下的“铁钩子”后,也跟今天的人遛狗、溜白菜一样,想把这个铁钩子遛一遛,于是,找了一根绳子把它绑住,开始拖着“铁钩子”和小伙伴们在村子里玩耍了起来。
要说这个东西可真是结实,在张凤良遛了它七八天之后,不仅没有什么损坏,反而把身上原来的脏东西磨掉了,“铁环”表面的杂质已经所剩无几,露出了它的真面目,有头有尾有须有角有鬃,像龙又像猪。
张凤祥的父亲张金贵看了,认定是一块儿玉石,于是从村子的商店买了二尺红布,把它包了起来,锁在柜子里。一日,张的舅舅过来看玉,认为可以洗4根玉石烟袋嘴,当时一根玉石烟袋嘴可以换一头牛,时价180元。这样,本来是16颗糖,变成了4头牛。
于是,这个“铁钩子“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然而张凤祥并没有把它卖到废品收购站,反而带着它来到翁牛特旗文化馆。
那个时候,红山文化还没有被发现,翁牛特旗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并不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而张凤祥也不知道该要多少钱。于是,文化馆里一位同志,就自作主张,用了三十元钱,征集了这件文物。按当时购买力看,这个价格也不算低,差不多是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但是,如果放到今天,没有几百万就不用想了。
翁牛特旗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买下这个玉钩子以后,并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的造型和制作的年代。于是,按照惯例办理了入库登记手续之后,就把它当成一件普通的文物锁到了箱子里。
1984年,辽宁朝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的发现,掀起了对红山玉文化的关注高潮。在那一年,考古队员在辽宁牛河梁,发现了两个精美的玉器。经专家仔细辨认和研究后,认为它们是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这个消息传出后,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这才让翁牛特旗文化馆负责人贾鸿恩想起十几年前收购的那个玉钩子。他意识到,那件被他们锁在箱子里的玉器,极有可能是与牛河梁玉猪龙一样珍贵的文物。于是,他立即把玉钩子找出来,装进挎包,坐火车赶到北京,请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鉴定。
苏秉琦告诉贾鸿恩:这也是一件珍贵的玉龙,是一件重要的红山文化遗物。当听说他要乘火车返回赤峰的时候,苏秉琦嘱咐道:小伙子,你要好好地保护它,这不是一件普通的文物。
1971年在三星它拉发现的玉龙,终于在被忽视了十多年以后得到正式确认: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当时的红山人精心制作的、是国内首次发现的“中华第一玉雕龙”。这件玉雕龙无足、无爪、无角、无鳞、无鳍,碧绿色,高26厘米,重一千克,身体呈英文字母里 C 的形状,它代表了早期中国龙的形象。
它的鼻子前伸,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梭子形,眼尾细长上翘,头上刻着细密的方格网状纹,龙的脊背有21厘米的长鬃,长鬃占了龙体的三分之一以上。龙的脊背上有一个圆孔,经过试验,如果用绳子穿过圆孔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
2015年3月,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张凤祥透过玻璃仔细观察里面陈列的玉龙。
这是时隔42年后,张凤祥第一次看到自己当年亲手挖出来的16分钱的铁钩,据说现在它的展出保价为10亿元。他说他还能看到当年弟弟在地上拖拉时磕坏的一角,瑕疵朝里陈列,不容易发现。
红山文化玉龙曾有“中华第一龙”的称誉,虽然此后我们又发现了更早的龙形的踪迹,但红山玉龙的典型意义仍不容置疑。中华民族向以“龙的传人”自居,龙的起源同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时代的肇始紧密相关。红山玉龙对于研究我国远古的原始宗教,总结龙形发展的序列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从这一点上来看,怎样估价红山玉龙的文化价值均也不为过。
听到这样曲折的故事,您是不是和小编一样,为珍贵文物的惊险历程捏了一把汗。从垃圾到国宝,中间隔着的就是一副好的眼力。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