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
端砚(duān yàn)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
古时已十分名贵,更因几大名坑砚材枯竭封坑,砚资源越来越少而越来越名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砚为其一。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尤以广东省端砚最为称著。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端砚若佳,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
宋朝著名诗人张九成曾赋诗赞道:"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
端砚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端砚、歙砚和洮砚,素来有“三大石质名砚”之美誉。
浮雕龙纹紫端砚
端砚石出产在广东省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至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石为最佳。
砚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因其材料丰富多样,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多达几十种。在收藏方面,古砚也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其中端砚的价格在10年里上涨了几十倍,堪称“疯狂的石头”。
砚台与笔、墨、纸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松花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遭到历代文人追捧。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更是酷爱藏砚。自古就有“米癫拜石”的千古美谈,曾有一位江南巨贾央求米芾这位“砚痴”,愿以一座园林豪宅换得他所藏的一方南唐后主李煜的灵璧石砚。砚台自古就有出资保藏价值,由此可见一斑。砚台是一种陈腐的手技能品。作为传统书法的辅佐东西,砚台在当代社会中的运用已是很低,但它作为中国汉族传统文明的一个载体,是一种有着很高赏识价值的文物性技能品,并且只要是中国的书画艺术存在,砚台的实用价值就依然存在。
石钟形端砚
但是跟着新中国树立后硬笔书法的广泛,传统的毛笔、砚台等书写东西逐渐被大家淡忘,甚至退出了大家平常日子规模而走进了保藏队伍。
唐代开始讲究制砚之石材。这时由于制墨技术的进步,墨锭作得很坚致,从而要求砚石具有较大的硬度。以硬石制砚,如表面粗糙则易伤笔毫,如表面太滑又不利于发墨,故砚石须兼备坚硬、细腻易发墨等特点。根据这些标准,唐代选择了广东肇庆所产端溪石制砚。端砚石质优美,磨墨无声,贮水不耗,腻而不滑,发墨不损毫,所以在唐代广泛流行。《唐国史补》称: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1965年广州动物公园出土一方唐代风字形端砚。现藏广州市博物馆,是唐代端砚的实物例证,此砚朴素无文,不事雕琢,应是唐代前期的作品。到唐代后期,砚形的制作日趋精美。皮日休咏端砚诗句称:“样如金蹙小能轻,徽润将融紫石英。石墨一研为凤尾,寒泉半勺是龙睛”。可见这时端砚上已雕刻出各种图形。除端溪石外,婺源的歙溪石,也于开元年间开始开采。此外,唐代还制成了澄泥砚,以山西绛州的产品最著名,澄泥砚常制成风字形,也有制成龟形的,砚盖呈龟背甲状,别具情趣。
顾二娘制 黄华田 余甸铭端砚
宋代,端、歙、鲁、洮等石材所制之砚已为书家普遍采用。形式除长方形的抄手砚外,还有各种象形砚以及特制的兰亭砚、石渠砚、杂形砚等。此时已注重石材的纹理美,端砚则贵其石眼,如鸲鹆眼、鹦哥眼、凤眼等。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北宋百一砚,有 101颗圆形石眼,为砚中瑰宝。宋砚今有不少佳品存世,文献资料也有宋米芾撰写的中国最早的一部《砚史》。
明、清石砚除以石质取胜外,还特别注重雕刻造型,式样繁多,蔚为大观。这时的砚式如鼎形、琴形、竹节、花樽、马蹄、新月、莲叶、古钱、灵芝、蟾蜍等,逞奇斗胜,各臻其妙还有保存天然石质朴美不假釜凿的“天然砚”。文人学士也常在砚上题刻铭文,甚至镌刻肖像,使之不仅成为文房用器,也是价值很高的工艺品。
吴昌硕铭,沈石友藏牧牛端砚
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夹岸丛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
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
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外。还与其开采、制作的艰辛有关。一方端砚的闻世,要经过从探测、开凿、运输、选料、整璞、设计、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十多种艰辛而精细的工序。
历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脉走向,顺其自然向深层采掘,从接缝处下凿。采出来的砚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属难得。坑道向下倾斜、曲折蜿蜒,工人进出要下蹲弯腰,有些地段仅能容一人裸体匍匐爬行。古人云:“老坑匍匐仔坑斜,采石人同隔世赊。刈取紫云烦镂削,千金一砍未为奢。”
砚台早已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砚台收藏也是一个非常偏的收藏冷门,但近年来,小小砚台却频频拍出百万甚至千万元高价,以砚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其蕴藏的文化、艺术内涵来说,它的价值目前仍远远被低估。
古砚因有前史性而被藏家追捧,与此同时,现代砚台也进入拍场成为注重的焦点。2007年,北京翰海推出的砚雕汇集了端歙两大名砚中的尖端作品。端砚有国家级大师黎铿及琢砚名家刘演良的宋坑名品;歙砚作品以王耀、蔡永江、周新钰三位制砚新秀为代表,所用砚石都为唐宋名坑名品,刀法、构图继承古法而饶有新意。中国嘉德2008春拍也推出了十多方现代砚台,包括杨留海、伦少国、梁弘健、姜书璞、王耀、刘演良等人的作品,单个砚台评估在50万元以上。
赏玩功用的强化使得砚台的价值不再局限于质料,计划、雕刻和文明内涵对于一方砚台的价值来说更为重要。“砚台展开至今尽管运用价值减少了,但是赏识价值与保藏价值却提高了。”邹洪利标明,“古代的砚台大多外型简练、大方,而现在的砚台大多都以繁复的雕刻方法、丰厚的雕刻体裁和精密的雕刻技能而价值倍增。所以新砚也具有很高的保藏价值。”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