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方力钧的画展上,为什么有这么多文字?

2017-12-31 13:43

  展览:一个人的艺术史——方力钧

  时间:2017年10月27日—11月29日

  地点: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近期的展览“一个人的艺术史”有些与众不同。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展览陈列把艺术作品与艺术家自述相结合,并且突出了艺术家所讲述的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展览策划的理念告诉我们,也许艺术家比艺术作品更重要;展览的学术敏感性体现出了对于艺术史讲述方式的变化的呼应。

  我们很容易看出这个展览陈列形式的特别之处。它突出了展览中的文字部分,主要突出了艺术家讲述的故事,以及这些故事与作品的联系。在大多数艺术展览中,除了画龙点睛的展览前言以及每件作品的名片之外,很少出现与作品相关的其它文字。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它凸显了艺术作品,让观众集中精神去感受和体验艺术创作的力量。粗略地说,引发或激活观众的丰富感受,是艺术作品和艺术展的一个重要意义,另一个意义是分享相关的艺术故事和艺术知识。在艺术展览中,一旦艺术作品稍稍显出脱离我们所熟悉的经典艺术作品的样子,一旦作品让我们感到不知所云、莫名其妙,不再能引发或激活我们的丰富感受,这时如果有了解这些作品的人为我们稍作解说,告诉我们作品背后的故事或知识,那再好不过了。可是,大多数艺术展览的作品是没有多少细致的文字说明的,大多数当代艺术作品又标新立异、让人难以理解。

  1990,纸本水墨,1990年 (5)

  “一个人的艺术史”把文字和作品一起展示给观众,故事和图像相呼应,令人感到舒适。这个展览按照年代顺序,把艺术家方力钧四十多年来的艺术历程分成十八个单元,分别展示他的绘画或雕塑作品,以及相关的故事和策展人解读。每一个单元都有标号,大部分故事都有标题,这些标号和标题连同那些自述和解读,在展场空间不同的白墙上印得清清楚楚。本来,这些当代美术作品的面貌和美术教科书教给我们的经典作品的面貌大不相同,我们要理解和欣赏它们就需要费一点劲,而有了艺术家亲自为我们讲述的作品背后的故事,又有了艺术策展人再次解读那些故事,我们就可以借助这些故事和解释,尝试着自己去理解这些对我们而言稍显陌生的艺术作品。而对于那些比较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朋友,这个展览也能提供不少有趣的东西,比如方力钧绘画中的光头、花朵、水波等图像元素的由来,以及他目前为之着迷的主题等等,从中我们看到一个生动而真切的艺术家。

  2007.9.11,钢、铁、木、石、玻璃钢等,艺术家自藏

  呈现艺术家,又恰好是这个展览策划的理念和目的。策展人在前言中提到,在筹办和设计展览时,他们意识到“从当代艺术史个案研究的角度,关于艺术家生活境遇和精神状态的研究要比关于作品本体的研究更为重要”。在这里,策展人认为艺术家比艺术作品更重要,然而我们去美术馆是为了看艺术作品,一般不会有人盯着画家看半天——策展人的这种想法难道不奇怪吗?

  方力钧小学三年级的美术课作业 1975年

  有当代艺术研究者思考过艺术家和艺术品哪个更重要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同的看法。在多年前一篇题为《也许艺术家比艺术品更重要》的文章里,作者指出,自古以来人们就更加重视艺术品而往往忽略艺术家,“即使到了艺术家被奉为天才的时代,其身份的确定也是靠他的艺术品”。到了现代主义艺术那里,就连艺术家用来解构艺术品的东西也被当作艺术品来供奉,比如上世纪二十年代法国艺术家杜尚的作品——一个名为《泉》的小便池;由此可见人们对于艺术品的崇拜已是根深蒂固。现在情况有了变化:由于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或者3D打印技术的发展,或者未来发展出更加高级更加精细的复制技术,可以想见,要造出与艺术原作外观和材质相同的赝品轻而易举,原作与赝品毫无差别。也就是说,技术的发展可能会消解人们对于艺术品的崇拜。但我们隐隐感到,我们还是认为原作要比赝品更有价值。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仅欣赏作品,而且隐隐约约通过艺术原作而追慕艺术家的艺术活动,感到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是身心合作的、细腻敏锐的、完整的生动之人。这种生动之人的独特气质和风格是不可复制的,这是生命的鲜活之处。著名的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在其名著《艺术的故事》开篇处也说到,没有艺术作品,只有艺术家。在这一点上,“一个人的艺术史”的策展人与艺术史家不谋而合。

  1979.5.23,姬庆群像

  在展陈形式和策展理念之外,在探索当代艺术史的讲述方式上,这个展览也做出了一点有益的尝试。

  一般说来,讲述艺术史不是艺术展览的目标,在讲述艺术史这一点上,用艺术展的展厅不如用艺术史学者的笔头来得便捷。贡布里希用《艺术的故事》把西方美术从史前时期到二十世纪初期的发展,讲述成了一个线索清晰而又完整的、朝着逼真地再现实情实景不断进步的故事。讲述中国艺术发展的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以审美意象的发展为线索,把彩陶、青铜器、塑像、山水画、诗歌等等艺术的发展流变贯穿到了一起。把历史的发展串成一条线,这种讲述历史的方式,适合于讲述距今久远的、历史材料和细节还不够丰富的艺术史,它可能便于人们记忆,但不一定能用来讲述当代艺术的发展。

  2006,铜、金箔、钢条、铁板,艺术家自藏

  美国艺术批评家丹托指出,二十世纪之前的艺术是朝着准确再现而不断前进的,二十世纪上半期的现代艺术是向着追求自身媒介的纯粹性而向前发展,到了今天,当代艺术进入了“后历史阶段”。也就是说,艺术的发展已经不再按照单一线性发展规律前进了,甚至我们已经不能再用“前进”这个词来描述当代艺术的发展状况了。今天的艺术家可以利用艺术史上出现过的所有图像或其它资源,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的资源,可以化用前辈艺术家的想法等等,甚至有人认为艺术的可能性已经被穷尽了——因此,当代艺术的发展很难再被整合到一条或几条线索贯穿的历史故事里。像贡布里希和李泽厚那样来讲述艺术史,已经不再是大部分艺术史学者的志趣所在了。这时候,艺术史转向个案研究,去讲述一个个的小故事,更加真切可感。“一个人的艺术史”展览恰好符合这一变化趋势。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王志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