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艺术诗人:范华 | 青岛“85新潮美术”·露天画展【卅年祭 专题】


1988年1月25日,艺术家赵德伟油印了两百多份倡议书,以个人身份向青岛艺术界发出酝酿已久的倡议信,提出在青岛天主教堂前广场举办“风雨无阻——星期日露天艺术行动”,倡议“富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热情的青年艺术家们,行动起来,为我们的共同的爱好去寻找出路……即使是在下雨和下雪天气里,我也将在那里站立数小时,直至这个艺术家广场诞生为止,让我们相互理解,共同奋斗……”。

就在艺术家赵德伟传达着自己炽热的艺术理想的时候,青岛另一位同样富有创造热情的艺术家范华,在同一天突然辞世,没能和青岛同仁们共同“风雨无阻”地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

他和自己的妻儿在屋中被浓烈的煤气湮没了生命,成为青岛现当代艺术史上的一大惋惜。之后(1988年1月底),在露天画展的展览现场,艺术家尤良诚展出自己创作的纪念悼念范华的作品,随后,尤良诚把作品从展示墙上接下来,撕碎烧掉——以近似行为艺术的形式悼念突然辞世的艺术家范华,1988年2月4日,范华吊唁仪式在青岛火葬场举行,青岛文学艺术界认识和逝者亲友两百余人自发参加悼念。仪式由青岛艺术批评家、文史学者李明主持,赵德伟致悼词。(参见梁克刚《1980年代青岛前卫艺术运动大事记》)

1988年1月25日,一个艺术家酝酿已久的艺术宣言诞生;
1988年1月25日,一个艺术家同亲人的生命肉体溘然而逝。
时间与空间的幻变,造就些许
戏剧化的触点。

但不论时间与空间如何消解、逝散,不论个体生命的生发与衰竭,艺术精神在传承与探索中始终焕发,艺术价值会在人文记忆里延展无限的张力。

undefined《剥离——范华绘画文献展》展览海报(青岛当代艺术文献中心策划)

光亮烛照
臧杰/文
这场迟到了两年的展览,能撞上“母亲节”的展期,实在是意味深长。因为,它纪念的不仅是一位早逝的艺术诗人,还有他两年前远去的母亲。

诗人在1988年的1月25日,被浓烈的煤气屏住了呼吸而远去,煤气炉上的那把水壶还有尚未烧开的水。

诗人在和朋友们谈完了小说后倒头睡去,那壶水却带走了他和他熟睡的家人。

由此,一个母亲开始了25年的垂泪和厮守,守着他的油画和生前的一纸一物,并以多种方式试着光大他的艺术。

时间有时候看起来就像是一块无奈剥离的油彩,再光亮的生命也经不起它的消磨。那些残存的理想主义也都开始蜕为传说。

在新近的“良友”个展中,又有朋友动情提及了他的名字,说他早在三十年前就在谈论弗洛伊德、实践现代水墨。显然,这或也意味着,他本应在青岛美术运动的历程中有更多显现与停留。他是那个年代难得的先行者和一段奇迹,他是青岛“错失”的艺术游魂。

时间的凶狠,正在于它的无情行走。

抵抗这一凶狠,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寄存情感和书写记忆的一种方式。

在这个理想主义日渐消退的年代,激荡的才情已沦为渐趋枯索的风景;当性情与真挚在种种功利主义的威逼和引诱下也逐次遁失的时候,当下还能给未来留多少动人的东西,已经未为可知……

也或许,这个展览所存有的一点温度和真实可以作为映照当下投机主义的一个动作。学识、才情和执著,尽管曾被意外扑灭,但擦拭一下,他依然光亮可人。

要知道,还有一个母亲曾紧紧地抱了他25年。

我们从她的怀里把这光亮接过来,并将之送进展场和展册。尽管在今天看,“光亮”烛照的这些制作多带有现代主义掠过的印痕,但这印痕,不也正是中国新潮美术的历史遗物之一?

而这簇曾经陡然而起的光亮也有一个在世的名字,他叫作——范华。
源自青岛当代艺术文献中心策划的2015年5月10日策划的《剥离——范华绘画文献展》展览前言

图集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