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1-31 22:54
独立策展人丽贝卡・卡其和英国诺丁汉大学的艺术专家加布里埃尔・内尔博士分享他们在中国的博物馆经历时谈到,博物馆馆藏丰富且精美,但在昏暗的灯光的衬托下无形与观众拉开距离;展览从头到尾都没向观众解释这些藏品的重要性;离开博物馆时,观众也没能更加了解这些藏品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
国内观众也有类似的参观感受,内容简单、说明不全面,这些都是观众在参观之后反馈的问题。原本帮助观众正确认识、了解藏品是博物馆的责任;现在,博物馆在与观众的交流上出现了“断层”,而展品说明牌作为博物馆实现教育职能的一个主要途径,应该响应观众的需求,在解释内容和形式上有所改变。
点读机式说明牌
过去,博物馆的展品说明牌一直是无声的,它无法与观众直接对话,只能用几个字向观众简单准确地传递一些基本信息,但这几个字对于观众来说,尤其是一些没有相关知识背景的观众来说,他们不能完整地理解其含义。那么,现在的博物馆需要什么方式来介绍展品,才会让观众看懂、读懂呢?
我们来打个比方,点读机是当今学生所利用的重要学习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而进入到博物馆的观众也同样是博物馆课堂的学生,他们参观展览、想要了解展品就需要说明牌的解释,那博物馆的说明牌为什么不能以“点读机”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呢?通过“点读” 的功能来满足不同观众的不同需求。
博物馆将展品信息变成对外传播、教育的材料,观众在阅读过程中用自己的双眼选择喜欢的内容,接收对应内容的相关文件,利用不同的感知方式,借助图像、声音综合手段,实现对博物馆内容的立体感受式记忆,从而实现牢固长久的博物馆记忆,最终形成一个具有讲解、复读、跟读、对比多种功能的“点读机式”的博物馆说明牌。
这台点读机由博物馆丰厚的“家当”构成无限的内存,博物馆专家悉心研究的成果形成最专业的文本信息,图片、视频、音频多种媒体方式为观众提供高清、全方位的展品展示。虽然点读机是中文语言系统,但为了方便外国观众,内置各种语言翻译;不过还是推荐外国观众观看图片和视频,这样可以避免翻译差异造成的差错,也可以用心体会展品的魅力。它的使用范围从馆内延伸到馆外,观众可以通过线上的形式参观、了解展品,获取知识。 “走到哪,点到哪”的使用模式会让更多人愿意走进博物馆、倾听博物馆的故事。
目前的博物馆更多地重视文字说明,在说明形式和方式的表现形式上较为简单,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准备了一份“更新日志”。
更新日志
从观众角度增加文本信息
把“对展品的什么信息感兴趣”的问题列入调查问卷中,根据调查结果搜集观众的兴趣点和认知需求来选择重要的、有关联性的信息写入说明牌;
在展览展出时,对观众有关说明牌的问题或意见做出整理并参考,及时做出修改;
当一个新的展览形成后,形成的说明牌可以邀请观众来试读,尽可能地让观众更加容易地理解说明内容。
丰富展品信息的内容
增加对展品的器型、带有的纹饰、质地等细节特点的描述,为观众带来更详尽的信息,从而观众可以多角度地来看待这件展品,发散观众的思维。
例如,一些历史类的展览中,有大量的铭文或文章内容是文言文,观众没有时间或缺乏能力理解文章的真正含义,从而影响对展品的理解。博物馆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将翻译好的白话文录入设备中,让观众“听白话,看古文”。
活泼语言风格
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各种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串联成一个个小故事;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与观众对话,讲述“我”的故事。
前不久,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宣传团队推出了《博物馆闭馆后,文物都会聊什么》广播剧,人气最高的“太阳神鸟”金箔与金蛙形器组合“出道”,大金面具、小金面具等文物也陆续“上线”,5分钟左右的短时长和生动有趣的内容吸引了众多粉丝的留言点赞。(相关链接:国宝真的说话了:博物馆进军二次元,太阳神鸟小哥哥喊你来听广播剧啦!)
多类型的形式设计
展品是观众进入展厅的第一个吸引力,所以观众通常会忽略文字的存在。动态的版面编排和隐蔽的网格设计让原本立于平面的文字说明更加立体,不同空间的文字介绍让观众在观看展品的同时也能注意文字,而其中的解释自然而然的传递给观众;
六朝博物馆
“中断性观展”是指不同的表达方式交替进行,代替长时间的单一展示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让观众不断转移注意力,眼睛在文字和展品之间来回转换;使长时间的高度集中得到放松,这更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记忆;
波莫瑞州立博物馆
多样式的学习方法
多媒体解说形式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纸张式说明形式,语音导览让更多的人能够自主地观看展览,而且语音内容比普通的文字说明会更加丰富;有些展览选择播放纪录片为观众详细讲述历史故事,有些展览选择视频还原当时场景,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数字博物馆的发展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进入”博物馆,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科技与博物馆的合作为观众提供更加精细的展品内部结构和展品的本来面目,百度方面曾经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北京九大城门、加德满都古迹、兵马俑的复原,还将与圆明园等国内外的其他文物机构单位进行合作,实现“技术+历史”的结合。
展览是博物馆与观众形成交流的桥梁,展品是展览的基础,观众只有了解展品,才能真正了解展览的主旨和意义。未来的说明牌不再只是一个四四方方的纸板,它应该学会与观众交流,与观众产生共鸣,只有这样,观众进入博物馆才能有所收获,愿意真正走入博物馆。
编者按
博物馆对观众的众多讲解方式中只有“展品说明牌”是无声的,它用一个个文字书写了展品的传奇经历,也用一个个文字告诉世人,展品的内涵要大于展品的价值,并将存有的文化精神不断传递下去。它逐渐成为了博物馆展品的一部分,但由于太过安静,人们渐渐忘记了它的重要性,寥寥几笔的内容与人们日益增大的文化需求相脱节,人们对展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进而对博物馆也感到了失望。
说明内容的更新和图片、多媒体的加入可以让它重获生机,它依旧承担着传播信息的使命,同时也为观众带来了美感和艺术的享受。博物馆通过全新的它能够更加优美的讲述故事,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博物馆的职能会更广泛地向社会发散。
参考文献:周梦可《中国博物馆说明文字设计研究》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西北锅巴#Mark仔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西北锅巴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