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用西方“话”讲好中国“事”

2018-02-06 11:18

  “要想同世界结合,也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德国诗人歌德如此评价。如今,中国传统艺术在传承与创新的同时,也在寻找与世界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方式,当一台台剧目“走出去”,中国剧场与中式舞台便被赋予了另一层意义——让不同文化的观众看懂中国文化想要表达的艺术感染力。这也着实给剧场经营者和老艺术家们出了大难题。

  2017年10月,上海京剧院推出的京剧音乐剧场《月光下的行走》在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演出。史依弘、王佩瑜、安平、胡璇等京剧名家与国际友人、比利时民众及华侨同胞共度中秋佳节。图为比利时民众在体验京剧戏装。(图片来源:中新社)

  忆梅兰芳模式:用问卷调查遴选出海剧目

  “京剧瑰宝灿烂文化,流派纷呈尽显芳华……外国人赞京剧精深博大,中国人恋京剧如恋中华。无论是在天涯还是海角,听一声皮黄腔想国又想家……”在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看来,歌曲《中国京剧》中唱出了京剧的魅力,如今有越来越多外国人喜爱京剧。“京剧在走出中国国门的过程中,正变得越来越自信。”

  “用市场说话”

  2014年,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双甲之约”圣彼得堡巡演在马林斯基剧院举行。《白蛇传》和《穆桂英挂帅》等剧目让让俄罗斯观众领略到了传统京剧的魅力,演出前一周门票就已售罄。

  这次演出让李恩杰印象深刻:“对于艺术团体来说,能够在马林斯基剧院演出本身就是一种荣誉,更可况演出现场出现座无虚席的景象。马林斯基剧院对演出进行了网络直播,根据相关统计有约500万人关注本次演出。京剧在海外受到这么高的认可度和关注度,无疑给了我们很大信心。”

  “本次演出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梅派艺术品牌在海外观众中仍然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对于京剧如何走出国门的问题,梅兰芳作为将京剧推向世界的先行者,很早前就为我们进行了解答。”李恩杰解释说,梅兰芳赴美演出曾获得成功,这与团队精准把握市场息息相关。

  梅兰芳访美始于1929年12月,彼时恰逢世界经济危机,然而在纽约定价6美元的戏票却被“炒”到16美元……出访团队对美国观众的消费偏好相对陌生,为此团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遴选剧目。

  为做到“剧目精”“时间不能太久”“内容要富于变化”,不仅将剧情压缩,废除检场饮场陈规,而且要求演员按照导演构思塑造艺术典型,加入英文的观演说明等。这些“二度创作”充分体现了京剧表演的环境适应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李恩杰认为,英文字幕和详尽的背景说明,场下与观众的京剧文化互动体验,演出彩排与市场前期调研……这样的方式今天仍然没有过时。

  据了解,北京京剧院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希望通过专业团队的商业运作实现自身的“血液循环”。它的“脚步”已经到达了德国的慕尼黑、意大利的罗马和西西里岛等地。

  无论走出国门多远,李恩杰反复思考一个问题——京剧为什么要走出国门?

  “这个问题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它在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京剧传承和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道路究竟如何走下去。”他说。

  “我们需要真正了解海外观众的需求,通过良好的市场运作,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原原本本介绍给国外观众。”李恩杰认为,这才是做好京剧传承和传播工作的关键。

  “讲中国故事”

  “这才是人生难预料,不想团圆在今朝。回首繁华如梦渺,残生一线付惊涛。柳暗花明休啼笑,善果心花可自豪。种富得富如此报,愧我当初赠木桃。”作为传统京剧代表的《锁麟囊》,曾多次跟随北京京剧院的步伐,让海外观众感受到京剧的魅力。

  在李恩杰看来,从热热闹闹的武戏到以《锁麟囊》、《赵氏孤儿》为代表的文戏,走到海外京剧的剧目正变得越来越丰富,同时也在讲述中国文化故事。

  李恩杰说,“京剧中传递的人物感情,没有国界,比如《锁麟囊》中的‘善有善报’的理念。”

  很多业内人士评价“京剧是角儿的艺术”,老戏迷们在角儿的唱腔中体味着悲喜人生。李恩杰表示,这与刚刚接触京剧,甚至具有语言和文化隔阂的国外观众观戏的需求区别很大。“我们需要通过现代的舞美灯光元素、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环环相扣、起承转合的故事情节等,让海外观众先了解京剧、爱上京剧。”李恩杰说。

  《锁麟囊》首演于1940年,是京剧程派的代表剧目。北京京剧院的创作成员也在不断思考,经典剧目如何既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同时又符合现在人的艺术审美方式。专家团队在舞台布景和道具,剧本和音乐等方面不断调整和完善。

  “我们的艺术修改应该将它丰富,而不是颠覆。”李恩杰认为,海外观众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需要京剧从业者用高品质的剧目说话,用好故事说话。

  海外圈粉有了三项法宝

  10月下旬,在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伦敦莎德勒·威尔士剧院,中国国家京剧院奉献了两部风格迥异的经典大戏,一部是雄浑悲壮的历史剧《满江红》,一部是活泼俏皮的轻喜剧《凤还巢》。演出接连四场,场场爆满;观众席上一大半是“老外”,台上紧锣密鼓,台下掌声雷动。

  北京《人民日报》报道,“英国观众越来越懂得欣赏京剧了!”在两部戏中担纲主演的京剧大师于魁智、李胜素不约而同地表达了相似的感受。

  2005年,两人第一次赴英演出,当时的一些小插曲他们还记忆犹新。“那次,有一位英国观众问我,戏中主角是一个人演的吗?怎么可能又会武打又会演唱,是不是假唱呀?”提起往事,李胜素依然忍俊不禁。

  “那一年,观众的反应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戏至高潮时,演员情绪亢奋,可台下一片沉寂。”于魁智分析:“这可能是观众对故事历史背景、剧中人物关系存在理解障碍,也可能是因为不同的观赏文化。京剧讲究演员观众从始至终、融为一体的热烈互动,观众的叫好声会激励演员更卖力地展现技艺,而西方观众一直习惯静默地欣赏演出,待一幕终了及演员谢幕时才报以掌声。可喜的是,如今英国观众也接受了京剧的观赏方式。”

  2015年,于魁智、李胜素第二次赴英演出,大获成功。英国《卫报》、伦敦《标准晚报》以及专业杂志《舞台》等知名媒体都给予了充分报道和高度评价,BBC还进行了现场直播。

  相比10年前,这一次,国家京剧院在对外推广上进行了三项新探索:选戏更精准,考虑到西方观众对京剧的认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剧院带来了通俗易懂、武戏占多的《杨门女将》和西方观众较为熟知的《霸王别姬》;缩短演出时间,全本《霸王别姬》正常演出约三个半小时,为适应西方观众欣赏节奏,导演删繁就简抓“戏核儿”,时间控制在两个多小时;戏词翻译更下功夫,既保留了戏文的原意和韵味,又便于西方观众顺畅理解。

  历经10多年的坚持不懈,京剧走出去终于产生了显著成效。

  此番第三次赴英,于魁智、李胜素自信地带来了剧情更为复杂的《满江红》。果然,英国观众不仅看懂了,也同样被深深感动。剧末,当岳飞在漫天大雪中慷慨就义时,不少观众潸然泪下。

  “我的印象中,中国戏剧通常喜欢大团圆式的美好结局,而《满江红》却是一出悲剧,且极震撼人心。西方美学崇尚悲剧,因此岳飞的悲壮命运能令我们产生强烈共鸣,并由此感受到中国人世代传承的家国情怀。”演出结束后,一位曾在中国生活多年的英国观众对演出赞叹不已。

  值得一提的是,10月22日,当《凤还巢》在伦敦上演之际,正值梅兰芳先生诞辰123周年,这是梨园界晚辈后生们向大师的一次特别致敬。1930年,梅兰芳率团访问美国,堪称中国京剧首次隆重走出国门,所到之处,备受赞誉,世界开始以新鲜的目光打量中国京剧。

  浓墨重彩的妆容、精美繁复的衣饰、铿锵激昂的配乐、奇特华丽的唱腔、跌宕起伏的剧情、优雅洒脱的表演,8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京剧正以其强大魅力在全世界收获越来越多的“粉丝”。正如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戈登·克雷所说:“中国京剧已经比西方任何其他戏剧更加成为一种独立而优秀的艺术形式。”

  京剧唱响世界,不仅缘于业内人的勤勉和志向,更得益于时代发展大潮的推波助澜。面对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世界自然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当然,在国际舞台圈粉的,又何止京剧艺术?近年来,在世界政治、外交、经济、科技等领域,中国愈发展现出不同凡响的实力、担当与责任,中国的每一次精彩亮相,无不赢得来自四面八方、心悦诚服的“叫好”声,中国的粉丝团正日益壮大。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凌云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