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欧洲绘画的空间与错觉

2018-02-11 14:07

阿让特伊的塞纳河河湾(油画) 克劳德·莫奈

  忏悔的抹大拉的玛丽亚(油画) 提香·韦切利奥  

  日前,“外交使团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论坛”在北京举办,原英国国立美术馆馆长尼古拉斯·彭尼爵士以“欧洲绘画的空间与错觉”为题,开启了“欧洲人与中国艺术”系列的第一场讲座。讲座中,尼古拉斯·彭尼演示了欧洲艺术的典型实例,阐释了空间理论在西方绘画创作中的运用,由此透视欧洲艺术风格的演变与特质。本版对讲座内容进行摘登,以飨读者。

  绘画空间方面的问题,对15世纪至20世纪早期的欧洲画家来说尤为重要。绘画空间由空间透视(Aerial perspective)和线性透视(linear perspective)两部分组成。空间透视可以用科学术语来解释,但这并不能增进我们应对或记录一些变化的能力,比如颜色的逐渐黯淡,或物体消失在远方变得越来越模糊,又或者是山体的颜色变化,我们知道山应该是绿色的,但是从远处看,山却会显现出蓝色或紫灰色。户外速写无疑是捕捉这些快速变化效果的一种方式。

  一个绝佳的例子便是由丹麦艺术家威廉·彼得森在1850年9月前往意大利途中绘制的一幅奥地利阿尔卑斯山景的速写。艺术家舍弃了前景,用铅笔粗略地表现了中间距离。在画面左侧的松顶之上,山是以淡紫色的阴影来表现的,而在近处的斜坡上,森林则是由几笔垂直的笔触来表现。画面右方位于山前的几抹浅色的云,在画家完成这张速写之前或者停笔间歇之时也许就飘走或消散了。

  在风景画的绘制中,画中那些微小的人物、富有活力的光线,皆得益于艺术家对绘画主题和技法的研究。我们因其现实主义的光芒而兴奋,又从中感受到一种艺术的愉悦。在生活中,我们会竭力去看清远处的某人或某物,却不会意识到别的东西,但在一幅画中,我们的注意力可以从近处转向远处,并且可以思考其间的关系。

  线性透视指的是物体的尺寸看起来变小了,以及平行的线在后退时会聚合到一起的现象。线性透视最常见的表现手法便是画对角线时,对角线会聚合到叫做没影点的一个单一的点上。对角线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艺术家非常喜欢复杂化并检验这种效果。

  画家一般用曲线或之字形线条在近景与远景之间建立连续性。提香在《忏悔的抹大拉的玛丽亚》画作中,用一系列的斜坡与灌木来交替阴影与光线,从而创造出一种衰退的视觉感受。画面中的每一个部分,连同树干一起,都与前景中人物的形态紧密联系。在画面的右方,小径沿着农田、建筑蜿蜒而起,被晨光所照亮。建筑看起来很模糊——与空间透视相符,但却是用精致的细节绘制出来的。比如,将建筑和前景联系起来的是弯曲的小径,不仅仅是通过它们的形状,而是通过它们的颜色,令人惊讶的是,这与复活的耶稣几乎全裸的身体的颜色非常接近。

  到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使画作更接近于油画速写,印象派画家为风景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至少在户外他们避免了复杂和错综的主题。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克劳德·莫奈创作的《阿让特伊的塞纳河河湾》中,成排的白杨树、蜿蜒的河流和其间的人物。莫奈是一个生动而诙谐的剪影大师,他明白远处的人物在明亮的光线下显得支离破碎,虽然这些人物非常小,但是却不容错过,因为他们是画面中色彩最暗的补丁,为周围的浅灰色、 银蓝色和紫棕色提供一种非常有效的衬托,在这些人物身后垂直的树木升腾如烟,在参差不齐的精度中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管是在风景画中,还是在静物画中,塞尚拒绝了将图像合成作为最终的解决方式,而将其作为一种动态的、临时的东西取而代之。通过押韵的笔触和重复近处和远处要素的颜色,展现每一个要素体积和空间的同时也否认这些特质。画布的表面永远不会被遗忘,绘画与其说是一种表现形式,不如说是一种对表象的探索。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比如,弱化虚拟空间可以更强调画面本身。一种设置是采用高视点,使画中没有地平线。莫奈晚期创作的池塘睡莲画作,就常常将池塘表面与画布的表面相呼应,充满了反射光和空间。日落时的粉色和黄色被涂抹在一层淡淡的紫灰色上,好似浮在湖面上的粼粼水光。

  建筑设计师偏爱运用的壁画装饰风格也会影响艺术家对于空间问题的思考,尤其是新罗马式或新哥特式风格的教堂,都有着很强的透视感。事实上,任何现实主义的细节都可能会扰乱建筑的审美统一。皮维·德·夏凡纳首先采用了这种教堂式的装饰风格,在其1873年创作的一幅表现夏天的巨幅油画草图中,可以发现他试图追求构图的单纯与平静,选用一种淡色平涂、简练单纯、气氛恬静、节奏分明的装饰风格。夏瓦纳这种风格的画作对那些不那么保守的艺术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高更、瑟拉和后来的毕加索。

  塞尚、毕沙罗、莫奈、梵·高、卡雷拉·卡勒拉和夏瓦纳都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了某种想要背离欧洲主流的绘画空间惯例的渴望。正是在这个时期,他们探索出了一套欧洲文化体系中备受推崇的绘画惯例。中国画对于他们来说也有着特殊的借鉴意义。其实,早在15世纪之前空间透视在中国画中就已经非常重要了,但线性透视在中国画里的使用却更为谨慎,并且仅限于一定的范围之内。

  (文字由本报记者李亦奕编译整理)

来源:雅昌艺术网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