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2-14 08:58
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重要的古文明,因1936年在浙江杭州余杭区良渚镇首次发现而得名。80余年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良渚文化时期有先进的稻作农业与手工业、统一的信俗、宏大的宫殿与古城遗迹,以及世界上最早的水利系统。良渚古城遗址是整个良渚社会的权力中心,是良渚文明进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的重要标志。
2012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程序正式启动。今年初,良渚古城遗址迎来了“申遗”之路的关键日子。在报请国务院同意后,1月26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与“申遗”同等重要的是,在做好良渚遗址保护工作的同时,吸引更多民众走近良渚、了解良渚。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寿田表示:“我们希望将良渚古城遗址打造成中华文明的朝圣地和中华文化的金名片,做好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工作,让百姓看得清文化遗产的价值,激发全社会支持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热情。”
良渚文明走出去,文物“活”起来
近日,良渚玉琮在《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中亮相,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眼下,颇具规模的“王国的尊严——玉器与良渚文明”良渚玉器主题展正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办,200余件(套)良渚遗址出土的玉器,配以照片、地图、视频等辅助展品,让观众与5000年前恢宏大气的良渚文明亲密接触。
2008年建成开放的良渚博物院前身为1994年开馆的良渚文化博物馆,如今已成为集良渚文化展示普及中心、学术研究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心于一体的考古文化专题博物馆。良渚博物院副院长周黎明表示,每年举办的良渚文明展为广大群众架起了了解良渚文化的桥梁。“自2008年新馆开放以来,我们先后在北京、江苏、四川、上海、山东、广东等地推出良渚文明展览近30场,其中部分精品文物还曾到俄罗斯、印度等国家展出。”周黎明说。
民众文物保护意识增强
2010年,良渚考古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命名为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其中美丽洲公园和良渚博物院区块成功申报国家4A级景区,年均接待游客量超过40万人次。
作为典型的土遗址,良渚遗址与其他土遗址一样存在可看性不足、展示手段困难的问题。“虽然史前遗址可看性较差,但良渚遗址保留的地貌和环境较好,可以通过环境修复、保护展示、新技术运用等手段进行呈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表示。例如,城墙的形状可用覆土加植被的方式凸显,一些重要遗迹可用不同颜色的覆土进行显示,还要将考古剖面展示给观众。“当然,除了必要的现场展示,还需要运用多媒体、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科技手段还原当时的古城风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晔说。
经过多年持续不懈的努力,良渚遗址正在实现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转变,尤其是在遗址区,群众对良渚文化的认知度很高。2006年,良渚街道后杨村村民康宏果建新房,地基开挖后发现了文物,为了保护文物安全,他在工地旁守了整整两夜,成为遗址地居民保护文物的典型代表。
“多样化活动+新媒体”:让考古成果惠及民众
深入而多样化的公众考古活动有利于良渚文化的保护、展示和弘扬。“良渚古城考古队每年都会举办多项公众考古活动,包括新闻媒体宣传推介、展览及现场参观、面向公众的讲座或课程等。”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良渚工作站站长陈明辉说。
2017年,良渚文化的介绍及代表良渚文化的玉琮、玉钺、玉璧、良渚刻符罐等典型器物图片,进入新版全国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中,这意味着全国80%以上的初一学生将通过教科书,了解良渚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深远意义。良渚博物院还与当地学校合作,将《良渚文化》教材列入余杭区中小学日常教学课程,目前正努力在浙江省范围内进行推广。此外,有关单位还开展了“首届良渚文化节——走进高校”活动,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共同举办面向全国中学生的考古夏令营等,不断加强对青少年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教育。
2014年,良渚博物院启动“良渚博物院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结合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对良渚博物院馆藏定级文物进行全面数字化采集。在文物数字记录基础上,2016年,良渚博物院开展“文物数字资源整合与分级创建”项目,选取良渚古城、稻作农业、玉器、制陶、贵族墓葬、良渚刻画符号等反映良渚文明的要素内容,创作数字资源作品。良渚博物院还通过改版升级微信、微博、官网等渠道,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多样化的良渚文化宣传推介活动。
“良渚考古工作站应该有一个对外展示窗口,可以以实物场景、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对考古成果和工作内容进行持续展示,这有望在今年即将竣工的新的良渚工作站中实现。”陈明辉说。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连晓芳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