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开拓与傅中望的雕塑创作

  在多元对话的语境中,怎样找到艺术家个人的学术坐标和文化基点,是直接决定他的创作取向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水准的必要条件。我们踏着西方人的足迹走得太久了。要找到解决当代文化问题的方案,道路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其中最重要也是最需要大加提倡的便是去开拓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基因,在拥有鲜明的文化针对性的同时,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的当代新的人文价值生长点。

  傅中望是这条路上的为数不多的成功的探索者之一。

  一、走出西方雕塑的阴影

  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化史,从表述语汇、思想观念、学科建制到教育方式、没有那个角落找不到西方文化的深刻烙印。有人粗暴地把这说成是殖民文化的后果。这里必须明确这样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纵观人类文化发展,某一历史时段的人类社会的最先进的代表、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社会骨骼的健全和完善;它所拥有的实践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作用、具有无可争辩的转化为别的落后民族的学习内容。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古代希腊都相机扮演过这样的角色。

  同样,近代西方的船坚炮利打开我国过门之后,我们一直是把学习西方看成我们的唯一出路,不论是欧美之路,还是走苏俄之路。假如说,作为体现的可量化、可技术化的科学技术的“普遍性”的移植上是正确的,那么以此认为文化精神上也可以这样移植,那便是错误的。这可谓为中国近代以还的文化发展尤其是造型艺术的文化发展的最大失误。因为文化上的性质不可能像科学技术那样具有共通性,而其间的关系也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作为活跃在八十年代以来的雕塑家傅中望的艺术历程也同样呈示出这样的特征。在成长期,除了面对单一的应景的政治美术和宣传美术之外,其他一切都是违反所谓艺术性质的。当‘85新潮来临,那是一个面对自己、呼唤个体的社会良知、恢复艺术的自律性、消解意识形态美术的独断性的场景。我们从昔日的救亡和图强的政治理想出发,向西方古典美术借鉴转而成为向西方当代美术寻找解放自我、解放美术的各种形式,还归艺术的自身性质的行为,因此,看起来’85美术的潮流风起云涌、而只想都归结为自我与社会、个人艺术和价值判断与意识形态的矛盾,最终体现为艺术图象学和文化参与性的权利的恢复和重新确证。

  这样的整体走势鲜明又深深地烙在傅中望的艺术履历上。现在回过头看他的‘80年代整个过程所创作的代表作品,如《生命使者》、《生的呐喊》、《生命之舞》,都带有深重的西方当代雕塑家的痕迹,如布朗库西、阿尔普以及摩尔的影子。在语言上是“拿来主义“,在造型的审美取向是专注于平衡和审美想象力的开发。而在情绪上是个体化的情绪宣泄以及自我把握自我的心灵的舒展、是对自由活跃的生命的呼唤和期待。当然,也无可否认、作品既缺乏造型语言上的自觉探索,也缺乏深厚的文化含量。

  进入九十年代前后,傅中望的思想开始发生转变。他说:“1990年前后,是我艺术上的一个转折。我期望在一种特定文化的总体把握中找到与之相吻合、适于自身体验和擅长艺术样式及创作方法。我讲‘坐标‘从西方移向东方。定在本土,从自己熟悉的文化中体味阴阳定理,从亲身体验中发现了榫卯之道。”

  不要简单地看待傅仅只是由向西方“拿来”转向中国本土。这个转化有非常深刻的文化学价值。从他的艺术履历走势说,傅中望因此而成为中国最优秀的雕塑家之一;从他的造型语汇上说,他的思想坐标立在当代,却寻找到蕴藏在中国古典文化中付邮当代人类学价值的基因。这个基因既赋予了他的造型语汇的当代性内涵,又把文化的根基从西方的坐标原点移植在中国文化的基座上。更为令人兴奋的是,他所寻找的这个契入当代性的课题、既延伸向中国文化精神的最深处,又以最富于概括性的符号无话——榫卯与阴阳呈现为当代文化的价值判断。

  我的下述论述将证明,傅中望的作品所传达的意旨,最宝贵的是“当代形态”的中国雕塑。

  二、榫卯结构伸展的三个层面

  傅中望在由模仿改制西方抽象雕塑转向以榫卯方式接入当代社会问题的过程有着一个明显的发展轨迹。我把他的这个过程分为三个方面、它们既有交叉的成分,又有前后相继的连续性。

  1、榫卯结构的东方审美的建构;

  2、榫卯结构的东方理念与当前生存现状的意义呈示;

  3、榫卯结构的社会危机的价值警示。

  第1个方面主要表明了傅在从‘85情结走出后的徘徊、沉思和摸索的过程。这些作品主要有《榫卯结构》系列的“老”、“合”、“拱”、“ 梏”“契”“栅栏”,甚至到了1998年还有以东方形式感为主所制作的雕塑作品,如“册”、“器”《榫卯结构97#》、《榫卯结构··28#》等。在这些作品中,傅一方面丢不掉学院化的经典审美清洁,试图用对称、均衡、光滑和榫与卯的各种错杂安排实验他的智慧的拓进方向;另一方面,他又试图从形体上找到直接、有力、简洁的结构和视觉交流叙述他的社会接入的价值判断和思想的提示作用,但还没有找到文化及观念问题的介入点。作品主要还是审美趣味的呈现。虽然有介入文化观念的冲动,但还是处于比较模糊和不自觉的状态。比如“祭”“道”“梏”之类都带有审美倾向和文化喻示的性质。不过从形式感和文化观念相比较,还是前者占主导地位。

  第2个方面是傅中望整个作品中最具有文化震撼力的方面。在这个焦点上,傅中望完成了第三个方面最具有文化召唤力和“范例”意义的东方价值的当代建构,从西方造型语汇的挪用转换为以中国古代造型语汇的思想呈现为核心,并置放在国际性视觉文化的参照背景之上,开拓出东方理念为基座的当代雕塑形态。我特别看重这一点。

  在我看来,一个生活的特定文化传统尤其是像中国这样古老文化的国度,被西方人无论做多少次“点缀“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我们从自身的文化资源建构出对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价值判断和文化承诺。傅中望的《无序的结构》、《天柱》、《地门》、《人文图景》、《母体》、《被介入的母体》等可谓为这一类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既有浓厚的历史感,又有世纪末的价值危机的个人对承载这种责任的不堪重负的悲剧感;而在雕塑语言的运用上,既巧妙、机智地挖掘了雕塑语言的直接性,又吸取装置的方式强化这种观念的视觉表达。在理念呈现的性质上,既放置在中国文化理想所期待的那种回归自然,踏上天人合一的文化救赎之路,又融合了西方人所追求的走出“林中路“的迷惘的期待。

  应该说,这几件是二十世纪中国当代文化形态的雕塑中不多的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品。拥有这样的成绩很难数过十个人以上。

  第3个层面是傅中望试图由群体的“集体无意识“的呈现,由文化理念的雕塑表达,深入或推进到个人化和历史感的方面,在个体生命的直接体验的基础上融入它的榫卯结构的阴与阳的当代文化价值警策性。

  无可讳言,这的确是傅中望作品有待深入的方面。使用榫卯结构词汇创作的《操纵器》为这方面的代表。从雕塑的结构构成和视觉感受是比较成功的,但作品有图解之嫌。但一到概括性强一些而同时又有介入社会性的旨意、便可见傅中望所擅长的方面,如《异物连接体》1#、2#、3#等,自然物——木/人工物——消费垃圾。但喻示力量介于社会性和哲学观念之间。

  我认为,傅中望作品中的这一方面还是一块刚刚开垦的处女地。

  三、《易经》与榫卯结构的意义申发

  傅中望的榫卯结构系列,把中国古典文化中最富于暗示性和涵盖里的符号物质化,既榫与卯所对应的阴与阳,成功地转化为契入当代文化问题和生存问题的现代视觉语汇。

  这里,我想稍微拉远一点来阐释傅的作品的意义。

  黑格尔关于中国汉字的许多说法是肤浅的,但他在《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中关于《易经》的说法对理解傅中望的榫卯结构特别富于启示意义。他说,《易经》的直线是“他们文字的基础,也是他们哲学的基础。“他们”只是从通常的观念中取来,按照直观的形式和通常感觉的形式表现出来。“”没有一个欧洲人会想到把抽象的东西放在这样接近感性的对象里。“

  傅中望又把这最抽象的东西放在木头上并有效地转换为提示人们关注当代人生存现状的雕塑作品。他是这样表述他创作榫卯结构的动机:“94年创作的《天柱》、《地门》、《人文图景》,试图以榫与卯的结构、解构、有序无序的装置组合,从宏观的、世界整体的角度提示人类的生存关系。”

  我的上述引述的目的在于表明傅中望的榫卯解构抓住了中国古典文化符号中最宽泛又有着深刻生命象征义的阴阳在当代的隐喻价值。阴与阳的对应、互斥、矛盾、互依;阴与阳与当代的性;性对应、性的商业资源;阴与阳所组成的万物皆流、生生不已的不易、变易在当代人生命中的状态……也可以说,榫卯所启迪的阴阳乾坤和各种具体场景的变换,表明了他对各种当代人文价值的诊断、颇类似由乾坤符号演化的卦与爻。

  《易纬·易乾坤凿度》说:“太易行于乾坤,乾坤作用于太易,八卦变万汇。随卦爻之用,尽天地之老”。孔颖达《周易正义》卷一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二之,故易作画而成卦。”王弼《易略例》说”夫卦者时也。“《系辞传》亦曰:“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这样的例子可以诠释出几大套百科诠释,上至天文、下至人间阴间未来。但我随意引用于此的目的在于指出:使用中国最具涵盖力的阴阳符号对当代人生命现象和生产的人文环境的概括所达到的深度,是具有范例意义的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一次推进。

  具体地说,傅中望把“阴(一一)”和“阳(一一)”转化为木质的凹与凸、融合当代国际造型文化的养份,组合成为表述当代人文价值现状和境遇的沉思、把本土化、历史化和当代文化针对性统一在他的造型呈现之中。傅中望的榫卯结构的文化震撼力正式来源于这样的坚实基础。

  他的工作的重要意义:其一,把当代艺术扎根在古代的文化传统之中,开拓出以中国古典文化精神提出当代艺术的文化对性的新思路:其二。他把榫与卯与易经符号的广泛指涉性联系起来,把拟人与比喻相结合。提示人们对当代生存现状的终极性思考,而这个终极性是以“变易、不易、生生不已之易”为哲学基础。

  “生生不已之易”的大化之易理将永远地流转下去,而人能找到归依的家园吗?榫与卯是契合?分离?互斥?互依?用伽达默尔在《美的现实性》中所说的,艺术的魅力在于它能向每个个体生命去诉说,并进而促进个体自我的沉思。

  傅中望的作品拥有这样的力量。

  三、傅中望作品的喻示方式

  不同的艺术家在契入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时都有不同的艺术触角和呈现方式。这种方式。这种方式的完善和深入的程度,正是一个艺术家达到成熟的条件,也是他有效地契入问题的最基本方法。傅中望的作品的喻示方式所体现出的一贯性特别证明了这一点。

  首先,他从我们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榫与卯的结构特征,提炼出来。与实用性消除联系,达到符号化的程度。

  傅使用榫卯结构,做了许多作品,前后跨度近十年。这十年的有关榫与卯的作品基本上体现的是一个从很美构成到符号化,或使用这个符号介入生存论的思考过程。

  其次,榫卯结构的符号化程度和他对榫卯结构的审美疏异榫卯均衡等的心理感知与和谐感的过程中日益强化了榫卯结构的现实指涉的确定性和对当代人生存的关联性,把在古代很玄学化而又称为民间流俗化的阴阳附会转化成为榫卯凹凸的当代雕塑。通过凹凸与榫卯的契合、重复、错位,把《易》的阴阳流转和祈神与一个知识分子对当代人的生命关怀和终极意义的追寻一同给予他的雕塑。“彖,断也;象。像也。”傅中望似乎是在当代语境中用他的雕塑扮演者这样的角色。

  “易”曰: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而傅中望的”阴室“与”阳宅“却是挡不了风雨的,仿佛是每每夜哭的无所归乡的魔神的住所。

  其三、从诠释学的角度剖析傅中望的作品,其意义获得和呈现体现为这样的“视觉刺激”内化为人们的社会人文价值的期待。

  其作品的意义呈现和对人们的视觉解读的过程体现为这样的不同环节的要素:

  在上述意义转换图示内,傅中望试图把这种榫卯进一步语言符号化,运用在不同的材质的以一种挖掘中。他的拓展一方面体现为金属材料的木质的契合和交错,另一方面又表现为木与消费垃圾的社会生态的隐喻。其思维方式,以易经的阴阳对立和互补的二元结构为基础,转化为各种不同方面的表述,力求做到像《易经》符号那样,以最简单的符号陈述最复杂最有深度的人文内容。

  我们期待着傅中望更精彩的作品出现!

马钦忠 批评家、策展人

载于《艺术界》1998年7、8月双月刊

作者:马钦忠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