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9-17 14:58
集合蓝印花布、丹寨蜡染、阿坝羌绣、苗族百鸟衣四种非遗织染绣技艺的数十条花布、绣带垂挂而下,“喜鹊登梅”“花开凤舞”“凤凰牡丹”等吉祥纹样皆以“鸟”为主题,营造出百鸟飞舞的场景。一走进上海展览中心,沉浸式公共艺术装置《百鸟林》便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置身林间,鸟鸣啾啾,令人难忘。8月31日,2018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正式开幕,以“设计”之名,传统文化、非遗手工艺融合当代审美,走进市民日常生活。
非遗化身装置艺术“百鸟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设计周上最亮眼的元素之一。“非遗的活态传承,需要注入当代设计的力量,让它在创新设计中呈现出新的面貌。”携手蓝印花布、丹寨蜡染、阿坝羌绣的传承人,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运营总监章莉莉根据展厅空间结构,利用两个月时间设计出装置艺术《百鸟林》。“装置艺术选取了各民族织绣图案与鸟类有关的部分,各有风格,别具意味。”她介绍,在各民族传统手工艺中,花鸟鱼虫一直是重要的织绣纹样。例如,苗族百鸟衣就是一种颇具特色的服饰,苗族人以鸟为图腾,在衣上绣满鸟、蛙、鱼、蝴蝶、蜈蚣、鸟头龙、太阳、铜鼓等,五彩斑斓,大气蓬勃。在直径10米的展区中,参观者可以通过近距离观看、触摸,感受非遗染织绣的特色。
在东一馆一层,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还带来了400余件非遗跨界作品,集中呈现上海大学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三年来的成果。在研修班上,非遗传承人携手设计师,“碰撞”出包袋、首饰、鞋履等创新设计。展区以非遗技艺分类,蓝染、牦牛绒、羌绣各有各的亮点。“和设计师合作,在设计方面给了我们很多灵感。”牦牛绒纺织技艺传承人索郎当周和足巴甲是当地有名的“牦牛绒兄弟”,在今年6月的阿坝织绣研修班上,两人与设计师雷志东合作,设计了“云上的卓尔柯”系列作品,此次特意带到上海设计周展出。索郎当周介绍,牦牛绒一般被用于围巾制作,平均下来,30头牦牛的绒毛才能织成一条围巾,因此异常珍贵。此次与设计师合作后,创新性地将牦牛绒用于女性短靴的设计,投入市场后,当地反馈特别好。“卓尔柯在藏语中的含义是温暖,正如牦牛绒一般。这次合作也为牦牛绒织物的新运用打开了思路。”
58岁的羌族刺绣国家级传承人李兴秀也是非遗研培班的一员。她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学习羌绣,1982年就下海创业,把羌绣卖出了大山,还带着阿坝州当地近万名妇女学会了羌绣。“一个月的培训课程,我们学到了怎么把传统和时尚结合起来。”在羌绣展区,她展示了与设计师秦旭合作打造的高级定制礼服《浴火重生》,另有不少羌绣、藏羌织花腰带与时装结合的服饰。阿坝州非遗协会副秘书长张一说,阿坝州辖内共13个县,少数民族众多,文化样态丰富,在设计周的舞台上展出非遗跨界作品,对绣娘、对当地文化扶贫工作都很有意义,“羌族妇女崇尚自然有灵,她们惯用的红白、黑白配色,今天看来同样很有时尚感”。
像书籍的端午节礼盒
一方面是渴求“时尚感”的非遗传承人,另一方面,年轻的设计师也不由自主地将目光投向传统文化,在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寻找设计灵感,赋予传统以当代意义。
在上海展览中心二楼,倒扣在桌面上的数十个“千字杯”令不少参观者好奇发问。设计师薛雷奇介绍,“千字杯”得名于《千字文》,是一款利用景德镇特殊泥料“玉土”制成的文化礼品茶杯,杯底印刻着取自《千字文》的“福”字。“汉字源远流长,是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汉字艺术也为当代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
也有设计师在传统节日上“做文章”。现场,一本名为《端午新说》的“书”引来很多人翻阅。仔细一看,这本有封皮、扉页的书,实际上却是一个端午节粽子礼盒。参与礼盒设计的设计师张吉星介绍,礼盒的封面参考了闻一多的《端午考》,将文章中的核心观点印在礼盒上,如“龙舟不是纪念端午”“端午节不是粽子节”“粽不是纪念屈原”等。而打开礼盒,则可以看到“长命缕”“艾草”“龙舟”“雄黄酒”等节日元素的手绘图和文字介绍,精美极了。“我们的文创产品设计都围绕着传统文化,想利用观众们容易接受的方式介绍、普及传统文化,与传统有关的设计也很受市场欢迎。”他举例,官服补子可以设计成鼠标垫,年画可以设计成手机壳,“设计可以脑洞大开”。
现场还有一系列非遗衍生创意品,如蓝染丝巾、扎染渔夫帽、刺绣抱枕等。这些随身装饰之物小巧精致,设计奇巧,细节之中极见真章。章莉莉说,上海设计周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平台,展品直接面向市场,传承人、设计师与观众面对面,接受检验,有利于产品的进一步完善。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张熠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