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10-25 03:39
近年来,中国考古学者通过扎实的田野考古和新的科技手段,逐渐揭示出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古代文明“朋友圈”:它不仅包括中华内生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更包括早期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广泛联系。
22日,400多位中外考古专家齐聚成都,在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分享了最新的考古成果。其中,对于中国地区人类、农业、文明三大起源的探索,以及伴随的文化交流,成为世界文明研究中新的关注点。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至今,固然有种种原因,但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流融合,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中国考古学大会每两年召开一次。本次大会上,宁夏青铜峡鸽子山遗址、云南通海兴义遗址、陕西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和四川渠县城坝遗址四大考古发掘项目获颁“田野考古一等奖”。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说,通过这些新的田野考古成果,可以很容易观察到多样的区域文化传统,这将激励考古学者不断对中华文明起源做出新的诠释。
比如,陕西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是秦汉时期的国家最高祭祀之地。对它的考古发掘可以让人们很清晰地看到:这一“精神高地”相继融合了西北游牧文明的“田祭”和周代礼制文明的“郊祀”,以及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东方齐鲁一带中原礼制文明,其影响远达后世。
为了向公众普及最新的考古成果,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还组织了16场考古讲座和多个文物展览。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说,古蜀文化始终与其他区域文化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不论是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尊、罍,还是金沙遗址出土的石人、石虎,再或是罗家坝墓地随葬的晋地、楚地风格青铜礼器,都提供了古代文化交流的最佳例证。”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考古一直与世界保持密切合作,各高校和研究机构搭建了一系列合作发掘和研究的平台。近年来,中国也在积极“走出去”,在2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
著名考古学家、英国牛津大学的杰西卡·罗森说:“对于我们这些外国学者而言,中国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文化模式,而这种模式或许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就已经显现了。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认识中国先人所做出的贡献,理解早期欧亚各文明之间的异同。”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