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11-12 08:48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40个年头。我和范迪安院长以及参会的众多朋友,都是伴随这40年成长的一代人。改革开放对我们不是一个词,也不是一段时光,而是一次新的生命。我们曾有过荒漠一般的少年,有过逆境中自我救赎的奋斗,有过断崖式的转折与挑战。
当西方艺术界沿着当代思想界的某种叛逆和蜕变的逻辑而频现危机之时,中国的艺术教育却乘着改革开放的急风骤雨而戮力前行。面对全球境遇与本土根性、传统艺术与新技术文化、人文关怀与时尚潮流砥砺撞击的汹涌大潮,扎根中国大地,树立自主发展的思想,预判中国美术回应时代需求的深度、锐度、广度的发展,广大艺术院校提出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发展策略与主张,共同构筑大美术学科发展的新格局。
2011年,国家同意将艺术学提升为学科门类,并建立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五个一级学科。这一提升是国家的历史性决策,对中国艺术教育的体系建设提出了重要的自主性要求。
广大艺术院校积极响应,蓄势齐发,纷纷提出各自建设目标与主张。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自主体系进入了重要的发展阶段。今天,中国艺术院校自主体系的建设正日益显现内涵活力,日益受到国际艺术教育界的关注。
回眸来路,在这个自主体系中蕴含着几个重要的时代性的精神特征。
第一,校园与育人的境域建构与哲匠理念。
今天的中国艺术院校的校园建设举世瞩目。在校园建设的背后,是人文山水的望境思想,是校园建设与心灵塑造同构的大学理念。望境的理念解决要让校园有山水,还在于学院课堂内外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国美院的新生进校接受的第一份礼物就是两支毛笔和智永的《真草千字文》,让同学通过书写的体验,来了解中国的传统,同时,广大院校都通过实验工坊体系,通过各种社团的活动,各种学院的竞赛,形成生活中的望境,将山水的体察内化到日常学习中,将日常学习的体察凝聚在心灵提升中,像工匠一样劳作,像哲人一样思考,深入于技术后面的精神,把握技艺者的人格塑造,贯通技艺与文思的艺者之道。
第二,国际与本土的双轮驱动与互动机制。
这个双轮驱动,是充满生机的发动机,策动着自主体系建构的资源性活力。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中,民艺馆和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的双馆相望,同学们不出校门,就可以看到西方设计艺术的发展脉系和经典实物,看到传统江南以茶米为食、以麻丝为衣、以竹陶为用、以林泉为居的技艺世界,这种展馆与教学、国际与本土相生相长,催生着学院学术的互动性机制,以宽广视野与优质内涵保证学院学术的品质与高度。
第三,艺理兼通艺科融合的语言研究与东方现在学建构。
科学与艺术是两个重要的智性范畴,它们各不相同。但在今天,新技术媒体正在改变人的感性方式,重新塑造人与人的交互关系和体验世界,由分科之学所带来的科艺离断正被新技术语言所弥合。科艺融合在中国艺术教育自主体系中不仅是一种精神性的倡导,而且是最生动、最具创造力的专业设置,构成了整体教学的最前线。
与此同时,中国艺术教育重视理论与实践的互通,紧紧把握怎么表现和表现什么的语言研究的双重内涵,着力东方主体关于文化自我研究的人文之学即东方学体系研究。坚持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方艺术根源思想和时代沃土中重新生发的主体精神为基础,深耕创造者之无尽藏,铸炼艺术创造与教育的东方新体系。
回望40年,远望可以当归。从燎原野火,到葵园大地,从40年前的百人学校到今天的万人大学,从往昔的国油版雕,到今天的50多个学科专业及其链状互动的研究结构。这个巨大的变迁,这个自主体系的历史建构,是中国广大艺术院校生机勃勃的共象,是我们大家同生共赴的使命与理想。
作者: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