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钧窑瓷器是中国北方地区金、元、明时期最重要的瓷器产品之一,在其最兴盛的时期,北方广大地区的众多窑场普遍生产钧瓷。致力民间藏品出手 壹伍叁零叁七二贰一玖壹。
一般地,世人将钧窑的瓷器分为日用瓷和陈设类瓷两类。钧窑的日用瓷大多以碗、盘、洗、罐、瓶、炉、枕等生活用品瓷器为主,釉色以带乳光的天蓝居多,部分饰有红或紫红色斑块,少见通体玫瑰紫和海棠红器物。这种天蓝中带紫红的乳光釉瓷器在金、元、明时期深受民间喜爱,北方河南、河北、山西的许多窑场,甚至南方浙江地区的个别窑场,都受其影响而烧造钧釉器物,产品也主要供民间使用,有人习惯称之为“民钧”。
钧窑陈设类瓷器, 有花盆、盆托、鼓钉洗、渣斗、出戟尊等, 式样别致, 造型多样, 如花盆有方形、筒形、莲瓣形等。釉色绚丽多彩有红色、青色、紫色等, 有的还有烧制过程中形成的“蚯蚓走泥”纹。底部刻有数目字, 有的还有“奉华” 、“省符”字样的铭文。
钧窑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创造出铜红釉稳定的窑变工艺,烧制出绚丽斑斓的窑变釉,改变了以往瓷器单一色釉的局面,它就像一道曜变的紫霞,开辟了陶瓷色彩的新天地,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氧化铁着色的青釉是我国南北方青瓷烧造历史最悠久的传统高温釉,尽管后来发展出了黑釉和白釉,也只是在氧化铁与氧化铝的增加与减少的配比上调整,色彩变化单调,而钧窑创造性地在釉料中加入氧化铜作着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烧成铜红窑变釉,使瓷器的颜色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目前已经发现的窑变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胭脂红、火焰红、梅子青、鹦哥绿等10余种,加之天青、月白、天蓝、米黄等基色,各种色彩融乳交织,红里透着紫、紫里藏着青、青中寓着白、白中泛着红,色彩纷呈,相映成辉。
钧窑的釉色,有绿中微显蓝色光彩的,也有呈紫红色彩的;有蓝呈月白,或是蔚蓝一色;紫呈玫瑰般紫红,或像晚霞一片;更有的是斑斑点点,青蓝与紫红相间,此种错综复杂的色彩,极尽绚丽璨烂之致。更难能可贵的是,钧窑的窑变釉色,具有不可控性、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几乎不可能烧制出两个一样窑变釉的钧瓷来。所以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千钧万变,意境无穷”等佳句来形容钧瓷窑变色彩纷繁复杂和神奇微妙就恰如其分了。
其中“ 玫瑰紫” 、“ 海棠红” 等紫红色的窑变釉色,最具有特殊的美感和艺术趣味,成了钧窑标志性的釉色——“ 钧釉” 。钧釉的烧成,除了窑工们发现和熟练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作为釉的呈色剂、使釉呈现出各种色彩之外,要达到“ 玫瑰紫” 、“ 海棠红” 等窑变釉的装饰效果,窑炉的结构和烧窑技术也是相当关键的。由于窑内火候的高低不同,釉中所含氧化金属还原的程度都会不同,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釉的呈色。“钧釉”的烧制成功,说明窑工们已经熟练掌握了窑变的规律,达到了烧造自如的程度。所以,钧窑的窑炉结构和烧窑技术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杰出成就。
钧瓷虽然都属于青瓷,但施釉方式同传统青釉有很大的不同,层数多且釉层结构要复杂得多。工匠根据不同彩色的需要,配出不同的釉料,采用分层多次挂釉工艺,有的多达四、五层。以四层为例吧,从靠近胎体算起,第一、二层与一般无青釉结构一样,天蓝釉上的上部界面出现起伏很大的波浪形,有许多气泡;第三层是不连续交错的紫红层。第四层,即表面层,则是整齐均匀的铜氧化层,即淡蓝色层。
这样的釉层结构,对各种光波有选择性的吸收和有选择色的反射,使釉层含蕴光莹,犹如宝石。釉层里的气泡对光线的搅动作用,使釉中的流纹变幻无穷,呈现出不可思议的独特美感。
烧成的器胎呈灰褐色,器身有时有蟠曲蜿蜒、若隐若现的小条纹——即“蚯蚓走泥纹”。这本是瓷器烧制上的一种缺陷,但后来已成为一般鉴定钧瓷所重视的一种依据。当然,不是所有的钧瓷器上都有这种小条纹,但收藏界多把有这种纹路当作既保真又美观漂亮的标志。
所谓“蚯蚓走泥纹”,是因瓷胎在低温素烧再上釉后,促成裂纹和缩釉,当高温时,粘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填补了裂纹,再施上表层釉后,纹痕与瓷体更加自然协调,如同泥田里蚯蚓走过留下的痕迹。用“蚯蚓走泥纹”的比喻很形象,其实是多次上釉后的产物。
陈设类钧窑器的成形也很具特色,从造型到装饰都类似于商、周、秦、汉的青铜器、玉器,朴实敦厚,简洁清新。常见的钧窑器有花盆和盆奁,多为方形、长方形、六方形、八方形、椭圆形、菱形以及各种花瓣形等。这种“ 多角” 形器,制作难度大,精密程度要求高,在规格要求上极具严格,这是其它圆形器物所不及的。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