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新水墨作品展1978-2018“
展览时间
2018年12月18日-2019年2月23日
\
“中国新水墨作品展1978-2018”学术研讨会
学术主持
张晓凌、鲁虹
出席嘉宾
新中国画部分
王镛、尚辉、高天民、孙津、钱晓鸣
新水墨画部分
贾方舟、孙振华、赵力、阿克曼、冀少峰、吴洪亮、柳淳风
2018年12月18日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公共教育厅
\
赵力:
水墨,是中国艺术的传统载体,也是中国当代的创作媒介。因此,通过水墨一方面可以将历史与现在无所间隔地连接起来,一方面也可以让创作者在反顾传统、展望未来的时候,更明确了当下的选择态度与立场意义。
水墨,其价值还不仅仅于此。借助对改革开放以来水墨创作历程的梳理,我们不仅可以充分肯定水墨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应有的历史地位,而且它在观念、语言、形式等全方位的推进的确也为世界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创造与“中国经验”。
也正因为如此,水墨不应该只是停留为中国艺术家的手段专利或者文化身份,而应该成为全球化的艺术方式和创作场域。为此,我们除了寄希望于文化间的彼此尊重与多样化的文化并存之外,也应更为积极关注于水墨观念的当代实践、水墨创新的体系建构以及水墨精神的全球传递。
关于水墨的创作与讨论,从80年至今都是艺术界非常关注的话题,今天的论坛也一样,我们很多专家都在不断地去回溯历史,也把这样一个讨论延续到现在。我想说的是目前的青年水墨的问题。
2011年我参与到青年艺术100的项目,专设了一个水墨的板块,这是因为从展览的方式、内容和条件,水墨艺术很吃亏,它们不像装置和多媒体作品那样有夸张力和视觉影响力。而且相对于油画的创作群体,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青年水墨的群体相对来说成熟都比较晚,从年龄角度来说,我们发现在80年代已经很多的油画的青年油画家,已经非常有特色的时候,70年代中期的中国的青年水墨的创作者还刚刚好象成熟一点,相对来说比较晚成熟。
艺术北京专门在2009-2010年曾有专门的主题是针对青年艺术家的水墨专场,也是引起了2014-2016年的水墨市场关注,收藏也开始升温。2015年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做了20世纪中国画的研究,还有青年水墨年鉴,通过青年水墨年鉴可以看到年轻的水墨作为一个独立学术对象开始被人作关注,而且有专门展开的主题和相关的一些方向讨论。还可以看到的是青年水墨的创作群体,它并不完全是由我们学院的水墨体系里面培养出来的人来组成的,更多可以看到毕业以后的创作者,他们开始自我选择水墨,比如我不是学水墨的,但是我选择水墨的方式来做创作,这样的方式实际上非常有特点,一个是个人性主动选择,另外是表现出明确的文化态度和文化角色的参与。比如说我举几个例子,比如杭春晖,他们的创作可以从媒介观念还有文化资源完成转换,用水墨方式的多维来谈创作与表述,所以方式、媒介、跨界的实验,是现在青年水墨非常重要的特征。
青年水墨国际化的推广上,我也参与了一些项目,从国际方向上对青年水墨的讨论和交流,这里我参加的香港大学美术馆的青年美术展览的系列,这个系列证明了很多美术馆,尤其是海外的美术馆,开始关心一些青年的水墨,它的个案性和群体性的一些研究和关注。还有在2016年的时候,伦敦皇家美术馆举办的“INK”美术展览,专门给展览做了一个讨论,这在博物馆里,还是第一次。
2006年开始,青年水墨的创作开始做尝试与国际合作,比如说澳大利亚的悉尼举办的青年水墨奖,我们把青年艺术家带过去,然后从多元文化和多元的一种交流方向上,让青年创作者可以接触到更多元的文化机会,如何在一个海外的语境进行创作交流,这样的一种方式,从实施两届的交流情况来看,还是达到目的的。
回到今天的展览,通过回顾和梳理,我们对水墨有明确的结论,比如说水墨是中国艺术的一个文化载体,也是中国当代的一种创作的媒介和它的思想资源。因此,通过水墨一方面可以将历史和现在,无所间隔的联系在一起,另外一方面让创作者反顾过去,更明确的标示自己的选择态度和现实的意义。
第二个是水墨的价值不在于这方面,通过借助改革开放以来水墨的创作历程的梳理,我们不仅可以充分肯定水墨在当代艺术方向上应有的历史地位,而且在观念、语言、形式全方位的推进实践,本身也为世界提供了创造和中国实践的方向。正因为如此,我认为水墨不仅是停留在中国的手段专利,或者是文化身份,还应该成为全球化的艺术方式和场域,我们寄希望于文化间的彼此的尊重和多样化的文化并存之外,水墨的创新的体系的建构,以及水墨精神的全球一种传递。
* 本文文字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发言者审订。
\
“水墨40年”学术研讨会现场
\
“水墨40年”学术研讨会直播回放
新中国画部分
新水墨部分
作者: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