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姚燕安:艺术科技建构中国的文艺复兴

2019-03-26 08:13

BCQUdXBGT0nMqzyfh3B6crlMw8g8CCOADQzHPhHx.png

​姚燕安

“我希望通过这次展览,抛砖引玉,一方面向艺术家学习;另外一方面,是想从艺术的视角审视自己的科技艺术作品,还有哪些不足。 此外,我也希望有更多的科学家能够做这种跨界的交流和融合,促进整个社会科学文化的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姚燕安讲到。

1sUi7kL9KqYji0sZ5HMpIKJjvQRAFZKhIeVQQV1d.jpg

展览现场

姚燕安是著名的机器人专家,如今他又多了一个身份:艺术家,2019年3月17日,“恒易——几何机器人艺术科技展”在成当代艺术中心开幕,展览展出姚燕安研究、开发的各类机器人成果,并尝试将之与艺术概念相结合,以实现艺术与科技的跨领域合作,探讨未来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的可能性。

从事机器人研究近二十年的姚燕安,常常会自我怀疑,这也是众多科研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因为科研就像是走在一条无头无尾的道路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通行的人可以交流,所以他时常会感到孤独:“可能走着走着就进入到了一个死胡同,有种类似黑夜走路的感觉,很孤独,也不知道该找谁去讲述。”

hxKIDhkoK7b7oSK7FKJbUIGxE3yLp04Nfl5Kfbwi.jpg

而这时候,艺术成为姚燕安的突破口。在艺术史中,有众多大师也在做相同的跨界,比如达芬奇,他曾经说“机构学是最伟大的科学”,因为人体本身也可视为一部机构。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同时也是造诣深厚的机械学者,将科学和艺术一并融入其生命之中;现代主义之父塞尚尝试“用圆柱、圆球、圆锥来表现自然”,将人类的视觉感官和经验导向抽象化和几何化,艺术随之走向以几何形体表现动态与时间的未来主义。

RwI13OhqnbZXjuZ4srVH31qpDxsb7JrRGpT3TJQs.jpg

三自由度步行三角形机器人

“其实艺术和科学某种层面上是相通的,我希望从科技中找到一种美或者一种感觉。”姚燕安讲到。

科技和艺术的结合,在姚燕安这里,不仅仅是他寻求突破的路径,还有他更伟大的设想,就是开创科技艺术的学科,从科学的角度培养学生。“我在中央美院和鲁迅美院都招收有研究生。当然除了学生的培养之外,还要与社会大众接触,艺术要融入生活和社会,在美术馆举办展览是融入社会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可以让更多的民众理解科技艺术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作为大学老师的姚燕安,常常感慨现阶段我们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但科学文化精神我们还很缺乏,科技跟文化或者艺术有点割裂。他想通过自己以及志同道合者们的努力,让科学界与文艺界联合起来,培育我们的科学精神,再将科学精神注入到大众文化中去,融入到人文精神中,也许中国的文艺复兴就在这里面。

7UXvcz19b274qfnhuo0tJdreNNjNVx72jC1EwsYw.jpg

变形轮越障小车

记者:首先请您介绍下此次展览举办的初衷?

姚燕安:我做了近20年的机器人研究,机器人大部分是仿生的,比如人形机器人或者昆虫造型机器人。我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几何机器人。与前面讲到的不一样,它的外形可能是三角形,也可以是四边形或者立方体,获各种几何图形。它的形状可以改变,能够在地上走或者爬行,做一些自主的运动。现在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机器人的实用性,比如工厂里面的机械臂、扫地机器人等等,机器人设计出来总是要有一些用途的。由于我做的几何机器人种类非常多,目前研发出来的有几百种,其中有些并不具备现实的实用性。人们在观看这些研究成果的时候,通常都非常感兴趣,但也会提出疑问,它有什么用?

uTcsBu1eY5euCTqueNvdXDlfNI7aBV1epoS4TuLW.jpg

滚动四边形

所以我就开始反思,在这一过程中我想到了艺术。艺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具备实用性,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活动,启迪人们的思想或者仅仅是一种美的展示,这和我的一些机器人的特质和特征刚好吻合,于是就发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就是艺术科技。

与中央美术学院陈小文教授的交流,对我触动非常大。他是艺术家,我们一起创作了一些艺术作品。从艺术的角度出发,艺术家们希望发掘一些新的元素,科技注入到艺术里面来,将会给艺术带来非常大的变革,比如去年中央美院举办的“后生命”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我也参加了这次展览,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艺术展览,反响非常好,艺术家们非常惊讶会有这种独特的机器人,在相互交流中相互都受益匪浅。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萌生了举办机器人艺术科技展的想法。

YVJgV8zvrFfw1iRbzCS2CjqiQtWlKoCuzwUtjwn0.jpg

梁祝 虚幻与现实的情愫与无奈

记者:您提出了“几何机器人”这样一个概念,我们该如何理解它?

姚燕安:几何机器人,它的外形具有典型的几何特征,比如三角形是最典型的几何图像,在创作的时候,我让三角形的三个边可以伸长缩短,这样角度就可以变大变小,然后通过程序开发,就可以让它变成可以走路的三角形机器人。这是我最早研发的几何机器人,这件作品出来之后非常兴奋。因为机器人通常都是仿生的,这个三角形机器人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不是模仿,而是一个抽象的数学图形,当把它做成机器人之后,我发现它不仅仅可以走还可以滚动。以这件作品为开端,发现几乎所有的图形都可以用一种技术让其成为机器人,比如四边形、六边形亦或者是各种立体图形。

几何机器人有三方面的特征。首先是几何形态之美,三角形、多面体等都是极其简约而有力的视觉形象,给人以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其次是机械运动之妙,滚动、步行、爬行以及各种巧妙的缩放变形,展现了不同运动形态的特点和长处,也展现了世界运行的基本方式;最后是哲学理论之思,这些几何动物、机械生命、机器人,不是因仿生学而设计,非自然界属性,但也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和过程,引发人们对生命体和生命本质的反思。对于这些拥有着独特的身体形态、强大的移动能力、高度的智能思维的机器人,我们该如何定义它?又该如何与之共存和相处?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些感受和疑问并不陌生。我们交流的时候,艺术家们的诉求是什么?

Ypj1GI3xuj0etRK68lwdQyXrnTOD4tgDEWxXmlfU.jpg

双马

记者:作为一名科学家,跨界到艺术领域,您的诉求是什么?

姚燕安:几何机器人做了这么多年,发现越做功能越多,能力也越强,但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好像也不太对,是追求更强大?这时候会产生自我怀疑,也非常的苦恼,这是做科研的人经常面临的问题,因为你做的是别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考,可能走着走着就进入到了一个死胡同,有种类似黑夜走路的感觉,很孤独,也不知道该找谁去讲述。

记者:艺术是您倾诉的对象?

姚燕安:其实艺术和科学某种层面上是相通的,比如现代主义之父塞尚,他深深影响了后来的立体主义,他的作品就是以几何图形为主,在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这些几何图形是他高度抽象的自然。我希望从科技中找到一种美或者一种感觉。

7MG0uS6BtZwRn5g6nlVasCi3qFnQqr8b8BVwGybF.jpg

缩放立体结构

记者:您也会与众多艺术家进行交流,艺术家们对于科技的诉求,在您看来是什么?

姚燕安:从艺术家角度来讲,艺术与科技相融合,是对艺术的推动和改革,新元素的进入,肯定会产生新的感受和表达,艺术同样需要创新,就像齐白石讲到的“似我者死”,艺术家们希望有新的元素和风格,刚好科技是当下最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学科,科技与艺术结合,对于艺术未来的发展无疑将会有巨大的变革。

另外一方面也是相互成就,建筑学家贝聿铭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他曾经做了一个建筑设计,但是他的工程团队说无法实现,设计不符合土木工程学的原理,但是为了实现建筑美学,就需要这样一个设计,最终的结果是,在贝律铭的坚持下,工程团队实现了他最初的设想。

FgthICUhtJD5McHCjfIm6IABQsPhA9jeen4Usu9b.jpg

双三棱柱翻涌机构

记者:您曾经提出了MSEAP教育理念,其中就包含了艺术和哲学这样人文学科的内容,能否谈谈这方面您的想法?

姚燕安:作为一个大学老师,我常常感慨,现在我们接受了很多科学和技术的教育,但是缺乏文艺的熏陶,现阶段我们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但像科学文化精神,我们还很缺乏,科技跟文化或者艺术有点割裂。我想通过我们的努力,科学界与文艺界联合起来,培育我们的科学精神,再将科学精神注入到大众文化中去,融入到人文精神中。

关于几何机器人的MSEAP教育理念,就是将机器人学与数学(Mathematics)、科学(Science)、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以及哲学(Philosophy)思想相融合,以数学和科学为基础,以工程为应用,以艺术和哲学为引导,构建具有灵巧变形和灵活移动特征的几何机器人,培养和发展欧几里得所代表的数学逻辑思维、牛顿所代表的科学创新精神、鲁班所代表的工匠实践能力、塞尚所代表的抽象美学视野以及佛、道、耶稣、柏拉图和马克思等所代表的哲学普世情怀。

5suWSY7tJgLw9yuzRuHf4NhQ2lskyevAk0cj2Tsq.jpg

圆柱机器人与球形机器人

记者:此次展览的主题叫做“恒易”,我们该如何理解?

姚燕安:艺术求美,人类对于美的期望和追求亘古不变。当我们将人类、机器和艺术放在一起时,便不禁展开了对未来生活的想象。我希望通过永恒的艺术之美为动态发展的高科技机器人寻找一条出路,实现人类与机器人的融洽共处。以“恒易”为主题,便是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讨论关于生命、艺术、科学的永恒性话题,在不断变幻的当下社会,怎样的形态和怎样的性质能够成为永恒?同时,通过艺术与科技的跨界合作,我们也希望能够探讨在当下以及未来,艺术和科学的定义和边界问题。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