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进入武汉美术馆7号厅,灯光打在三百多件搪瓷碗上,黑色的塑料布隔开的似乎是眼下的拥挤与另一面的开阔,整个空间弥漫着湿气,仿佛自己正随着雾气颠簸在江面的小渔船上。
“长江长江——张增增个展”展览现场
技术支持:三弓科技 摄影:丹诺影视-唐建军
2019年3月30日,武汉美术馆7号实验空间项目“长江长江——张增增个展”在武汉美术馆开幕。“7号实验空间项目”的第六位参展艺术家张增增选用极具生活气息的饭盆讨论生活的本质,同时,运用水的不同形态探讨了城市与水的关系、城市与艺术的关系、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长江长江——张增增个展”嘉宾合影
展厅的搪瓷碗是张增增在武汉当地的老城区拆迁户和建设工地收集三百多个老百姓用的旧饭盆,拿到美术馆现场,放在一张用石膏板定做的25米长的条桌上。而安置在展厅顶部水箱里的水是艺术家从长江里取过来的。滴落的江水,在与饭盆接触的瞬间蒸发成气体,现场弥漫着长江的味道。
“长江”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被赋予了很多寓意,也被比作很多东西。本次展览以“长江长江”作为展览之一,其中,第一个“长江”是通常意义上的代称名词;第二个“长江”则与人民滚烫的饭盆接触,化为夹杂着人间烟火的烟雾。在这长展览中艺术家把“长江”作为物质形态的水、作为作品的材料,用其在现场的变化关系而引出意象上的思考。
“长江长江——张增增个展”展览现场
技术支持:三弓科技 摄影:丹诺影视-唐建军
对于选择将长江作为这次展览的主题,张增增表示:“长江的水和夏天的热是武汉给我最深刻的印象,还有好像武汉一直在建设,老城区一直在拆,新城区一直在建,每次来都看到城市里的吊塔在忙碌,人们急匆匆都在忙碌,忙什么?忙着生活忙着饭碗。这不仅是武汉这个城市的特点,也是当代中国人们生活的现实”。
“长江长江——张增增个展”展览现场
技术支持:三弓科技 摄影:丹诺影视-唐建军
而现场错落有致的搪瓷碗对于张增增而言更是一种典型的生活气息,“在一段历史时期几乎每个中国的普通家庭都有这样的饭盆,它会随着每个家庭生活的变迁和岁月的流逝,磕碰掉瓷,上面留下黑色的疤痕,这是生活赋予它的美感,它是人间烟火的容器。在这里这些承载着每个人一日三餐的旧饭盆浸透着生活的气息,长江的水滴落在滚烫的饭碗里,终将是一个徒劳的过程,碗里剩不下什么”。
历数近年的创作,张增增认为意思应该是遇到不同的环境现场和自己当时的人生体验,与此同时选择相应的创作方式和材料制作,“但是方式和材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其中的语境和问题”。
张增增作品回顾: 张增增&零屿数码《无形之形》 尺寸可变
从张增增最开始的作品《测量视平线》,把人们无形的视线物质化的呈现出来;《瞬间的永恒》是一座三米高的肥皂泡碑在现场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蒸发化为无形;《无形之形》是用手机看一个空间,会出现一个肉眼看不到的虚拟大球;《造物》是用三维成像技术采集人们无形的脑电波信号,组成一个有形的形体并通过3D打印终端,把无形的脑电波给物质实体化,这些作品都是围绕着有形和无形来展开的。包括这次在武汉美术馆的作品,长江的水在现场变成了水蒸气,张增增仍然是用有形转化为无形的过程引出此刻生存体验的思考。
武汉美术馆艺术总监高小林在开幕式上表示;“对青年艺术家的关注,为其提供一个对外展示的空间,搭建一个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平台,一直是武汉美术馆的学术取向之一。除了先后举办的5届不同主题的“江汉繁星计划:青年艺术家研究展”之外,武汉美术馆还在每年度的展览计划当中列入青年艺术家的个展或群展项目,以青年艺术家的作品视角切入当下现实生活,以此来反映这个时代的艺术形态”。
张增增作品回顾:《瞬间的永恒》 300×96×180cm 肥皂泡,铁铲,砖头
自2018年开始,武汉美术馆启动“7号实验空间项目”,为青年艺术家提供美术馆7号厅空间作为展示的舞台,高小林表示此举旨在关注并推介更多新生的优秀青年艺术家及其个人作品展,希望通过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艺术观念的青年艺术家的艺术探索与实验,呈现一种丰富的鲜活的当代艺术状态,让当代艺术的发展呈现新的可能与魅力。
据悉,本次展览眦2019年3月29日2019年4月14日。
张增增作品回顾: 张增增&零屿数码《造物》 脑电波意念控制器,屏幕,摄像头,墙体,玻璃钢 2016年
关于艺术家:
张增增,1987年生于安徽,现工作生活于重庆。201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跨媒介工作室。
作者:洪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