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石良:绘画作为日常生活的隐喻

​  有时候我们很难背弃某些信仰、执念或传统,或者简而言之,很难背弃所有这些已成为我们整个人生的特征和标志的经历。在我们的一生中,特别是在我们称之为青春期的神秘时期,我们一直从这些经历中学习。青春是漫长而神奇的童年与艰难而通常是戏剧性的成年之间的一段时光,是成长和自我发现、以及通过自身发现外部世界的时期。在人生和艺术发展方面,对于我们而言,更难的是克服过去而不背弃过去,不背叛我们的本心,因为这是我们最私密和最深刻的存在。作为自我最真实的核心,我们的存在永远不能从当下生活中分离出来。而且,我们在历史上被迫迁徙、生活和奋战。近几十年来,中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画家,他们既不背叛现代写实主义在中国画中的伟大使命,又通过复兴、改造或恶搞深刻地改变其内涵。不管以何种方式,在他们各自的语言范围内,他们都成功地革新了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规避了所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一场聚焦于反思人体的艺术思潮,展示出许多与欧美绘画相似的实验共鸣。这些艺术家来自中国现实主义的伟大传统,关注着当代生活的形式及其变化,都表现出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尤其是意大利绘画的浓厚兴趣和热情。然而,他们并不完全漠视那些旨在解构现代性的观念和准则。这些观念和准则标志着二十世纪上半叶欧美历史上先锋艺术的盛衰交替。因此,艺术领域有时会发生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在一个系统内运行,就像蚕一样,销蚀了这一体系的内在逻辑、指涉和终极意义。这些是温和而无声的革命,但与其他引人注目的宏大的突变相比,仍能带来更多的变革和破坏。石良是这场新中国画运动最有力的倡导者之一。他的作品具有严肃的绘画性,与许多其他中国艺术家不同。近年来,很多中国艺术家(包括一些所谓的中国波普艺术的主角)乞灵于仿拟,经常对商业社会和广泛的大众传媒、摄影或其他新先锋派试验过的独特语言形式(装置、视频等)暗送秋波。另一方面,石良更专注于绘画媒介的特殊性和自主性,通过复杂的研究,从其最基本的层面予以重振和革新。石良的研究以其智慧和非凡的技术能力,结合了强烈的古典主题——从模特的举止和姿态,以及技巧和调性上——和对当代元素同样强烈的崇尚。我们知道,在当代艺术领域,显而易见的迷失感产生了一系列纵横交错的地带。这种能力使艺术家更接近那些旨在恢复和沉潜绘画方式的体验,最近在欧洲,特别是在意大利,艺术家们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这种能力。石良的绘画具有强烈的寓言性和象征性,具有强烈的戏剧意识,富有文学意味。他最喜欢的灵感来源一直是私人生活领域:仿佛只有在家里,在封闭的环境下,他才能以隐喻的方式解读身份彻底改变的私密场景:人的、社会的和人类学的。确实是在家里,作为我们最深切、最私密的地方,作为我们私人、个体和集体文化的栖居地,当代人面临着最意想不到的震荡体验。我们早已习惯了现代社会不断增长的变革速度,但如果我们把这种节奏视为理所当然,视为为进步所付出的代价,那么这些变化如何直接投射于我们的私人环境,侵入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和家庭的亲密关系,就不那么明显了。石良没有刻意去描绘紧张的、家庭暴力的场景,甚至没有让人联想到明显的技术异化。恰恰相反,技术似乎完全没有出现在他的画中。然而,艺术家的作品深深地关注着我们在与内在自我、他人和世界关联上的巨大困境(这种困境是从破坏我们关系的孤独以及大众媒体对我们私密生活的技术入侵开始的)。此外,他还探讨了那些影响两性关系的变化,这些变异是由于传统角色在家庭内部和整个社会中消失而造成的。艺术家用无声的对白和模糊的超现实的感觉来表达真切的戏剧冲突,一种紧张的静态弥漫其间,统摄着画作。他的画里经常出现一男一女,以最私密的状态描绘出来。石良以清晰的现实主义和严谨画风来描绘真实,没有被意识形态所蒙蔽,但却呈现出一个无法参透的谜题,而且这个谜题的答案一直被推迟。躯体的姿态是夸张的,人设的,通常指向风格主义和巴洛克绘画的伟大作品,似乎肌肉的扭曲、不寻常的交叠可以产生某种神秘的象征形式,被放置在居室封闭而令人窒息的空间中(场景通常是他的工作室,这从一些细节可以看出来,如鱼缸、椅子或艺术家的狗)。某种隐秘的含义,隐藏在重叠的身体和四肢之间,隐藏在以怪异方式躺卧的躯体里面;所有这些元素都可以被认为是解开谜团的关键,让观众能够读懂他们之间的私密和社会关系中暗含的某种紧张状态。画家以完美而清晰的现实主义笔触描绘场景的细节,似乎蕴含着某种超越画理机杼的意义。书籍、物品、陈设、盘子、调色板、灯、花瓶,所有这些元素,在它们相互的形式交感中,构成了一系列线索,旨在探赜索隐,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真意被暗藏其中。石良画作的整体氛围在某种程度上是疏离的,似乎想要唤醒一个悲剧的国度,唤醒某个超脱日常琐事的瞬间,忆起某个混乱而又不安的梦,我们从梦中醒来,迷醉而又忧郁,却始终无法把握它的内在含义。这些女人和男人在默默地说些什么,躺在未铺好的床上,禁锢在自身不可救药的孤独中,孤立无援地面对自己和命运,就像古代的圣徒或某个被遗忘时代的殉道者一样。然而,他们的衣服、表情、手势、和姿态又把他们完美地带回了现代……石良以极其清晰和精确的方式切入谜题的罅隙,尽管谜题不断重复,难以了知。这是两性之间、个人之间和代际之间关系的谜题,这些关系现在已被无可救药地拖入漩涡;这是无法挽回而又无法逃避的孤独之谜;这是一个与娑婆世界之间复杂关系的谜团。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逼仄空间中探讨形式,场域和对象的奇迹。然而,力求揭示人物心底的秘密,以及在作品中设定不同寻常的情境——邂逅、家庭矛盾,以及从弗洛伊德开始就被精神分析学所讨论的数千种语言或关系学——并不是解读石良作品的唯一锁钥。他的绘画最有趣的特点之一就是创造微妙的、几何学上无懈可击的完美构图的非凡能力,就像一个永远即将爆开的钟表装置,推迟了终结性的动作,其中每个细节都有精确和不可替代的功能,仿拟着古典绘画和巴洛克绘画的伟大传统。石良描绘了当今的儿童、男人和女人,沉浸在静止的一瞬,疏离一切社会规则,画面弥漫着奇怪的忧郁感。画里的主人公似乎都被升华在魔幻的氛围中,悬浮在历史之外,作为某个臆想时代的一部分。放松的女人,渴望着可能永远不会发生的事情;此外,男人也沉默寡言,沉浸在他们的冥想中,似乎在试图参悟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意义,不断上演生活的喜剧。在社会规则的压倒性力量面前,想要重新拥有一己的私密空间,这种企图也许是无望的;所有这一切都源自青年男女之间的沉默、隐晦的真理以及关于爱情、友谊、情感,甚或权力的谜一般的感觉,如同在涉及和涵盖个人和整个文化史的个人联系中的象征性和几何学的三角划分。石良的画貌似再现日常生活场景,然而暗流涌动,蕴含着一种焦虑情结,就好像我们思想和行动的底蕴在一个瞬间框架中被具体化了一样。这可能是种解释围绕每个角色的奇怪情况的一种方式。在暂停的对话中,这些人物经常陷入切分动作,当手臂和腿——包括凝视——总是向框架的不同点汇聚时,周围点缀着按几何学的严谨性散落的物体。他们沉默不语、令人费解地专注于画外,似乎想要逃避或拒绝当代社会僵化的束缚,将他们束缚在一个私人和公共角色中,周而复始。社会愿望与技术过程的大众传播和社会行为、需求和欲望的统一相结合,成功侵入了我们私密关系的每个可能的角落。

  画中人的默然而隐秘的凝视,超越了所描绘场景和当下的偶然性,画家试图将其人物从世法中分离出来,寻绎出逃避宿命的门径。半个多世纪前,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在描述“单向度的人”时,就阐述了这一过程。根据后工业社会的规则,一个人会逐渐异化了自身的欲望和需求,即使亲密关系也被剥夺了自主的权利。在后工业社会中,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写道,人类传统意义上可以“成为并葆有自我”的私人空间,被简化为一种纯粹的拟态,因为他会被技术现实系统性地“入侵并粉碎”。“大生产和大分配支配着个体的全部”,马尔库塞写道,投入的多种过程在几乎机械式的反应中僵化了。哲学家总结道,结果不是调整,而是模仿。把一个人与他所在的社会等同起来,并通过这一过程,实现与整个社会的直接认同。在这个过程中,反对现状的思想的“内在”维度会被削弱。说到底,这难道不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伟大戏剧吗?在这种戏剧中,个性与批判性思想的每一丝痕迹不都会因为广告、大型零售连锁店和标准化的社会行为所强加的需求和欲望而消解吗?石良以微妙而杰出的能力谱写了自己的作品,专注于极少的元素,诉诸一种本质意义上的经典风格,揭示了存在的苦境、契合的困难以及娑婆世界无法逃避的孤独。总之,石良的画作可以视为一种喜剧的象征,我们置身期间,莫知莫觉。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周围的人相互应酬,但不知道幕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因为我们对真正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事件和情感只有肤浅的观念。艺术家提醒我们,我们的每种姿态、目光或面部表情实际上都在指涉其他东西:我们与他人的联系、与过去的联系、不确定的感觉、真正与我们灵魂契合的困难、我们隐藏的秘密思想、我们同伴的梦想和愿望。石良绘画中的男男女女,似乎对他们所面对的形式背后的奥秘有深刻的认识,然而,他们也深深地意识到,他们已经失去了与之联系的一切能力。他们听天由命的姿态,就像一个没有猎人的猎物,空虚的神情和徒劳的希冀,都是人类的象征。此时此刻,人类不可避免地被一种失落感所支配:失去价值观,失去救赎的能力,失去与他人感通的能力,甚至失去了理解或指称我们周围的人与事物的能力。因此,石良的作品似乎是一种绝对和不可动摇的孤独的隐喻,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执着的尝试,试图通过一种完美的肢体语言和形式结构来联系他人——或与他们相关的对象——然而,这些构图本身似乎最终被剥夺了任何可能救赎的希望。他的作品好像在不断地指涉其他东西——某个谜题,某个隐藏在画中人过去的黑暗的秘密(观众只能模糊地感觉到),某种印象,某种微妙而令人不安的视觉隐喻。因此,在这样的未解之谜中,在为了揭示再现的奥秘而进行的无尽探索中,在对存在意义的终极追问中,隐含着解读石良绘画的最神秘、最神奇的锁钥。

文/阿莱桑德罗·里瓦

英译/多米尼克·洛拉

作者:阿莱桑德罗·里瓦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