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导言:“雅昌月度策展人影响力榜单”是雅昌艺术网从媒体角度对当代艺术领域的策展与展览呈现进行全面搜集、记录与跟踪,从专业角度解读“策展人”每月所策划的展览在学术性、策划执行、公众认知及影响力、国际化推广、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与创新。
7月3日 策展人:乐大豆 Massimo Torrigiani 经由时光的九次旅程(点击查看文章) 余德耀美术馆
7月5日 策展人:彭锋 第二届平遥国际雕塑节(点击查看艺术看展) 平遥古城 双林寺
7月7日 策展人:姜节泓 何人说梦:来自挪威的当代艺术(点击查看艺术看展) OCAT上海馆
7月10日 策展人:张子康 Andrés Duprat 雷安德罗·埃利希:太虚之境(点击查看艺术看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7月27日 策展人:戴安娜·纳维 “洛杉矶”马克·布拉德福特个展(点击查看艺术看展) 龙美术馆西岸馆
策展人:乐大豆 Massimo Torrigiani 经由时光的九次旅程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提供一次多重的审美体验之旅
策展人导览现场
2019年7月3日,“经由时光的九次旅程”在余德耀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Massimo Torrigiani、乐大豆担任策展人。9位艺术家用不同的创作语言表现“时间”的主题。这些作品体现了从绘画向时尚的转变,从数字设计到音乐的变身;所有作品都从欧缔兰(Alcantara)这一特殊材料中汲取灵感,结合绘画、时尚、数字设计、音乐等手段,通过不同的思考和角度呈现出各种创意之作。
策展人导览现场
“经由时光的九次旅程”旨在提供一次体验之旅,每组艺术品都带有丰富的互动性,观众可以走入作品内部,亲手触摸,仔细观看、聆听,获得多重的审美体验。
展览现场:可看、可听、可触
Iris van Herpen《不确定扩张》
Krijn de Koning《房间》
展览中,作品没有被划分成不同的区间,而是共享美术馆大厅的同一空间,参观者可以自由穿梭于不同作品,感受艺术品在时间与空间中的巨大张力。荷兰艺术家克里金·德科宁(Krijn de Koning)的作品《房间》,它邀请观众进入一个被各种颜色所完全涂覆的房间,其边缘,如门、窗、通道都被设计为几何体室。艺术家为此次在上海的展览,给自己的作品内部增加了多彩的颜色,更多地展示了作品的内部结构。
Andrea Anastasio《伊甸园》
盐田千春《时间与空间的反射》
Alex Schweder《到沙发到床到》
作品《核花园之外》创造了置于屏幕前的一对椅子,观众可以坐在由欧缔兰材料制作的长椅上,舒适地观看视频,聆听由音乐家卡特琳娜·巴比里(Caterina Barbieri)为《核花园之外》电子合成的数字化音乐。在展厅中,最大型的艺术品是由纽约艺术家亚历克斯·施韦德(Alex Schweder)带来的《到沙发到床到》。它由两个大型的银色气囊和两个白色毛绒沙发组成,每次可以容纳两个人,为观众提供了和艺术品互动的机会。
策展人:彭锋 第二届平遥国际雕塑节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探索艺术与文化在当下及未来的延续与可能性
2019年7月5日,第二届平遥国际雕塑节在平遥古城开幕,本届雕塑节由彭锋、乌尔里希-劳克担任策展人,主题为“之间”,彭锋表示,这一主题旨在唤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智慧的记忆,同时让我们意识到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巨大差异。
柴油机厂展区户外
在彭锋看来,这种“之间”不仅体现在展出的作品中,而且现实地存在于平遥古城中。“之间”的重要性在于,传统不可能演变为现代,现代也不可能还原为传统。我们既要该传统的时候就纯粹传统,该现代的时候就纯粹现代;也要将传统与现代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兼顾二者的中间状态。
古刹双林寺展区
平遥雕塑节展览现场
本届雕塑,重在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思考,在全球化时代去“中心”的特质下,寻求和探索艺术与文化在当下及未来的延续与延伸的可能性。“我们期待来自不同国家的雕塑家们,用自己的作品在快速变化的当代社会辟出一片净土,让我们身处世界之中又置若世界之外。”
展览现场:游古城看艺术
陈志光 《奔》480x480x300cm 不锈钢锻造 2015
谷文达 《【天象】·碑林陆系 - a》尺寸可变 儒石 2014-2015
巨大的蚂蚁、石头组成的文字、像外星飞船一样的不知名物体......传统气息浓厚的平遥古城,突然多了一些新鲜的事物,这些作品是第二届平遥国际雕塑节的作品,分别是雕塑家陈志光的《蚂蚁 》、谷文达的《【天象】·碑林陆系 - a》、展望 《隐形81#》,像这样好玩有趣的作品还有很多,等待着观众去发现。
郅敏 《天象四神-白虎》 320x120x270cm 金属,陶瓷 2017
展望 《隐形2#》 283×165×198cm 流体力学与算法、3D打印、不锈钢手工敲制、热烤色 2017
第二届平遥国际雕塑节以整座平遥古城作为户外作品展示空间,特邀艺术家进行互动性雕塑作品制作,让所有到访者零距离感受雕塑作品所带来的魅力;以柴油机厂作为室内展示主空间,展示数十位国内外知名雕塑艺术家的作品。此外还在双林寺设置展区,展示青年雕塑家的作品。在雕塑节中还可以参加中国雕塑市集活动。
策展人:姜节泓 何人说梦:来自挪威的当代艺术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艺术家把梦一般无限的想象力展现给观众
左起:Sylvia(翻译)、本次展览策展人姜节泓、雅娜·文德伦、伊格纳斯·克鲁格勒维修斯
图片来源OCAT上海馆
2019年7月7日,“何人说梦:来自挪威的当代艺术”在OCAT上海馆开幕,展览由姜节泓担任策展人。展览邀请五位活跃在国际舞台并领衔挪威当代艺术界的艺术家,以声音和时间为载物,围绕梦境、潜意识与记忆的铺陈开,创作七件作品进行呈现。
卡米尔•诺门《说梦之灯(Triplight)》
伊格纳斯·克鲁格勒维修斯《噪音比率(Signal to Noise Ratio)》
“在梦中,我们不能视物,却似乎能观察到一切,又如在无声处听惊雷。梦是一种不受做梦人控制的想象、没有边界的表达,我希望艺术家把梦一般无限的想象力展现给观众。”策展人姜节泓说。
展览现场:在艺术中感受“梦境”
AK窦文《一个另类年轻人(A Other Teenager)》
图片来源于艺术家
此次展览的作品大多以现场声音为主,分布在OCAT上海馆 A、B 双厅,比如从 B 厅行入步至AK窦文于2016年创作的作品《一个另类年轻人(A Other Teenager)》,耳边是即兴电子吉他声的嘈杂与混乱。
雅娜•文德伦《31°14’37”N 121°28’2”E》
作品《31°14’37”N 121°28’2”E》,步入如海底般昏暗的空间中,直立于现实空间的经纬度之上,观者会进入到完全纯粹的声音世界中,听见生活在脆弱生态系统中的海豹、鳕鱼、虎鲸、座头鲸发出微弱的呼叫。作品《噪音比率》以钢材装置的视觉形态呈现,观众进入巨大的金属走廊,徘徊在机械性重复的声场中,现场黑暗房间和多变的创作语言,均会勾起观众的好奇心。
策展人:张子康 Andrés Duprat 雷安德罗·埃利希:太虚之境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现“太虚之境”的现实逻辑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张子康
阿根廷国家艺术博物馆馆长安德烈.杜普拉特
2019年7月10日,“雷安德罗·埃利希:太虚之境”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和阿根廷国家艺术博物馆馆长安德烈斯·杜普拉特(Andrés Duprat)共同策划。展览主题“太虚之境”,源自名著《红楼梦》中的一个章节,其中,贾宝玉梦中仙境就叫太虚幻境。这一章节不仅表现贾宝玉的爱情,情节还起承转合,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沉浸式艺术展览也需要观众深入环境中进行体验,寻找其中的逻辑。
央美美术馆外围,雷安的巨型装置作品《连根拔起》
策展人德烈斯·杜普拉特讲到,此次展览记录了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同时也为雷安德罗·埃利希之前创作的几件重要作品之间建立对话。比如作品《泳池》与《反射港湾》、《房间》、《教室》、《电梯》、《云》、《雨》以及《试衣间》等作品以特定的顺序安装,揭示了艺术家所创造的诗意世界的深度。以“小说”叙述式的逻辑,作品在“每一章”呈现,并以叙事逻辑连接,让观者阅读并完成自我诠释。
雷安著名的作品《游泳池》
张子康表示,借由雷安德罗·埃利希的作品,让我们有机会思考当代艺术展如何在新媒体文化的催化下,与观众形成全新的观看关系。
展览现场:一场反物理的“超人”之旅
雷安德罗·埃利希,《建筑》(2004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现场(2019)
写真布喷绘,灯,铁,木和镜子
此次展览呈现了艺术家25年间创作的20件大型互动装置,来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外面,观众首先会被一座高高吊起的连根拔起的房子吸引,这是艺术家的作品《连根拔起》,提醒我们,要构建一个完全与自然和历史相互割裂的城市是不可能的;同时也警示我们与当下现实的失联。接着走过长廊,会发现脚下多了一座有泳池,让人吃惊的是众多穿戴整齐的人在水底行走,《游泳池》是雷安德罗·埃利希的标志性作品之一。
雷安德罗•埃利希,《日间的白亮航班,夜晚的暗黑航班》(2015)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现场(2019)
玻璃钢树脂,金属结构,影像,显示屏
235 x 109 x 14 cm,2分32秒循环播放
雷安德罗·埃利希,《美发沙龙》(2017/2019)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现场(2019)
木,镜子,椅子,美发工具,铝制条,灯
尺寸不一
雷安德罗·埃利希,《楼梯》(2005)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现场(2019)
综合材料
尺寸不一
进入到展厅之后,迎面而来的是艺术家作品《建筑》,在这件作品中,众多观众变成了可以飞檐走壁的“超人”,或悬挂在墙面上,或在高墙上行走;漫步在展厅中,有时会觉得我们在旁观电梯里不同的人们,有时会觉得我们正坐在飞机的舷窗前望着城市的夜景,而当你照镜子时,发现里面没有人影......迷失、模糊、感知的困惑——这些都是艺术家雷安德罗·埃利希作品所引发的感觉。
策展人:戴安娜·纳维 “洛杉矶”马克·布拉德福特个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现艺术家创作历程及对美国文化议题的处理
展览发布会现场
从左至右:发布会主持沈奇岚、龙美术馆馆长王薇、展览策展人戴安娜·纳维、艺术家马克·布拉德福特
2019年7月27日,《马克·布拉德福特:洛杉矶》在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展览由戴安娜·纳维担任策展人。此次展览是一场典型特定场域的展览,探讨了布拉德福特的实践在过去十年间的演变以及他对当下美国文化议题的处理。
《如果他能成为灰烬之王,他将让这片土地燃烧》,2019
综合材料,尺寸不一
“马克·布拉德福特:洛杉矶”展览现场图,龙美术馆(西岸馆)2019
摄影: JJYPHOTO
©马克·布拉德福特,图片:艺术家及豪瑟沃斯
马克·布拉德福特使用的材料包括海报、招牌、新闻纸以及特别的打印纸,通过随意地拼贴和组合这些材料,创造出了具有丰富层次的独特混合媒介作品,并推动了抽象绘画的发展。作为一个生长在嘻哈文化、身份认同政治和艾滋议题主导的时代里的黑人同性恋者,布拉德福特的创作是城市生活的缩影和映射,与洛杉矶这座复杂而充满可能性的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为何此次展览的主题为“洛杉矶”。
《漂浮》 “马克·布拉德福特:洛杉矶”展览现场图
龙美术馆(西岸馆) 2019
摄影: JJYPHOTO
©马克·布拉德福特,图片:艺术家及豪瑟沃斯
策展人戴安娜·纳维讲到,关于拼贴、地图和空间关系,是布拉德福特想要去表达的。从展览中可以看到,“他不仅仅是画家,作为社会个体的布拉德福特,特别关注社会状态、身份认同等严峻问题。通过艺术去呈现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来展现他对问题的关注和回答,这也是他最重要并一直持续的创作理念。”此外,策展人还强调艺术家对材料的运用,透过创作,在材料和内容方面,布拉德福特提出对绘画的改革,也建立了新的角度与可能性。
展览现场:看“星星”、看“瀑布”
《密特拉》,2008,综合材料,726.4 x 1963.4 x 635厘米
龙美术馆(西岸馆)现场 2019
摄影: JJYPHOTO
©马克·布拉德福特,图片:艺术家及豪瑟沃斯
策展人戴安娜·纳维希望观众进入展厅便能直接体会到布拉德福特对于拼贴和社会关注的创作方式,于是进门第一件便展出了能代表艺术家整个创作历程的《密特拉》雕塑,这件作品也是美国公共艺术中重要的作品之一。作品形象源自诺亚方舟的典故,作品是由飓风残骸中的风化木板制成的船形。2005年新奥尔良的卡特里娜飓风让城市受到自然灾害威胁,2008年很多艺术家受邀参展新奥尔良关于这场灾难的展览,回应仍生活在灾后创伤之中的社区人们。
马克·布拉德福特,《洛杉矶》(局部)
综合材料,365.76× 1432.56厘米,2019
摄影: Joshua White
©马克·布拉德福特,图片:艺术家及豪瑟沃斯
马克·布拉德福特,《墓穴1》(局部)
综合材料,365.76×756.92厘米,2019
摄影: Joshua White
©马克·布拉德福特,图片:艺术家及豪瑟沃斯
此外还可以看到艺术家根据1965年洛杉矶华特事件创作的《洛杉矶》,画面上看到的不同颜色,代表了那时候洛杉矶的变化,包括经济和政治上的浮动。展览现场还呈现了艺术家创作的30余件大型球形雕塑《如果他能成为灰烬之王,他将让这片土地燃烧》。这是艺术家根据龙美术馆建筑空间特点,专门创作的作品,置身其中就像是身处太阳系一样,一颗颗星球环绕在周围,可以实现近距离看星星的梦想;此外还有艺术家专门为此次展览创作的作品《漂浮》和《拉画4号》,其中《漂浮》被放置在美术馆双层高的大厅空间之中,形成一条从天花板到地面长约12米的“瀑布”,非常壮观,还有翻滚旋转的巨大漩涡作品《墓穴》,作品主要用以表达情感,并没有实际功能。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