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9-08-26 16:45
在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中,艺术品市场被理解为一个由两种相互冲突的逻辑共同形塑人类行动的场所:艺术逻辑和资本逻辑。艺术逻辑被理解为“重质不重量”的逻辑,它围绕着纯粹的符号、想象或意蕴深邃的商品展开,这些商品的价值不能被定量的衡量,尽管它在市场上拥有金钱价值。资本主义市场的逻辑则相反,它是一种“重量重质”的逻辑,围绕人类活动的商品化和定量化展开。
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可理解为多个艺术品市场的复合体。在我们的定义中,当代艺术品是在一个特殊的组织框架中流通的,这包括各种博物馆、双年展、艺术中心、画廊等组织机构:并且它们借助一种特定的艺术话语评论体系被赋予意义,这种话语体系是围绕着诸如创新、原创、突破常规和批判等术语建构起来的,每个市场都有其自身的销售模式和基础结构。价格不仅与艺术品本身有关,也与艺术品的作者和收藏者的身份有关。
(云起学员作品)
当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全球化,大量的艺术从业者不可避免的陷入了迷茫。一方面,现当代艺术的涌入,原有的中国书画的品鉴体系受到冲击,影响到艺术品的评判方式和艺术家的创作形式;另一方面,鉴于艺术品的特殊属性,进入市场其价格势必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与制约。在某些方面,全球的艺术品市场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但是因为这样便于交流整合,大体上的基本框架和西方艺术市场是相似的,尤其是现当代艺术。
(云起学员作品)
多年来,类似“XXX的画作被拍出天价”的新闻屡见不鲜,众说纷纭。“艺术品流通”、“艺术资本”、“艺术鉴赏”、“艺术教育”乃至“美育”成为了热门话题。同时,伴随艺考成风和出国热,一边很多国内普通院校对艺术生存在歧视,当传统的“美术”教育为大众提供了一种作品判断标准,每一个人在观看的过程中都会与自己内心中的固有的印象进行对应。甚至一些极端的想法认为“学习不好的人才会学艺术”、“艺术=美术=美工”,另一边的海外游子以一个东方人的身份在国内外艺术环境中纠结去留,寻求突破与平衡。
艺术的特殊性是什么?
艺术从业者需要清晰市场角色定位么?
1.艺术的特殊性
艺术可以被形容、被讨论,但是很难被定义。例如克莱夫贝尔说“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又如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导论中提到“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作为一个未来有意愿投身艺术圈,或喜欢创作,想成为艺术家、策展人、藏家、馆长,或只是简单的想将其作为陶冶情操的一个爱好的人,首先需要明白自己面对的是什么。艺术不仅仅是空间、构图、色彩,不止停留在二维的画布上,它还可能是诗歌、戏剧、舞蹈等n种状态。它可以是我们熟知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还可以是安尼什.卡普尔的云门,小野洋子的“切片”,是4分33秒。我们每一个当下的创作都是对时代精神的回应,因此我们在学艺术的过程中,其实最多的是思考对自己,对环境,对时代的认识,由此做出的反馈。
(云起学员作品)
正因为艺术的特殊性,培养艺术在某些层面更像一种对人生不断认识和表达的修为。艺术无谓高低,虽然当艺术品进入市场,其定价无法逃离经济社会政治等多重桎梏也一定会分出高下,但是就创作者个人来说,作为一个个体呈现并没有可比性。尤其当代艺术的创作更关注作品反映的问题,为我们的艺术品市场、艺术品评判提供了更多可能,同时也为艺术教育带来了很大压力,毕竟不是谁都有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读懂艺术家作品中的各个隐喻的。
2、艺术从业者需要清晰市场角色定位么?
答案是肯定的。只有清晰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清晰权责,为展览接洽、资源分配、资金安排等提供基础依据。
例:策展人的重要性
从实际工作安排来看:
首先策展人在展览过程中作为资金链的一环,需要做好分配和收尾工作,其次肩负着艺术家、美术馆、出品方、藏家、媒体、观众等多方接洽的重担,最后他还需要时刻做好危机公关的准备,保证展览的各个环节顺利运行。
从展览呈现和研究来看:
人们一直认为艺术就是在创新,从古至今的许多艺术家们也的确在不断的为“新”而努力着,究竟什么是新?杜尚曾经关于“新”曾提出 “创新不起源与艺术家,不来源于此时此刻的艺术品,而来自于未来的某时某刻即将到来的观众,所以创新是在等待一个未来”。策展人正是扮演了这么一种角色,运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现场空间把自己所理解的艺术作品进行解读、呈现、再次诠释,将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观看者之间的桥梁联系的更加紧密,在空间和时间完整了作品本身。
同时,从“美育”方面,策展人有责任引导观者提升对作品的认知,因为观者对画面的共鸣度除了不可控的“天赋”外,还与审美力挂钩。观者对画面的思考的关键应在于领会而非认识,像梅洛庞帝所说的“我们不是世界客观的观察者,而是扎根于世界中的人”。
(云起学员作品)
其次,建立展览全局观。为了使未来使观者更好的理解作品,我们需要对展览展呈空间的布置、展览内容的丰富性进行进一步考量,这一点寄希望于策展人的能力,在策展过程中清晰作品风格背景,与艺术家更好的沟通交流,同时提供观者适当的背景讲解,并将所有因素结合起来,力求更好的呈现。
最后,随着策展人身份的逐步认同、权责清晰,有利于展览评判标准建立和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化(不包括艺术作品评价),形成更完整的观看的语言系统,丰富展览内容,提升观众体验感。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