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9年8月20日至9月20日,“山水赋——顾黎明作品展”在汤湖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画院院委、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先生担任学术主持,江汉大学设计学院院长、汤湖美术馆馆长王心耀担任策展人,展出艺术家顾黎明《山水赋》系列作品近”80件。
顾黎明,1963 生于山东潍坊。曾任教于山东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2009 年获中国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山水赋——顾黎明作品展”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按照“山水缘”、“山水赋”、“华不注”和“四门塔”四个部分,以绘画、陶瓷和实物等多种媒介方式呈现给观众多样的展示空间,并在展览现场还原顾黎明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作室场景。
顾黎明将自己的这些纸本作品概括为两个大的类别:“一部分是以草图的方式记录下我的一些灵感,还有一部分就是对一些想法的尝试。这两部分有时候也很难划分清楚。因为我更注重自己的作品如何以一种整体的形态出现,所以,那些草图有时更像某个发展结点的片刻思考,也成为自己观念的一种补充。假如我追求的是通过艺术来表达当代人的视觉方式与传统的冲突问题,那么这些纸片对我来讲也同等重要,因为揭示问题不在于纸本的大小或绘制技术的充分与否,我更侧重不同时间里材质如何以文化身份的形态所传达的情感信息,这种不定型让我愈加深刻体验到精神对事和物的穿透感。有时我会把纸当作表达的工具,借用民艺撕纸或烘焙的工艺,直接拼贴在画面里,让纸转化成某种遮掩痕迹的形状,或是形状的残留。这种实在的触觉感与其说是某种观念,倒不如说是某种感觉逻辑的碰撞”。
山水赋——四门塔千佛崖NO.1 卡纸上色粉笔、水彩、铅笔及蜡纸拼贴等 107cm×77cm 2019
山水赋——四门塔千佛崖NO.2 纸本水彩、色粉等 29.7cm×42cm 2019
山水赋·唐三彩 长108.3cm,宽23cm , 高49cm 大米直径:220cm 2016
而在材料的选择上,顾黎明喜欢将各种媒介材料拼置在一起所产生的偶然变化。“使用综合性材质,不是把不同材质的特色给抹成一种统一的材质感,而是让不同材质本身具有独立传达观念的可能性。我常讲选择就是创造,选择什么样的材质去表达观念,被选定的材质本身便有了观念的属性,它的物的特质自然成为观念的一部分,‘被经验为绘画的一部分’。尤其我用借喻的方式适合不同拼置的材质表达,那些材质通过绘的方式可以转承着一个文化背景,就像宣纸和透明蜡纸、墨和色粉、木炭和铅笔等等,自身的不同质地传达出不同时代的视觉信息。这是一个臆想的多重空间,材质遗留的痕迹不只是事件的再现,更是穿越现实的追究与质疑,这些痕迹可以勾起对历史情怀的眷恋,同样也能够反观我们现实的境遇,印记着我对现实的关怀和历史的纠结。基于此,画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将我在场的视觉方式留在画面上,所以我时常在隐喻的传统之形与现实即兴之形,传统材质之痕与现代材质之痕间游走、释怀,试图借助传统与现代,具象与抽象等双重性来‘触摸’不同的感觉。”
山水赋NO.28 卡纸上色粉、水彩、铅笔及蜡纸拼贴等 75cm×46.5cm 2016
山水赋NO.15 卡纸上色粉笔、水彩、铅笔及蜡纸拼贴等 75cm×46.5cm 2015
198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顾黎明在汉代马王堆服饰的图片上看到了抽象语言的新的表达的可能。不过此时,他仅仅是被浸渍了一千多年历史的遗骸上的语言潜力所吸引,而未意识到这些历史符号对他重建艺术语言和价值的意义。但随后不久,这个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开始却把顾黎明引向了一个新的思维和语言推论逻辑,领引着他到达一个被忽略、压抑已久的传统的、民间的艺术世界。1991年,顾黎明在山东杨家埠年画作坊中,被古老工艺流程中的操作行为和丰富的意象所深深地震撼了:年画操作演示过程独有的快感,由生存观念所决定的画面程式和意象,东方的色彩观念,散点透视织成的丰富空间,恒久凝固的时间意识,以及操作、观念、语言三位一体的艺术方式,以奇异的、不可思议的魔力俘获了顾黎明的全部想象——并非这一考古式的发现使那些痛苦思考的问题有了一个答案,而是顾黎明在此找到了一种回答如何重建当代艺术这一问题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汉·马王堆》系列和《杨家埠门神》系列看作对上述可能性的实验性践约。
山水赋——太湖石NO.2(草图 纸上色粉、铅笔、水彩 35cm×26cm 2014
山水赋 NO.30 卡纸上色粉笔、水彩、铅笔及蜡纸拼贴等 150cm×93cm 2015
站在艺术家的新系列《山水赋》系列,向前梳理顾黎明的早期创作发现,顾黎明始终钟情于在历史的框架下思考个体语言。在平时的创作中,也是以这种思维来认识艺术的问题,我以为绘画的观念性并不是消除绘画的存在,而是尝试改变绘画原有的表述方式,让绘画自身成为一个人文关怀的问题源。
谈到顾黎明的山水画,江汉大学设计学院院长、汤湖美术馆馆长王心耀认为,如果说自然山水是空间意义上的存在,伴随着历史赋予的诗化精神,山水则成为了时间意义上的思想承载体。对于艺术家顾黎明而言,空间与时间的圆融感知则成为了他的精神世界。正因为此,作为客体的“自然山水”与作为主体的“我”已然没有了严格的区分度,在顾黎明的精神图式里,西方的艺术现代化逻辑已然被采纳其中,中国的民间艺术资源进一步抽绎出来,加之多种材质的看似无序而又充满秩序的组合,形成了独具个性的风格。
四门塔 北齐——菩萨像 纸本色粉、铅笔 37.3cm×25cm 2004
山水赋NO.4 纸板上色粉、蜡纸、水彩等 70cm×53.2cm 2003
山水赋《敦煌》(草图二) 纸板上油彩、色粉等 27x16.8cm 2001
“顾黎明始终是当代艺术的一面旗帜。其绘画抽象化的过程,不再拘泥于线条、色彩、构图的形式,而是走向心性的自由,他将带有深厚中国文化的自由形式表达成一种自我的思想和观念。顾黎明的系列作品《马王堆》《敦煌》《门神》《山水赋》,无论是对传统民间历史的深深眷恋和解构,还是对现实境遇的多维阐释和表达,这都充分展示了他多场域切换、多秩序叠合、多手法变化的超高才情。”
多方格变化 纸本色粉笔、油彩、树脂胶等 50cm×37.5cm 1997
方格变化NO.3 纸本色粉笔、油彩、树脂胶等 37.5cm×50cm 1992
顾黎明亦表示,回看自己八十年代至今的艺术探索,自己始终在以“借喻”的方式反复实验着绘画的可能性。这种方式的特点就是在非顺时的空间秩序中诠释着当下的问题,充满了多向度的阐释。“我喜欢这种‘借古喻今’的方式来营造一种现实的在场性,让过去的事或物转换成现在的问题。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就是把现实视作历史框架的一部分,在现实境遇下构建一种富有历史观的批判性的艺术表达方法,让传统的秩序置入现实的秩序时所引发的文化思考。这种非线性的空间切入,挟裏着种种因不同文化背景的转承所留下的痕迹,这些痕迹让各自的元素失去它们原有的固化状态,迫使我在调整中重新认识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符号元素。”
同时,顾黎明表述,自己的个体语言不是追求艺术的本体功效,而是试图以呈现的方式,展现个体在现实与历史的双重意义中的存在感,在历史语境与现实感受的纠结中,让个体性的经验成为一种呈现的现象,这种现象中既有历史符号也有现实感受,更有“制造”复魅传统的遭遇,这些共同构成了其所认为的当代绘画的呈现方式。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