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草原、寺庙、院落,走走画画,过滤了生活的浮躁,只剩下自然的野生美感。
吹捧、怀疑、告诫、劝慰,无论何种声音,留一个问号给自己,总能生出一个无所畏惧的灵魂。
这大概就是马可鲁的秘密花园,仍然充满好奇与美好的憧憬。
今天马老师带来几幅写生小画,无所谓技巧或流派,却都是生活的说明和注脚。
-小撰
第16期作者
艺术家:马可鲁
当代艺术家
1954年生于上海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过去的十年中,我搂草打兔子似的画了许多巴掌大的小写生,不当事儿的,源于每次出趟门儿,带着相机往往空着回来,我不热衷照相,照了日后也不大看,直到后来的智能手机,强大的照相功能,才照的多了些,可如今的我又是盗图多于拍照。每次出门更愿意带上轻便画材涂抹几幅,哪怕寥寥数笔,回来时心是定的,觉得没枉了此行,画摆起来时不时总愿多看几眼,舒坦。“您不是抽象画家吗?”So what!
罗马及佛罗伦萨 2011
写生对我再正常不过了,五十来年养成的习惯,因为从来都是野养的,所以对大自然感情至深就不用多形容了。曾经有些年最怕的是“人”, 我对画人也没大兴趣。整个七十年代画了上千幅,后来陆陆续续也有几百回。其实写生和记日记差不多,比较私人性质的。没想过也没有道理必须展或必须不展。记得八八年出国前一个年稍长的朋友来我家对我说:“带上你那些小写生,它们非常好!可能的话找机会做个展览很好的。”后来在国外,有另外的画家朋友对我说:“给策展人看作品的时候别给他们看你的写生。” 我说“好的,不给他们看。” 别人的建议很多时候我会很随和的说是是是,常常头脑里会留下一个问号。我九十年代,就认可和敬重的伟大的女雕塑家梁好女士,还有另外一些艺术家朋友,我们如同家人般的在纽约经常性的聚会,其间梁好不止一次提及我的小写生总会说:“我特别喜欢看你的小写生,色彩感觉太好了!那些画的确很棒!” 谢谢梁好,谁都爱听夸赞的话,我听着很顺耳,也就真信了。不过其实不管别人怎么说,过去几十年中每次搬家那些一盒子一盒子七十年代的小纸片儿,我都会缄默中一一整理收拾好,如同对待细软般呵护有加的照顾着先搬走。
萌生了想做这样一个小展览的想法后心里很开心,从过去十年中的百十幅小画里挑出二三十幅,那百十幅有在意大利画的,有在尼泊尔画的,有在越南画的,也有在国内行走时画的,云南、川西、江浙古村落、甘南藏区寺庙草原,及泰山、嵩山、黄山等地。
至今,在路上的生活总有这一种不一样的心情,它使我保有好奇心,对未知的遐想与憧憬,意大利行罗马的气魄与美轮美奂,佛罗伦萨向晚的金色与玫瑰色的天空,威尼斯地中海海水宝石般的蓝绿色,尼泊尔的喜乐的多神,博卡拉山峰环抱的湖水,国内行走时西南西北,江浙中原各地习俗景物的丰富和反差,自然地貌和当地人文的紧密关联,大自然四时四季,所有这些丰富着我的感受与识知。旅行写生我虽擅长,但我也深知必须时常提防着不要落入成为旅游札记,希望它们是作为“绘画”的存在,而不仅是“风景”,但这期间的界限和性质的不同又是敏感且很难把握的。这牵扯到关于绘画语言等专业的语境的展开,那会艰涩一些,希望这些写生的展示能直观的给予些说明和注脚。
这是一个艺术家自由发声的平台,
国内知名艺术家的见闻、观点、思考,
都在这里。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离真正的艺术更近一点。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