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9-10-17 14:23
10月14日,某收藏圈自媒体发布一篇微信文章《重庆大学耗资670万建了一座赝品博物馆?》,在网络上引发强烈关注。文章作者自称前往10月7日落成的重庆大学博物馆参观,发现馆中展示的大量藏品疑似为赝品。重庆大学在其官方微博上回应称,校方对此事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专门工作组,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该情况进行核查,核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重庆市文物局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重庆大学博物馆是一个民间博物馆,未在该局报备审批,重庆市文物局已就此事介入调查。
该微信文章发布者江上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说,这篇微信文章的发酵,是他没有料到的。“目前这篇文章阅读量已经70几万了,有点出乎意料。”他说在他参观的过程中,没有看到一件真品。
一位知情人告诉红星新闻,早在博物馆此次展览开馆时,馆方禁止所有人拍摄展品时,他就已经感觉到不对劲。该知情人称,重庆大学建立这个博物馆,只是单纯希望提高学校在人文和美育方面的素养,没有想到事情演变成了这样。
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说,舆论风波中的重庆大学博物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称为“博物馆”。赵力解释说,“博物馆”应该在属地相关部门有备案。“涉事‘博物馆’准确来说,应该叫做‘陈列室’或者‘展馆’。”
重庆大学博物馆的花篮和红毯或因为下雨的原因收进了屋檐下的门口,保安将桌椅摆在门口
知情人:开馆时曾不让拍照 就觉得事有蹊跷
一位曾参与了重庆大学博物馆开馆工作的知情人士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当时他已发现事有蹊跷。
据该知情人士回忆,10月7日,重庆大学博物馆在虎溪校区开馆,并举办了“大象有形——中国古典造型艺术展”,自己当时参与了开馆仪式,但是仪式上,馆方不允许任何人就展品拍摄照片,“在我印象里,博物馆的展品不会禁止参观者拍照的,只要不开闪光灯,都没有问题。”而馆方这一举动,让这名知情人觉得“事有蹊跷”。而捐赠者吴应骑的家属为该馆的负责人,他也认为不妥。
该知情人称:“本来也是教学展示用的东西,如果在展览时,能标注清楚,是复刻品,供教学使用,其实就没有后续这些事情了。”
据重庆大学发展基金会2015年12月报道,2015年12月26-27日,重庆大学邀请国内14位博物馆建设及文物专家就重庆大学教授、收藏家吴应骑先生对重庆大学拟捐赠的藏品进行评估,并对筹建重庆大学博物馆和重庆大学文博研究院的可行性进行论证。会上,重庆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舒立春说,学校向来以工科见长,希望通过重庆大学博物馆及重庆大学文博研究院的建设,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提升学生综合性人文素养,使重庆大学的人文社科发展得到全面提升。
前述知情人称,展品捐赠者吴应骑家族前辈,曾系重庆大学创办人之一,基于此,学校对他也很信任,“没想到好心办了坏事。”
微信文章作者:“没看到一件真品,意难平,写下文章”
引发此次风波的微信文章《重庆大学耗资670万建了一座赝品博物馆?》作者江上,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称,他没有料到这篇文章已发酵得如此厉害,“现在这篇文章阅读量已经70几万了,出乎意料。”
江上称,自己一直混迹于古玩圈,早在这次展览开展前,“我就听到了一些说法。”因此,开展后,便立刻前去亲自验证。江上说,圈子里对这个展览评价都比较负面,甚至有朋友提议,让圈中同好一起比赛,看看谁能在这个博物馆里找出一件真品。江上说,以前只是听说过赝品蒙混过关,进了博物馆展示,但是自己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因为我是重庆人,看到这种情况,感觉到意难平,所以写了这篇文章。”
重庆大学博物馆闭馆中 仍有市民前来拍照
江上回忆,自己在该馆参观过程中,没有看到一件真品,“在收藏圈,这个馆的(藏品)真假几乎没有争议,就是假的,上道的人都可以看出来,因为是低仿,到时候官方一定会查明的。”
业内人士:涉事展馆称为“博物馆”不恰当
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告诉红星新闻,重庆大学博物馆“涉假”风波,除了在古玩圈引发舆论外,在民间博物馆圈,也引起了不满的声音。
赵力认为舆论风波中的重庆大学博物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称为“博物馆”,一般意义上来说,博物馆分为民间和国有两种,博物馆的开办,需要去属地相关部门主动备案。根据2010年1月由国家文物局、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文化部等部门联合发出的《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显示,对符合设立条件的民办博物馆,要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博物馆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及时审核和给予登记注册。
赵力说,无论从民间或国有两个角度来说,没有备案的就称为“博物馆”是不恰当的,“更准确地应该是展馆或者陈列室。”
红星新闻记者 沈杏怡 蓝婧 摄影记者 刘海韵 发自重庆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