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1919年,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介入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节点。那一年,对齐白石而言,也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为什么要说一百年前的事情?这一年对齐白石意味着什么?
2020年1月2日,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主讲一场“齐白石的1919”讲座,以北京画院2200余幅齐白石收藏研究为基础,通过展览的方式来谈齐白石1919年的创作及生活。
齐白石(1864-1957年)
齐白石生于1864年,1919年,他作为一个“北漂”正式定居北京,随后,他挂牌卖画、交挚友、迎娶第二任妻子并实施他的衰年变法。齐白石这个人我们怎么去评价他?所谓知人论画,我们将从基本出发去找寻齐白石艺术的逻辑点以及他本人的有趣之处。
(扫描二维码观看直播回放)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真有天然之趣
1919年,齐白石已在湖南小有名气,然而树大招风,他收到了土匪的威胁信,说要抢劫。于是,他决定搬到北京。那时他没有自己的房子,便寄居在北京的法源寺。
有一天,他看到一个石螺的印记很像小鸟,于是便取了一张糊窗户的草纸就地画了一只,还在题诗上形容“真有天然之趣”。这只轮廓简略、憨态可掬的小鸟作为齐白石艺术态度的佐证非常贴切。
真有天然之趣 齐白石 托片 纸本 墨笔 28 cm×20.5 cm 1919年 北京画院藏
其中,有三个特点非常值得关注,首先是“真”,真心热爱他所追寻的艺术,毫无虚伪之状;然后“天然”,齐白石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毫无矫揉造作之气;再有是“趣”,深含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趣味、艺术格调以及人与绘画的特殊关系。这只小鸟变成了齐白石除了虾以外最有创意的小鸟。
虽然仅仅画了一只小鸟,但其体现的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的状态,充分反映了齐白石艺术的核心理念。
《己未日记》中的画稿 北京画院藏
齐白石还有什么有趣的发现?他有本《己未日记》记录奇闻很多。在日记的第三、四页,他画了北京郊区团团的烟,题跋写着这是“北京南城电灯厂炭烟”。这样新鲜的工业化黑烟对他来说特别有触感,便成了一份景致,或许这是艺术家对北京雾霾产生的最早记录。
此外,这一本日记记录的最长一件事是一天在天津某海港,岸上飘来一条死鲸鱼,人们用西洋防腐药水浸泡防臭,游客可花4枚铜元去参观。这个新鲜事,跟现代人在网上看到的奇闻轶事是一样的。
齐白石艺术中的趣是深入人心的,他无论是故事、长相还是画都是具东方特点。
生存状态——草间偷活
齐白石的一生,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这当中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乱世,能一路安顺,其实是有他自己一套生存哲学、生存之道,也就是他写的四个字“草间偷活”。
草间偷活 齐白石 镜心 纸本 墨笔 40.5 cm×20 cm 1919年 北京画院藏
因此在2015年北京画院齐白石纪念馆开馆展就以“草间偷活”来命名。甚至去年在做齐白石人物画展时,用了“越无人识越安闲”,其中暗含了中国人的处事哲学。在很多场合,他像是在做宣传,让很多人认识他,但另一面,他十分知道什么时候该躲起来,逃过危险,包括他面对危难时他怎么做。
墨芙蓉 齐白石 托片 纸本 墨笔 42 cm×20.5 cm 1919年 北京画院藏
在北京画院有一张小画《墨芙蓉》,齐白石在上面写道:“劫余之纸为油所污,非惜不能舍,因借此以纪丁巳之乱也。”齐白石“北漂”到北京,一路上的路程很艰辛,猜想他的书桌也是餐桌。但当他把题跋写到这张本该废弃的画上时,那时的慌张和情绪就自然地留在画上了。所以大家说齐白石笔下无废画,题跋把这张废画救回来的同时,也让我们对他当时所处的情境有了新的理解,这样的思考和表述很值得敬畏。
谈到生存,不得不谈他的商业之道。齐白石是一个卖画为生的人,很多人谈到商品画问题,都说这个人很抠门。这些问题对诸如在北京画院这类机构里可以看到更多文献的人来说,怎么认识?举个苏立文的例子。
苏立文上世纪40年代来到中国,曾经在四川开救护车,那时候他在援助中国抗战时认识了很多大艺术家,后来他把很多中国艺术家推荐到国际。虽然他不是一个特别严谨的美术史学者,但他一定是眼光犀利的人。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吴洪亮与其见过几次,在陪他看画时问,你有齐白石的收藏吗?你见过齐白石吗?他说我没见过。那你对齐白石是怎么看的?他谈到,齐白石是一位商业画家,是保持强烈个性的商业艺术家。
《行书自书润例》北京画院藏
关于作品润格,齐白石从来都是直接利落的。一件2009年捷克学者海兹拉尔捐给北京画院的作品《行书自书润例》写到,“(扇)面:大者三十元,中者二十五元。红色:重用十元,少用五元。刻印:朱文廿元,白文十五元。以上每元加一角。出门之画回头加印加字不答应。三十七年十月,本主人。”
可为什么加一角呢?借用曾经是齐白石的总代理许麟庐举个例子。做代理人当然觉得画卖得越贵越好,可像齐白石这样的画家希望自己的画便宜,这样每天都能卖。民国三十七年就是1948年,解放战争如火如荼,北京最危险的时候,所以那时他和代理商达成一致,涨一点,别涨多,买家不会太心疼。齐白石在把价格这件事变成单纯,他就不会纠结了。
蔬香图 创作年份不详 纸本设色 78x48cm 北京画院藏
在朋友求画上,他的生存个性也很凸显。齐白石一位好的朋友胡佩衡,他曾与儿子编过一本研究齐白石的书《齐白石的画法与欣赏》。一天,胡佩衡找齐白石去画画,齐白石那天状态不好,最好的朋友来了,还是得画。要是一般人,这画给你,这事就了了,但齐白石不,他在上面题,大概说今天笔也不舒服、纸也不舒服,但我还是画这张画,为什么呢?冷庵先生(胡佩衡)急呀。想想画了一张画,还把这意见写上,拿给胡佩衡,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可见他的个性。
这就是齐白石的生存之道,既有草间的柔软和胆小,但也有做很干净利落的事情。
衰年变法
1917年,齐白石初到北京,那时他学的是八大山人冷逸一路,画风不被接受,当时润格的定价比一般画家便宜一半,也很少人来问津,生涯落寞。齐白石决定进行“衰年变法”, 在《己未日记》提到“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心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在破釜沉舟的字句中感受到他的决心。
渔翁图 齐白石 镜心 纸本 设色 89.5cm×43cm 1928年 北京画院藏
北京画院现藏一件1919年作的《佛像》,以金线勾勒而成,手头画法还很硬,还没那么放松。1928年齐白石变法十年后的《渔翁图》,这种放松的感觉就越发明显了。从两件作品的用笔、用墨上,十年的变法之功,还是留下了不少变化的痕迹。
小鱼图 齐白石 托片 纸本 墨笔 43 cm×20 cm 1919年 北京画院藏
十年间,齐白石看了许多大家的作品,这张《小鱼图》的题跋可知他看到“南阜老人”的画作,借鉴模仿其画法,虽自称奇怪,但却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匠心布局。画面中间空无一物,而仿佛一石激起千层浪,小鱼四散奔逃,可谓“计白当黑”的极佳诠释,也显示了齐白石当时的趣味与态度,奇绝更是他一种特殊的追求。
三百石印富翁 齐白石 1.3 cm×3.8 cm×3.6 cm 1919年 北京画院藏
不仅仅是绘画,齐白石的印章,也有了新的变化,以前的印章更多是探讨其他人的痕迹,从一枚“三百石印富翁”章中可看出变化。这是朱文印,它的直线条、空间布局很奇绝,黄惇先生有特别描述“外框粗细变化很大,笔道残破,很可能取之封泥的趣味……此印可视为齐白石从赵之谦出,而成功地脱胎换骨,他以书入印后的‘齐家样’印风正是从这里起步的”。
刻于1919年的还有齐白石的多面印章,有四面印、五面印和六面印,这跟齐白石经常出游有关,这种行走绘画概念和印章的多面性还是有关系的。
上学图 34.5×25cm 立轴 纸本设色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对于齐白石,我们已用到医学、大数据等维度去研究,未来将以什么方式去研究?清末百岁老人周有光曾说“要从世界看国家,而不是从国家看世界”。这几年,北京画院在做二十世纪研究时,更多地是通过国际往回看,在其他国家的艺术家体系中找到他们跟中国绘画的相交。目前,已看到在19世纪很多东西如何相似地发生了,到底是什么力量促成了这种交叉,这将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