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1,周三,15:00-17:00李一凡,艺术家、纪录片导演,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广东时代美术馆的新展“李一凡:意外的光芒”将呈现艺术家对杀马特社群的研究。12月11日,艺术家李一凡以及展览策展人梁健华将来到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讲述本次展览中一部两个小时纪实影像的调研及创作过程,介绍展览的概念,并邀请现场观众共同参与讨论。杀马特音译自英语“smart”一词,泛指一种中国城市年轻工人中曾经风靡一时的亚文化潮流,以夸张而廉价的服饰、发型著称。艺术家、纪录片导演李一凡花费数年时间实地接触和研究“杀马特”群体,最终用访谈和工厂场景创作出一部长片,并在展览现场用数百部二手手机播放购买自工人自拍的生产场景。
李一凡将展览视为一次让美术馆观众看到另外一个社群的机会,在长片中他借用年轻工人的陈述,描绘出杀马特形成的条件、变化,及如何在舆论暴力下走向式微。在项目中,他始终是以无知者的角色进入,随后逐渐发现杀马特的遭遇,来自于年轻工人的孤立处境和与城市主流生活之间的疏离,并把项目看作是对杀马特一词祛魅化的过程。这与他一贯的立场保持一致,即认为在中国的现状下,艺术创作应当基于对社会生活的直接体感,才能以现实本身的超越性,获得足够的创造力。
艺术家、纪录片导演,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1966年生于湖北武汉,1991年毕业于北京中央戏剧学院。现生活工作于重庆。作品纪录片《淹没》、《乡村档案》曾参加众多国际国内电影节和艺术活动,并多次获得电影节大奖。2008年以后开始涉足艺术界,其影像、摄影作品参加了许多重要的国际国内展览。同时也是国内一些重要的艺术活动的发起者和推动者。
1977年生于中国广东,现生活及工作于广州,策展人。长期从事艺术机构工作,现任职于广东时代美术馆展览部,任黄边站当代艺术研究中心负责人。
主要展览实践:“与现实平行” (上海民生美术馆);“腹地计划——石青个展”(联合策划人,广东时代美术馆,2015);“寻向所志” (广东时代美术馆,2017);“李消非:马尾辫” (广东时代美术馆,2018)。
2019.12.12,周四,19:30-21:30比利安娜·思瑞克 (Biljana Ciric)、李爽、尼古拉斯·帕里斯 (Nicolás Paris)、卡特丽娜·赛达 (Kateřina Šedá)、施昀佑、玛丽·瓦涅 (Marie Voignier)方所广州店(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383号太古汇MU35号)主办:方所、广东时代美术馆
当代艺术机构的白盒子在其方寸之间,完美地切割了内外世界,艺术的“内在”价值被牢牢局限在白盒子之内。有鉴于此,展览“慢进?我们如何共处”尝试以当下的相遇为棱镜,在曲折往返的光影中映照我们不远的未来。展览通过新委任作品,重新思考美术馆如何能够作为生产场所而运作,并将之视为美术馆的重要角色。12月12日,展览策展人比利安娜·思瑞克和参展艺术家李爽,尼古拉斯·帕里斯,卡特丽娜·赛达,施昀佑以及玛丽·瓦涅将作客方所广州店,介绍本次展览中新委任作品挑战和概念,并邀请观众共同参与讨论。比利安娜·思瑞克
Biljana Ciric
独立策展人,于2012年获ICI独立视野策展奖提名(2012)。她曾任第三届乌拉尔当代艺术工业双年展联合策展人(俄罗斯叶卡婕林堡,2015),卡蒂斯特艺术基金会驻地策展人(法国巴黎,2015),海涅·斯塔艺术中心研究员(奥斯陆,2016)。思瑞克撰写/主编的出版物:《上海展览史1979-2006》,由英国曼彻斯特华人艺术中心出版发行;《无为而为——机制批判的生与死》,与蔡影茜共同主编,由英国黑犬出版社出版发行。
艺术家与写作者,现工作生活于上海。2014年硕士毕业于纽约大学媒介研究专业。李爽的创作聚焦于“媒介作为按摩”的概念,探讨后殖民与全球化议题与之共谋的效应。她在柏林的Open Forum(2019)和纽约SLEEPCENTER(2018)举办过个展,并在香港大馆(2018)、成都蓬皮杜艺术中心与毛继鸿基金会合作项目(2018)、北京泰康空间(2018)、纽约FluxFactory(2017)、北京N3 画廊(2017)、好景不常在,比利安娜·思瑞克策展(2016)、上海k11 (2016)、北京Lab 47(2016)、欧柏林学院(2015)、兰州谷仓当代影像中心(2014)等机构和场合展出作品。生活和工作于波哥大,他的作品与对教育以及教学策略的质询紧密相关。2017年初,他发起了“激进学习研究所”,一个促进对抗过程和激活临时学习小组的场所。他的部分个展包括:“Exercises for sowinglightning”,CaixaForum文化中心 (2017);“Fourvariations of nothing or talk about that which has no name”, 贝拉多收藏博物馆 (2015-2016);“Room for us”, 卡迪斯特艺术基金会 (2013);等等。他还在第12届哈瓦那双年展、第1届芝加哥建筑双年展、第30届圣保罗双年展、第3届新博物馆三年展、第11届里昂双年展、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和第7届南方共同体双年展中开展项目。捷克艺术家,她的工作与社会建筑密切相关。从1999至2005年在布拉格艺术学院跟随VladimírKokolia教授研究,曾在捷克共和国境内外实现过一系列跟社会构想相关的项目。曾经受罗弗敦国际艺术节(挪威,2019)和泰特现代美术馆(伦敦,2011)等邀请创作个人项目,作品展出于第16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展(2018),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三年展(2015)、第5届柏林双年展(2008)、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2007)等等。她还获得过2017年度建筑师(捷克)、TAKU制作奖(芬兰)、当代艺术协会奖(英国)等奖项。施昀佑的作品形式一直与其身处的空间密切相关:他在台北以一栋历史建筑为媒材进行创作,而身处长期的移动状态时,他的作品也进入行李箱,成为档案、文件与书册,讲述着一则又一则的故事。施昀佑的作品曾入选台北美术奖、芝加哥新艺术家协会新艺术家奖。曾受邀参与史勾西根绘画雕塑学校、北极圈艺术家进驻计划、4-18哥伦比亚驻留计划与台北艺术村驻村计划。作品曾于广东时代美术馆,香港ParaSite,台北北师美术馆,上海当代美术馆,武汉剩余空间,TCAC,纽约PRACTICE艺术空间等地展出。居于巴黎的艺术家,曾先后在里昂国立高等艺术学院修读工程和艺术。关注交织的现实和复杂的、混合了多种真相的故事,在每个项目中以研究对象及其人际关系为主导,形成一套独特的工作方法。上一部作品《彩条树》(Tinselwood)获得了2018马塞尔·杜尚奖提名。她的影片曾在蓬皮杜中心(巴黎)、LAXART (洛杉矶)、艺术之家(慕尼黑)、当代摄影博物馆(芝加哥)、柏林电影节、维也纳电影节、鹿特丹影展、马赛国际电影节以及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2017)、巴黎东京宫三年展(2012)和第6届柏林双年展(2010)展映。推 荐 项 目
作者:广东时代美术馆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