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材料,是艺术创作的母体和基质。传统插花艺术与其他中国古典艺术门类共同有着对自然意象的天然审美标准,也有着创作使用材料的绝对差异。在地创作的研究方式更加指向“偶发性”,可以想象,在地对于材料的选择既受约束又蕴含未知性。
大自然是一个巨大的场景空间,插花作品在色彩、线条、意境上与自然融入,并把握日照、风向、坡地高差等自然条件,利用大自然的优势进行就地取材等等因素,都会让插花艺术面临一次全新的挑战。我的所有户外插花实践活动即是一个开放式命题,探索在户外插花的可行性,并如实纪录户外创作空间对传统插花中的材料、形制、创作方式的实际应用。
创作者参与到大自然,使作品与自然互为交织,突出的是素材的“在地性”、作品的“场所感”、将创作环境换到户外进行,以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去创作,应是一种突破性的尝试,我们将聚焦点转为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植物素材的选择这三项影响作品创作的户外自然因素。
温度、湿度、光照度的气候条件及地势、地形、地貌的地理条件,是决定作品呈现方式的主要条件。插花作品在室内所用的材料与户外插作最大的区别在于在地性与偶发性,在地性所指的是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北方与南方、山林与湿地)可选取的材料是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偶发性指的是即使在同一气候和地理环境,材料都会因各种因素影响产生变化,材料的不同也会直接影响作品形态和气质的呈现,我国的南方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暖冬的季节条件及土地湿度与养分的优越性,花卉种类繁多等,都是实现传统插花在户外插作的利好环境。
当然,不是所有的户外植物都符合户外插花取材的原则,原则有二,第一,创作者必须使用现场的野生植物,自带花卉植物材料缺乏“在地性”;第二,植物中的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较适合创作,苔藓可作为辅助性材料,因为研究有限,暂将藻类、真菌、地衣、细菌、蓝藻五类植物类型排除在外,日后再作研究。
传统插花在户外插作的创新方式具有可行性与实操性,人与自然、自然与植物、植物与人之间的联通,在借助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发生三者联系的事件中,使创作作品与环境互为交织,密不可分。正如唐代山水画家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1]的艺术创作理论,正是表达大自然对创作本身的“造化之情”。也许在未来,传统插花的插作过程变成一种媒介,一种联系“我”与自然对话的介质,它引领我们注重当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籍以探索传统插花艺术的一种新的创作方式。
[1]张璪,字文通,建中三年(782)作画于长安,技法受王维水墨画影响,创破墨法,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理论。
本文节选自论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传统插花在户外插作的可行性探索》,作者:陈莉莉。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