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一时偶兴,度文澜妙夜。
千古佳作,展浙博宏愿。
惊艳!夜入文澜阁
从未想到,居然能在晚上游览文澜阁。
这个地点太不一般了。
两百多年前,风流倜傥且好文雅致的乾隆皇帝为达“稽古右文,聿资治理”之目的,下令在翰林院开设四库全书馆,开馆编撰《四库全书》。
这是一套堪称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图书:全书共三万六千三百多册,两百三十多万页,古时没有电子设备,近八亿字全由人一笔笔抄写而成。除了量大,内容亦庞,基本囊括古典精华,成为近代读书人努力攀登的最高峰。故国学大师季羡林评价其:嘉惠学林,功在千秋。而文澜阁,就是江南最知名的收藏此书之所。某种程度而言,这所宅子,便是江南士子们内心最重要的精神图腾之一。
同时,此处地缘优势奇佳,内部亭台楼阁不说,仅背靠孤山、前临西湖之位就已不可复制,且内含杭城唯一黄色琉璃瓦,乃皇家建筑的典型特征,属行宫故地,水木清华之胜难得。因而,可在月色如水之时踏入,岂不幸哉?
其实,最初收藏《四库全书》的有七座藏书楼,人称:北四阁和南三阁。其中北四阁是皇家禁地,外人勿入,而南三阁则允许学子到阁抄书,道光年间甚至允许外借外抄,这类的对外开放在古代实在是很大进步。只是这七座藏书阁均命运多舛,或毁于战火,书阁同失,或因为历史,书阁分离,只有文澜阁是唯一阁与书并存的藏书楼。
因而,这座文澜阁包罗的不仅是绵长历史,更承载着孜孜以求的人文精神。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太平军攻占杭城,文澜阁焚毁,《四库全书》遗散。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文澜阁重建。2006年,文澜阁大修,历时七年,最终成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
命运之礼 文澜印象
2013年6月8日,大修后的文澜阁正式对外开放。
2020年6月8日,酉时吉乐,西湖之畔,“文澜印象”日入触发。黝黑古朴的双环铁门缓缓开启,历史的天空下,人流携裹着,轻踏上已238年的青石砖。
“文澜印象”现场
整整七年的时光荏苒。是巧合,亦是冥冥之缘。
是夜,月色如水,流光溢彩,如梦似幻,华光异样。文澜阁、御座房、太乙分青室、罗汉堂、狮虎群假山等建筑首次在夜间作为体验场所整体开放。历史与未来串联,观者寻着琴音漫步,曲径缭绕间,随缘驻足,或可通幽。人们看琴棋书画,品诗酒茶花,赏实景华服,赴文化盛宴。汉唐迎宾舞雄浑优美,昆曲《牡丹亭·游园》穿越云烟,惊情愫梦,汉晋风流、大唐气象、宋时风雅、花样年华等诸多朝代的服饰妆容在园林实景中一溜烟再现,衣冠上国胜景怡人。之后,随园即景:文人揽卷、挥毫、抚琴,中国美术学院年轻艺术家王腾手缝唐服,刃帛为袍;啜清茶,饮佳酿,假山趣亭中二人对弈,月台石上佳人舞动。穿过悠悠长廊,罗汉堂前,年轻人们聚在树下蒲团上行飞花令,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游晓婷制杭扇,上城区非遗传承人高丽红演杭绣,文化遗产处处熠辉。
“文澜印象”现场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历史前行的步伐匆匆,却在此婉转流连,留下令人惊叹的一瞬。若说孤山是西湖的眉眼,那浙博便是孤山的眉眼,而文澜阁,则为浙博之眉眼。这处空间深涵的文化基因悠久且不可复制,独一份的文气淼淼中,文化遗产真正实现了活色生香。如今,“文澜印象”已成为博物馆超链接社会的重要平台,传统文化爱好者、守护者藉此化身践行者,汇集成甚具凝聚力的共享平台,最大限度地向大众传播优质文化精髓。
故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水华认为“文澜印象”是推进传统文化资源创新转化的大胆实践,希望大家能从传统文化中发现美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切身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长期致力文化遗产多样活化的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蔡琴更是早早到达,细细品味。刚刚,她任策展人的原创巡展项目“江南生活美学展”荣获第六届“紫金奖”博物馆文化创意设计赛铜奖,而她本人开创的公号“在去博物馆的路上”也已更新到了第五篇。
“文澜印象”现场
浙江本为吴越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丰富历史人文与文化底蕴对当今生活仍有重要影响力,尤历南宋一朝,社会稳定,商贸昌盛,士家大族与市井百姓皆不懈追求美好生活,清丽风雅的审美品味创造出丰厚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精致典雅的东方美学代表。
这种美学精神历久弥新,流变成为浙江省博物馆重要的精神缘起之一。因而,“文澜印象”背后深藏的,实是这座博物馆长期致力古典活化与民众教育,链接古今对自然与人文理解的共通与重塑,让生活变得诗意纵横,并与时代脉搏共同跳动,融为一体的重要探索。
“文澜印象”现场
厚积与薄发
文澜阁,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西湖文化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浙江省博物馆精心推出的“文澜印象”沉浸式体验活动,既为契合第四个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亦向社会各界展现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利用的丰硕成果。本次活动以“沉浸式体验,活态化传承”为特点,“线上+线下同步导赏”为亮点(当晚在线观看直播人数最高达152万人),大力推动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发展,赓续传统文化魅力。
文澜阁位置图(图源自公号:杭州的小故事 )
“文澜印象”的前身,便是“文澜乐府”,肇始于2014年。诞生之初,是为了充分发挥博物馆优势,因地制宜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怡情大众。“孤山毗邻西湖,环境优美,大家都很羡慕我们在这里工作,但实际开展工作场地非常受限。”浙博宣教部主任陈平说。此类受制于场地空间的桎梏至文澜阁大修完成后略有缓解,但“守着这么一个宝贝,该怎样用好它?”
有时,缘分就是奇妙地不期而至。
某次,陈平和同事张知因路过文澜阁,突然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古琴之音,“我灵机一动,觉得古琴是我们馆的特色收藏,而文澜阁的古建筑空间又这么好,为何不直接在这里听琴呢?”陈平性格直爽,办事爽快,明确方向后立即操作。短短一个月后,即2014年10月18日,“文澜乐府”品牌教育活动在文澜阁内启动,由浙博汇聚社会力量共同打造的传统文化公益展示平台正式亮相。
“文澜乐府”现场(部分)
起步之初,陈平就有品牌意识,内核也十分明确:深度挖掘古时雅事“琴棋书画乐诗酒花茶香”。自此,形式丰富、精雕细琢的“文澜乐府”开始定期与大众相聚:古琴雅会、翰墨丹青、茶语花香、方寸之间、民乐雅会、吟唱风雅、孤山雅集、昆韵…其尚古为好,扎根文澜,古样建筑和书卷环绕构成最佳底色,引导雅致趣味,推动社会形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让更多人放慢脚步,在文明的柔光中收获内心之安宁。
“活态化传承一定要‘活起来'。”最初,陈平纯粹是因为热爱才希望充分利用文澜阁的古建筑空间,“而保护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好好用它,否则就像一些老宅子,没人住很快就要衰败。”因此,她非常重视“人”的参与,且喜创新,本次“文澜印象”带来的双向沉浸式体验相较以往,便更触人心。
文澜阁
只有真正懂得,才会天遂人愿。
“这次,我们基本是人手一本研究文澜阁的书,为什么?因为想要把文澜阁利用好,就得了解和吃透它,这样展现的内容才能令让人信服,也才会有内涵。”对陈平和同事们而言,博物馆人的基本业务是立身之本,文化遗产又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它的精神内核依然会在现代社会中迸发能量。
长期致力于文化遗产的整理、挖掘、展示、教育、推广、传承等工作,宣教部的日常工作可谓累且杂,她们却甘之若怡:“实质上,我们不仅把它当成一份工作,更多的是热爱、情怀和奉献,尽管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挫折,但最终还是觉得值得。”
这,或许便是新博物馆人的真实心声吧。
注:文中“文澜印象”现场图由浙江省博物馆提供
作者:邹萍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