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0-09-01 19:26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
白描于人物画之重要,见诸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中所记:“画人物之道先求笔墨之道,而渲染点缀之事后焉,其最初而要者,在乎以笔勾取其形,能使笔下曲折周到轻重合宜,无纤毫之失,则形得而神亦在个中矣。”仅以线条便能将神态表达臻于完美。白描多半是中锋直悬的线条最难遒劲,故极易见画者之功力。
历代画家名手辈出,传派各不相同,最有名之二者:其一,赵孟俯出于李公麟,李公麟出于顾恺之,此所谓铁线描之一系。如马和之、马远,则出于吴道子,此所谓兰叶描,为其二。
顾恺之《列女图》局部
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图卷》局部
此外描法尚有高古游丝描、琴弦描、行云流水描、钉头鼠尾描、橛头描、曹衣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柴笔描、蚯蚓描等,有依形状而名,有依用笔而名,各具特色。
国画十八描
一、高古游丝描:最古老的工笔线描之一,常见于顾恺之的画作。线条提按变化不大,细而均匀,多为圆转曲线。顿笔为小圆头状。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国画十八描游丝描
二、琴弦描:略比高古游丝描粗些,多为直线。有写意味道,线用颤笔中锋,线中有停停顿顿的变化,大多为直线的感觉。
张萱的《捣练图》国画十八描琴弦描
三、铁线描:相比琴弦描又粗些,但用笔方硬,是最常见的描法之一。转折处方硬有力,直线硬折,似铁丝弄弯的形态。用笔中锋,顿笔也是圆头。
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国画十八描铁线描
四、混描:基本上是一种写意画法。先用淡墨皴衣纹,墨未干时,间以浓墨,讲“浓破淡”的墨法变化。
清代闵贞的《八子观灯图》国画十八描混描
五、曹衣描:即为曹衣出水描的简称。来自于西域的画家曹仲达,其画佛像衣纹下垂、繁密,贴身如出水状,故称“曹衣出水”。受印度犍陀罗艺术的影响,用笔细而下垂,成圆弧状,讲求线之间的疏密排列变化。
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国画十八描曹衣描
六、钉头鼠尾描:任伯年最常用的线描方法。叶顿头大,而顿时由于大的转笔,行笔方折多,转笔时线条加粗如同兰叶描,收笔尖而细。
宋代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国画十八描钉头鼠尾描
七、橛头钉描:秃笔线描,是一种写意笔法,马远、夏圭多用之。顿头大而方,侧锋入笔,有“斧劈皴”之笔意。线条粗而有力。
马远的《孔丘像》国画十八描橛头钉描
八、马蝗描:马和之用之。近似兰叶描,顿头大,行笔曲折柔软,但很有力。
宋代佚名画家的《送子天王图》国画十八描蚂蝗描
九、柳叶描:用笔两头细,中间行笔粗。十八描中无兰叶描。柳叶描和竹叶描类似,都是虚入虚出的笔法。吴道子用之。
明代朱瞻基的《武侯高卧图》柳叶描
十、 橄榄描:顿头大如同橄榄,元代颜辉等人多用,行笔稍细,但粗细变化亦大。
颜辉的《铁拐仙人像》国画十八描橄榄描
十一、枣核描:顿头如同枣核状,线条行笔中亦有枣核状的用笔变化。
清代金农的《钟馗图》国画十八描枣核描
十二、折芦描:用笔粗,而转折多为直角,折笔时顿头方而大,线多为直线,是一种写意画的线描方法。梁楷《六祖劈竹图》用之。
宋代李唐的《采薇图》折芦描
十三、竹叶描:与柳叶描类似,也是中间粗两头细。
清代禹之鼎所绘《李图南听松图》竹叶描
十四、战笔水纹描:如山水画水纹之画法。表现薄而褶多的衣纹。明代唐寅作仕女图多用。
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国画十八描战笔描
十五、减笔描:指的是马远、梁楷等作大写意用的笔法。用笔粗,一气呵成,一笔中有墨色变化。大多只画个外轮廓,用笔简练到极致。
梁楷的《太白行吟图》国画十八描减笔描
十六、枯柴描:水墨画笔法。用笔粗,水分少,类似皴法。用笔往往逆锋横卧。
宋代龚开的《中山出游图》国画十八描枯柴描
十七、蚯蚓描:粗细均匀,曲折多而柔软。用篆书笔法,圆转有力。
明代丁云鹏的《补纳图》中国十八描蚯蚓描
十八、行云流水描:表现软而弯转的衣纹。
李公麟的《免胄图》中国十八描行云流水描
上述各种描法,都是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程式,按其笔迹形状而起的名称。
然而,近代也有白描花卉、鸟兽画出现,白描技法,并不局限在人物画方面而已。
作者:月雅书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