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汪金林:论古字画修复与传承
作者:吴敏 2020.9.21
汪金林正在修复一幅元代古画
2017年下半年,某拍卖公司拍卖会上,一幅应为元代秩名巨幅山水手卷从20万元起拍,一路高歌,短短几分钟,拍卖师口中的报价已飞升到令人瞠目结舌的价位!拍卖师在台上舞动着双臂,情绪高亢:“继续!请继续!还有加价的吗?前排的那位先生,120万!现在是120万。请继续,还有加价的吗?后排左侧的那位女士,150万!现在是150万……280万!300万……!还有继续加价的吗?……”拍卖场内气氛一度达到高潮,场内鸦雀无声,竟买人都紧张地止住呼吸,只有拍卖师的竟拍报价声,随着拍锤落下,最终350万元成交,一时轰动了整个拍卖场。
这幅画是一个收藏爱好者偶然在国外“淘 宝”时遇到的。当时,画面破损严重,裂纹无数,色泽比较模糊暗淡,他拿不定主意,便把该画的图片发给汪兄鉴定。汪兄凭着他对古字画多年的实践经验与深厚的综合素养,觉得这幅山水手卷,画得非常不错,从画幅的构图到线条笔致,还有色彩及用墨,整体气息都表明是很有年份的一幅古画。只要后期对画进行精心修复,必然会达到应有的理想效果。汪兄判定,如在国内出手肯定有一个不错的价格。于是,那位收藏爱好者听从了汪兄的建议,以一个“老充头”的价格买回了此画。回国后,经汪兄精心修复并进行拍卖,为他带来了近四十倍的收益。
“汪兄”,是业内人对他的雅称,全名为:汪金林。字:锦凌,号:汪兄、全木、慕白,绍兴古玩市场“越宝斋”的主人。高而壮的身材,灰白的头发,着装绝对“一丝不苟”,很有文化人的气质。出身在绍兴齐贤镇,是引用“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群贤毕至”而来,该镇的人历代崇尚文化育人,崇尚读书习字和绘画。汪兄常说:父亲是我绘画的第一个启蒙老师,给了他对书画的启迪,重视写生,临摹名家的画作:芥子园的山水,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草虫,黎雄才的《七星湖畔》,钱行建的《松鹰图》等……。那一年,他只有十五、六岁。
汪兄从小就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绘画便是名声在外,被镇里人称为:“小画家”。
长大后,硬是凭扎实的画功,考取了被当时称为“绍兴美术的黄浦军校——王星记扇厂”,成为一名扇面书画工,在扇厂的工作日子里,让他知道了什么是“绘画”。
盛年逢盛世,1996年春天,在绍兴市政府关怀下,绍兴古玩市场开市,汪兄的艺术春天也从此开始了!“越宝斋”牌匾稳稳地挂在了古玩市场的醒目位置,开始进入了古字画行例。
王石谷山水修复前与修复后左右对比图
汪兄喜欢临帖和临摹古画,这一习惯一直没有改变。他临摹过的画都是历史名家的名画:如唐代大小李(李思训父子)的山水,王摩诘的文人画;临过许多宋画,那些在宋代成为艺术高峰的山水、花鸟画。在临摹中,他以自己的智性和感受去参悟古代书画家的艺术特色,马远与夏圭的峻朗与空灵,“元四家”的意境,赵文敏的妩媚,董玄宰的潇洒,缶翁的书入画意,悲鸿的神态,寿者的笔致,张爰“大千世界”的泼彩,白石的墨韵,可染的胸怀,宋文治的秀美……
各个时代、各种流派、各位名家,他都有临摹。要说 “无所不学”,可能有点夸大,但说“无所不辨”,那是接近真实的。
他认为,没有好的书法和绘画基础,要想在这古字画行内站住脚,那是比较艰难的。虽进去了,对古字画的认知也是肤浅的。如要在修复古旧字画这行里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就必须在绘画和书法上作出一番努力。
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由于市场所“逼”,加上能写字绘画,汪兄通过勤学苦练和不厌其烦地临摹古代字画,居然掌握了修复古代字画的独门技艺。
有一次偶然机会,让他难以忘怀。那是杭州的一次拍卖会上,他看到一幅海派王鸾(子和)的《牡丹图》,这个人是《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王姓最后一位画家。虽然名头不算太大,但属于海上六十名家之一,其作品也有一定的市场价位。这幅4尺整张的《牡丹图》可惜品相太差,主要蛀虫点布满全图,裱画师非常不专业,命纸(裱画时背面第一层衬纸)没有做旧,直接用白纸衬托。因此白点非常醒目。这样的品相,当时500元起拍,最后汪兄700元就举下了,加佣金也不到800元,买回来后经仔细分析审视,认为只要把蛀虫点的颜色“衔”好“补”好,就可以让它“起死回生”,说干就干,凭着多年技艺和配色的本领,一天时间,就把白色蛀虫点“衔补”好了,效果不错。没几天,一个圈内朋友见了此《牡丹图》自己开价12000元“强抢”了!
经过这件事,汪兄因此发现一个商机,古旧字画的修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它在给你带来意想不到在经济收益以外,还能抢救那些被藏家因品相不佳而被淘汰掉的书画。让它们变废为宝。在古代书画市场上,有不少古字画,可以确认其时代,但已经破损了而大大影响了其原有的价值。后经过专业人士之手,平地起楼,达到巧夺天工,让古字画焕发出新的生命,它的市场价值也将会无数倍地增长。修复这些古代字画,尽量延长它的艺术生命,是一件时不我待且功德无量的大事。
倪云林(款)山水修复前与修复后左右对比图
汪兄对笔者讲:古字画的修复,应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是审视古字画的破损程度。就像看病,先要诊断清楚病情,再列出修复计划;哪个地方缺什么,哪个地方要用什么颜色和什么材料,仿古色浆需要调到什么浓度,先用色还是先用笔……
二是尽量保护好原装裱。装裱有三种。原装原裱,老装老裱,再是老画新裱。新裱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市场装裱人员裱的,一种是文物商店及博物馆级的装裱。如果是完全重新装裱,此画的传承信息有时就会被“切断”,如在不太专业人的手里,真画也可能被看成假画。
三是保护好“命纸”。在修复古代字画时,最好不要揭掉原来的“命纸”,能不换就不换。万不得已,一定要把原来的命纸揭掉的话,作为替换的纸,要用色上深一分的本色纸。
四是“接笔”和“补色”一定要与原画一致。有的破损古画,可能少了半个山头,修补时要重画一个山头,那补上去的这个山头,必须力争与原画的笔法一致。这就要尽可能地根据原作者的想法用色用笔。并且最好用古代的颜料,那就不用 “拼色”。如没有古颜料,那就必须学会“拼色”,这是对古字画修复的重大考验。补上去的颜色,一定要比原画上的颜色浅一点。把第三条和第四条结合起来说,就是一条古字画修复的原则;用纸深一分,补色浅一分。
五是把古字画应有的“包浆”做出来。包浆在画轴上呈现的色泽一定是“上深下浅”,相对应地调出不同的色浆,使上下颜色有异,但局部颜色与整体颜色协调,那就像老画一样看不出来了。这种补色也称为“衔色”,让人看不出衔缝与衔迹,衔好后还得看整体,是否协调,是否要进行整体的调整,此画才算修复结束。
著录《恒丰艺谭》出版物
2017年有位同行友人,在拍卖公司拍得一幅王翚(石谷)的山水画,整个画面的颜色大多脱落,看上去像人患了白癜风的脸面一样。汪兄运用“衔色”技术,只用一周时间把它修复完了。
还有一幅山水画,画是元代大画家倪云林款的,可它已全面掉色,画面几乎只存下隐隐约约的轮廊线,上部书法模糊到了很难辨认。这已经是一幅可以掷进垃圾箱的废纸,只能是对艺术品有着极端敏感性和极端珍惜态度的人才肯花钱买回来。在历时约两周当中,汪兄运用用“接笔”“补色”把它修复好了,让这幅山水画“起死回生”,市场价值大增。救活了一幅古字画,复活了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让这件古代山水画又展现在人们面前,重新焕发出往日的生命光彩。后此画被收录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恒丰艺谭》第一卷上。这些看似破的残的,无人问津的东西,如果进行细致的修复,会带来无限的商机。但这对汪兄来说,修复古字画更是一件功在当下利在后代的事情。
修画容易补字难。古字画中书法作品上的字是一个一个分开的。但字与字之间“笔势”又是相互连接的,同一幅书法作品上的字又有其统一的风格。一些书法作品因年代久远,被蛀虫咬,被腐烂,或人为的破损,缺字少旁现象很多。如何保住作品的完整?恢复原作品上缺失的字。这个字怎么补上去?而且补上去的墨色又不能有差异等,都需要“补”得恰到好处。稍有不慎,就会让业内行家一眼看出它的瑕疵来。
一次,有位姓余的友人从拍卖会上拍得一幅字。那是旧时名人的真迹,可上面缺了半个字。这让他在高兴之余又十分苦恼。缺了半个字,能补上吗?他经圈内朋友介绍找到了这个越宝斋主人,汪兄先是通过资料查找该名家的有关书法作品,了解作品风格特征,同时,在历年收藏的“旧货”中,寻找“老墨”,经过五个工作日研究下终于把它补好了,那位友人左看右看,怎么都看不出破绽,不免啧啧称奇,连呼“神功”。
看到友人的激动心情和对修复好的书法赞不绝口,此时此刻,汪兄内心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一个人如果把兴趣、爱好及个人特长放到一个合适位置,并且发挥到极致,那么这人就可能被社会承认,也必然会在此领域上获得成功。
汪兄就是这样一个做事专心又勤于钻研的人,古字画的“修复师”就是这样练成的!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