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王劲松访谈

  库艺术:您曾说自己是一个“旁观者”。从作品来看,您总能从正在活跃于当下的一些片断性、个别性、偶然性的现象中发现某些共通的态势。可见这种“旁观”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您是怎样成为一个好的“旁观者”的?

  王劲松:躲起来偷偷的看再用心去感受!

  库艺术:在九十年代初,很多艺术家都有对“技术语言难度”的迷恋,您也是美院科班出身,但您曾说过:“我的作品均是有感而发,甚至都来不及考虑它是不是‘艺术’”。这种观念在当时是非常新颖的,比如像您早期油画中那种“露拙”的画法。这种观念是怎样形成的?

  王劲松:我随情绪而动,兴奋了可能会大笑甚至会大喊大叫,愤怒时会大骂,是本能脱口而出没有技巧。

  库艺术:您的“专业”是国画,不管是涉足“油画”,还是“观念摄影”,对您来说都是“业余”的。虽然这只是材质上的区别,但一开始对材料语言的不熟悉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王劲松:专业的训练花功夫和认真是可以做到的,那是学本领。当然我是指你必须热爱这个专业还得有一定的天份。艺术的个个门类是相通的,我在学水墨的时候没有脱离我的心趣,我要表达我的认识。业余的表现往往真诚的,因为是比较直接,没有受到传统概念的干扰或是技法方面的强制。说来也是,就是因为学过专业,开始涉足新的手段时确实有些慌张,所以我那时把我的画叫“画布着色”,很久不敢说是“油画”,摄影说是“概念摄影”,不敢说是“摄影”。所以一直都没有申请加入油画协会和摄影协会,当然我也不是中国画协会的。

  库艺术:您最早的代表作是一批以“大”字为题的油画作品,曾被归入“玩世现实主义”中的一员。但您突然放下了画笔,作品里的那种“幽默”、“讽刺”、“泼皮”的感觉也并没有在之后的摄影或水墨作品中延续,而是完全与之前“断裂”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王劲松:说真的,我还没有那个能力套用一个概念来操控所有的表现形式。毕竟不同的表现形式逃离不了他的特殊性,我无法消除这一特殊性的魅力。

  库艺术:《标准家庭》拍了200幅,《双亲》拍了20幅,《百拆图》拍了一百幅……这种重复的“量”在您的作品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王劲松:“量”的多少就是我的把握。够了就行了。就好像吃饭,饱了就不吃了。

  库艺术:怎么想到要拍《天问》这样一个主题?抬头向天的姿势是想要说明什么?

  王劲松:也是想找一种“倾诉”,向天倾诉也是一种本能。内心存有疑问,只好借用这个方式。但求每个人的参与来进行问答,问的是什么?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天有没有作答?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所感受。你的一切是不能问别人的,因为别人不能和你感同身受,天大又无限又在上面,所以我们只好问天。

  库艺术:应该怎样解读《天问》中,人物脸上投射的光芒?是希望之光,命运之光,抑或宗教之光……?

  王劲松:那一束光含有多重意味,还照在每个人的脸上说明天在眷顾着我们,所以我们才和天倾诉,是希望,也是洗礼。

  库艺术:在您自己看来,从《标准家庭》到《天问》,这十几年中,您的艺术观念、拍摄手法有哪些区别与变化?

  王劲松:先前的那几件作品《标准家庭》《双亲》《百拆图》《城墙-北京》《国字A号72条》等大都是对现实社会人的现状以及生存空间的思考与呈现。但从《气血图像》《天问》开始转向对通过人的形象所表露出的内在情绪的再现,企图引导共同参与思考。拍的手法意向了,不再那么写实了。

  库艺术:您的观念摄影创作有着很强的观念性与批判性,但像《百拆图》、《气血图像》、《天问》这些作品在形式上的效果也非常强烈,您是怎样处理形式与观念,或者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的?

  王劲松:首先是我的内容需要这样的形式,而这一形式又恰好表现出我的内容,由此展现我的观念,一切自然。至于很强的批判性是观众从作品中阐发出来的。

  库艺术:从《标准家庭》的计划生育的背景,到《双亲》的人口流动与老年人的问题,再到现在的关于《天问》中底层的个体挣扎的问题,似乎照片中的人处于不同的时代,但我们看到的是这种期待慢慢消失甚至变成了个体眼前的微弱的一束光束,那么,从您的艺术家的身份来看,怎么看待这种渐变的规律?

  王劲松:1996年我曾经作过一件行为作品叫《我的一堂历史课》,一节课什么都没说,下课时在黑板上写下了“既成事实,不容争辩”八个字。

  库艺术:《标准家庭》、《双亲》、《百拆图》都是对我们所处的社会现实的一个直接的反应,而《气血图像》、《天问》却是越过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将视线投向“人”,感觉上批判的色彩减弱了,增添了一份“悲悯”的情怀,有一种对观者的“提示”在里面,这种变化您自己是否有所感受?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王劲松:艺术家能干什么呢?最多也就是“提示”了!人的世界,人的社会,你能怪罪谁呢?

  库艺术:您的观念摄影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感受与提问,那么您的艺术创作与您的个人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王劲松:好像是“庸人自扰”,也好像企图面对一切要认识的更深入一些。至于我的个人生活就是简单自在而已,没那么复杂难解。

  库艺术:您毕业后的主要精力一直是放在观念摄影或是油画的创作上,是什么原因促使您现在又开始画水墨?

  王劲松:画水墨画是我学艺术的入手点,有原始的冲动。其实我一直都没有放弃画水墨。做过几次小型展览,还不到火候。

  库艺术:您的水墨重彩作品无论从语言上还是题材上,都与传统的或是学院的水墨创作大相径庭,这种风格是怎样形成的?

  王劲松:一句套话:是想寻求自己的样式呗。不过我的水墨画重彩画是符合“谢赫六法”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摸写”。

  库艺术:同时涉猎多种媒介的艺术家不是没有,但其作品大都按照同一脉络,转换形式语言而已;而您的油画、摄影、水墨作品的主题、形式、内容给人的直观感觉是各不相同,各成面貌的。您自己怎么看?这是为什么?

  王劲松:还是前面我说过的那句话:我还没有那个能力套用一个概念来操控所有的表现形式。毕竟不同的表现形式逃离不了他的特殊性,我无法消除这一特殊性的魅力。但我有一点是贯通的,就是我一直关注着人的境况。

  库艺术:您是学水墨出身,后来投身于观念摄影中。那您认为在您的创作中,东方式的文人传统与西方的现代、后现代的思想观念,在您创作时受哪一个影响更大?

  王劲松:应该是西方的现代,后现代的思想观念影响更大些,这是因为八十年代开放初期的直接冲击,加之我们的生活方式的随之改变。

  库艺术:您的作品总是能够敏锐的发现中国社会中一些独特的现象与潜在的问题。随着您在艺术圈的地位与声望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好,会不会存在“不接地气”的问题?或者说,当您的生活水平渐渐高于一般老百姓之后,您怎样保持自己对社会底层“清醒的旁观”?

  王劲松:本性难移。

  库艺术:六十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大都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关注社会的愿望与责任感,比如像您;而“70”后,“80”后的艺术家更关注自己的小圈子,艺术创作也多与一些私密性的个人体验有关,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王劲松:儿孙自有儿孙福呀,个人的造化,时代的造化。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