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追求完美,是对?是错?
陶艺老师在开学的第一天宣布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左边的同学根据作品的数量评分,右边的同学则根据作品的质量评分。他的办法非常简单:最后一节课他会带一个体重秤来,将“数量组”同学的作品过秤,陶罐重二十公斤的得“五分”,重十五公斤的得“四分”,以此类推;而根据质量评分的那组同学,如果想得“五分”,只需提交一个陶罐,但必须是一个完美的陶罐。待到成绩揭晓的时刻,大家看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结果:最优秀的作品都是“数量组”学生创作的!这是因为“数量组”学生制作了大量陶罐,因而能够从错误中学习,而“质量组”学生埋头钻研创作完美作品的理论,结果空有理论却拿不出一件像样的作品。
如果认为优秀的作品就是完美的作品,那你必定会遇到极大的问题。艺术品是由人创作的,既然人不是完美的,人创作的作品也不会是完美的。正如这个三段论所阐明的,你的作品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缺陷。因为你是人类,也只有存在各种缺陷的人类才会进行艺术创作。没有缺陷的你,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但肯定不是人类。
尽管如此,许多艺术家以及曾经的艺术家依然认为创作就是要做出完美无瑕的作品。但他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若按此标准衡量,那么大多数艺术作品就都是不合格的作品。与此相反的衡量标准显然要合理得多,因为缺陷不仅是艺术作品中的常见元素,而且很可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安塞尔·亚当斯从来不将追求精准等同于追求完美,并经常引用一句古老的谚语:“至善者,善之敌。”意指一味追求完美的人,最后反而无法进步。他认为,倘若要等到画面中的所有细节都处于完美状态才按下快门,那可能一张照片也拍不出来。
亚当斯所言极有道理,要求完美只能使创作停顿不前。这种情形可以想见,你发现自己的作品出现了错误,于是就改弦更张,去追求想象中的完美。你死守着自认能够做到的,却不愿冒险去尝试和探索,最终可能离心目中的作品越来越远。你找了各种理由拖延,因为不动手就不会出错。如果你认为作品必须完美,就会认为自己无法创作出完美的作品。确实如此。既然创作不出理想的作品,你迟早会放弃。于是,颇有讽刺意味的状况出现了,只有追求完美导致创作停顿本身达成了完美,一个完美的死循环:你的作品出了错,你拖延,你放弃。
人们误以为,只有在每一件事上都要求完美,这样做才能保障最终拥有精彩的人生。这等于否认人类共同也是普遍的人性:达成一个完美目标的过程本身不会是同样完美的,人不是完美的机器,人生也不是。这种人性才是创作的泉源,而完美主义却会使你失去创作的动力。若想坚持不懈地创作,就必须意识到完美本身就是一个有缺陷、有矛盾的概念。爱因斯坦认为,即使是看似完美的数学概念也是如此:“凡是与现实有关的数学定律都不准确,准确的数学定律与现实无关。”达尔文认为,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当一个时代的完美生存策略成为子孙后代的负担之时,进化就开始了。正是你当下创作作品中的缺陷,孕育了你创作下一个作品的灵感。这些缺陷(如果你为此深感沮丧,也可称之为错误)能够就你需要思考和改进的地方,提供宝贵、可靠、客观和不加评判的建议。正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这种互动,使你的作品进入了现实世界,并使二者具有意义。
图书推荐:《艺术与恐惧:才华是一种天赋,但创作永远是一种努力》, 中信出版社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