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如果你热衷中国人物画,或是单纯好奇,想要一睹历代帝王后的庐山面目,台北故宫的这场开年大展,你一定不能错过!
此次展览部分国宝一览
2021年1月1日至4月6日,“权力的形状:南薰殿帝后像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展览阵容有多庞大?看看展品清单就知道了。
展品清单
25件展品,9件国宝,剩下的全是“重要古物”,出陈极为稀少;
展品时间跨越唐、宋、元、明。其中包括帝后册页与挂轴。有半身像、立像也有坐像。
这是台北故宫藏南薰殿重要图像的集中展出,其中最为完备的宋代帝后像,颇多半身像与全身像一致,是研究宋代肖像画的重要图像资料。
展览海报
当然,如果你对他/她们的相貌不感兴趣,看看他/她们的姿态、服饰、坐具、屏风、图案等纹饰,观察一下历代衣冠、陈设、礼仪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总之,这是一场文博爱好者绝对不能错过的好展。
南薰殿在哪儿?
南薰殿始建于明代,是位于武英殿西南的一所独立院落。殿内木构及彩绘均是明朝遗物,十分珍贵。殿面阔5间,殿内明、次间各设朱红漆木阁,分五层,奉历代帝王像。殿东室奉历代皇后像,西室藏明代帝后册宝。
此次展览部分重要古物
这些帝王后像并非从一开始就藏于南薰殿。它们是清高宗在1747年在“茶库”中发现,于是便下旨检修装裱。清高宗十分重视这批画像,他亲自选定“裱绫”,是金黄与明黄八瓣缠枝花纹的款式。重新装裱过后的题签,除了书写帝后庙号,还特别标注了修复时间:乾隆戊辰年重装。此外,每件帝后像轴还量身订制云头纹黄绫囊。
次年完成修复工作后,清高宗便命将帝后像改移南薰殿贮藏。目前九成以上的帝后像典藏于台北故宫,功臣像则留在北京故宫。
权力的形状:权力看得见吗?
权力难以捉摸,帝王后贵为一国之尊,权高位重,他们的肖像如何制作,才能彰显不同于平常人的高贵身份?又如何让观者辨识出,他/她们就是掌握“权力”的领导者?
历代(夏-明)帝王像变化一览
即便此次特展的主角“帝后像”经常单纯地被当作历史人物的插图,但权力却巧妙附身于画面中的视觉形象,这些帝后像本身,就是权力凝结出的一种“形状”。
而此次展览将历朝历代帝王后像并列,不仅凸显历代帝王后像绘制的演变历程,也使观者清晰地感受肖像中的“权力”光晕如何在画面上蔓延至每一个纹样。
唐太宗立像
该画全图近乎三公尺,仰头才能瞻仰唐太宗面容,巨大的身形创造出令人难以忽视的威仪。不过唐太宗袍服上的团龙造型较接近明代式样。推测此轴与其他同样尺寸的帝王像、功臣像,为明代祭祀历代帝王贤臣的系列之作,曾一起悬挂,以供敬仰。属于后世画家对著名君王的想象之作。
唐太宗胡须尾端呈现可爱的装饰性螺旋图案
“龙”的长相代代不同,这里的团龙吻部已出现两个鼻孔,更接近明代式样。图为《唐太宗立像》袍服上的龙纹
《宋仁宗坐像》椅垫上的宋代龙纹
那么,权力都有哪些形状?
威武端重的仪态
翻看这次展出的历代帝王后像,可以发现,每一个帝王后都端坐在龙床之上,或是翩翩而立,或是在护卫队中轻泛龙舟,他们表情肃穆,目光如炬。
虽然从唐到明帝王均为端坐或站立,但姿势依旧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宋仁宗坐像
北宋仁宗赵祯头戴平脚幞头,穿着素色红袍,乍看颇为朴素。不过由领口与袖口露出金色细纹的内裳,以及样式华丽的椅披、踏垫,可以感受到华贵之物对他不过是生活的消耗品,展现着属于权力顶峰的奢华日常。
宋仁宗华丽脚踏上看起来平凡无奇的黑靴,低调地点缀细密灰点。
领口与袖口露出卷曲成水滴状的精巧金龙纹内裳
宋仁宗画像中华贵的椅披
除了宋绘《夏禹王立像》中,大禹手持圭板,手部裸露在外。宋代帝王的手部均掩于宽服之下,脚部也仅露出鞋的一角。身体的姿态被掩盖,宽袍大袖烘托出健硕的躯体,给人一种深不可测、难以捉摸之感。这也许是权力的一种形状。
明太祖坐像
明太祖高皇帝
本幅描绘明太祖晚年样貌。虽然须发尽白,眼周、嘴角肌肉松弛,但眉型、颊上留些小须等特征,与中壮年《明太祖坐像》相当类似。两作细至须发均排列整齐、弧度完美,必为宫廷画家恭谨绘制的忠实肖像。与“丑像”相比,可感受到帝后真实的相貌,反不如奇怪的五官,更能满足民众对最高统治者特殊性的想象。
左为老年时期的《明太祖半身像》,中为中壮年时期的《明太祖坐像》,右为该图局部
描绘中壮年时的《明太祖坐像》,八字胡两侧的面颊上,还有一些会误以为是酒窝的小髯。这类小髯,晚年面容也出现不少,应为宫廷画家写实地反映明太祖的面部细微特征。所以,明太祖可能并不是“鞋拔子脸”,而是一位相貌颇为英俊的魁梧男子。
就端坐姿势而言,明代帝王的坐姿较宋代有所变化。宋代双腿并拢,形态虽也十分威严,但画像似乎亦想营造谦逊之感,而从此次展出的明代帝王全身像来看,有些明帝的双腿都呈分开状,他们一手扶腰带,另外一手放在腿上,温文谦恭的成分消失不见,别有一种威武气势。
明英宗坐像
值得一提的是,明英宗坐像揭开了明代帝后采“全正面像”的序幕。此外,帝王像也换上更正式、更具象征性的衮服,营造端坐庙堂,临朝听政的姿态与气势。
端重不可亲,威武不可犯,也许是权力的一种形状。
纹章:日、月、三星与龙凤
虽然龙历来被认为是皇权的象征,但并不贯穿于整个“王权史”,在先秦时代夏禹的“专用纹章”是日、月、三星纹样。
宋 马麟 夏禹王立像
这件宋代宫廷画家马麟所绘的《夏禹王立像》,大禹头戴九旒(音流)冕,袍服上露出帝王才能使用的“日”“月”“三星”等纹章,垂至地面的下裳开张,让执圭的大禹显得格外修长端重。
宋英宗坐像
在宋英宗、宋仁宗等宋代帝王的服饰纹章中,服饰主体部分还是红、白等纯色,乍看非常朴素,但红色窄袖内里,满布金线细密织成的团龙纹样,黑色的靴面装饰着许多圆点花样,虽低调但仍掩不住华贵气息。
明宣宗马上像
画中皇帝架鹰,骑马出猎。人物虽小,仍然细细描绘袍上龙纹。描金箭筒口沿圈以貂鼠,点缀缤纷的绿色马具,呈现御用物品的奢华讲究。本幅题签为“明宣宗像”,画幅左方浮帖“宣德行乐”小黄笺。然对比明代皇帝眉形与胡须等特征,他更可能为明宪宗。明宪宗对于描绘记录自己的生活显然极有兴趣,存世仍有数件《行乐图》可供参考。
明宣宗是明英宗的父亲,明英宗又是明宪宗的父亲,祖孙三代面貌颇为相似。比对这三位明代皇帝眉形与胡须等特征,你觉得“马上像”的主角,更接近哪位皇帝相貌?
明宣宗坐像(一)
明代的龙纹样增多,所占面积也越来越大。《明宣宗坐像》中(明英宗坐像亦是如此),胸前、肩部团龙纹样,周身游云纹饰,连坐具以下的地毯也布满了团龙纹样;《明仁宗坐像》中,仁宗的服饰虽然低调了一些,下摆没有了游云图案,但地毯上的“双龙戏珠”依旧十分抢眼。
明孝宗坐像
明孝宗身着龙袍,像是在正在朝堂上听政,坐在精雕细琢的宝座中,背后矗立巨大屏风,地面铺上华丽织毯,整个人淹没在眼花缭乱中。画上除了近五十只五爪龙纹以外,袍服上的“十二章”,象征着天子的各种品德。
明孝宗袍服上的十二章纹样含义
明孝宗背后屏风上的五爪龙纹
运用专有纹饰,以说明皇权继于日月,有天地之德,可为世间唤来祥瑞,这也许是权力的一种形状。
而历代帝王后画像中龙式纹样的不断增多、扩大,也许也意味着权力在主体身上的不断膨胀,这可能也是权力的一种特性。
明仁宗坐像
明人 入跸图 卷 局部 文末附全卷
此图是描绘帝王出京谒陵时,从水路返回宫苑。这件长度超过三千公分的高头大卷,画了九百多名持各式仪仗的华丽护卫、随从。透过难以想象的盛大拍场,展现回銮时无比的帝王气势。
左为《入跸图》中的明神宗,右为《出警图》(非此次展品)中的骑着马的明神宗。
《入跸图》与《出警图》,前者描绘的是由水路返回宫苑,因此描绘神宗乘舟的景象,后者则是由明神宗骑马陆路出京谒陵的景象与排场,为一回一去的成套作品。
不同于中原的绘画方法
如果宋明等中原政权可以仰仗专有的服饰纹样、威武的坐姿来表现拥有的权力,那从蒙古一路南下占领中原的元朝政权,并不在儒家文化体系中。那么,他/她们如何在图像中彰显自己跨种族、跨地域的权力?
答案就在画法上。
元代帝半身像册 元世祖
元代帝后虽仅存半身像,仍清楚可见穿戴蒙古传统的冠服式样,在历代帝后服制中独具一格,十分容易辨识。
元世祖忽必烈和元文宗的画像均是暖帽下露出小片发茬,耳后垂下三环发辫,是蒙古族通用的发形。身上的袍子也不见华丽装饰,似乎并无特殊之处。
元代帝半身像册 元文宗
此像主要利用颜料明暗表现五官起伏,是尼泊尔画家的技法。采用非汉传统的画法,维持原生民族的装扮,显现出跨地域、跨种族的共主才会拥有的强大权力。
奢华的服饰
这一点在帝后像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宋宣祖后坐像
宋光宗后坐像
南宋光宗后李凤娘,略似逗号的眉型,让画像面容独居特色,破富肖像型。
画上只显示出半侧面的龙凤花钗冠,到底用小珍珠做了多少条龙、凤和仙女呢?据说龙有9条,凤有4条,仙女十五位。
皇后袍服上常见一对对的雉鸡纹。据说雉鸡“雌雄相守而不犯分”,因此可以象征皇后具有的坚贞、守分的妇德。
宋代帝后像也是这种“低调华贵”气质。宋宣祖后着淡黄色外袍,小珍珠滚边凤纹霞披,织着花样的半透明裙摆拖出画外。而北宋末延续至南宋皇后坐像标准形态的宋光祖后也是着深蓝色袆衣,上缀五彩雉鸡纹。头冠十分华丽,大小珍珠编成龙凤花钗冠、面饰珠钿。
元帝后纳罕 元代后
元代后半身像 册 元英宗后像
因为画面右上方“英宗皇帝后”的题签,我们大概知道她是英宗的皇后。不过,即便没有题签的帮助,透过她头上的“姑姑冠”,以及她身上穿着华贵的金线织物,也可以推测出她是已婚的贵族妇女。帝后真实形貌,后世无法确认,也不一定那么重要。他们位于权力顶峰的身份与象征性,才是受到描绘与保藏的关键。
元英宗皇后袍服中间一道红丝金底的边饰,上方有羽翅,下方可见衔着某物的鸟喙。画家应是写实描绘了当时流行的织金图样。类似图案的实物,可参考藏于克利夫兰博物馆的十三世纪中亚织金鸟纹残片。
元代帝后虽然穿着带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但亦是十分华丽。此次展出的四幅后像,额前红帛除了正红,还有少见的半透明罗纱材质,姑姑冠的冠面以多彩宝石与珍珠排列成花蝶等图案,冠顶饰五色翎毛,身上织金锦袍多样颜色,展现蒙元皇室奢华富足的物质生活。
明代帝后半身像(一)册明太祖高皇帝 孝慈高皇后
明代帝后半身像(一)册宣宗章皇帝;孝恭章皇后
孝恭章皇后
明代帝后的服饰延续了宋代特色, 头冠珍珠增多,服饰上也出现了大片的龙样纹饰。
奢华服饰折射出的巨额财富,也许是权力的另一种形状。
那么,你觉得在这些画像中,还体现出权力的哪些形状?
附:
明人 入跸图 全卷
作者:李家丽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