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年鉴展2019艺术家 | 姚海

受疫情影响,“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9”近日才得以在深圳、上海、北京(线上)三地分别开展,展览以文献和原作的形式展出了疫情之前的中国当代艺术状况的总结,涉及艺术家107位/组。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不仅是当代艺术创作的变革力量,也体现了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问题。CMAA通过对他们艺术档案的梳理,提示出疫情之前艺术与科技、艺术本体的当代性、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女性艺术、艺术群落的变革、艺术乡建、当代艺术的国际化、替代空间、当代艺术与“潮文化”的结合等问题的演进。但是,现在2020年鉴整理已经开始,穿插在一起考察,既反映出疫情前后的变化,也交织成形成复杂的问题,而在疫情发生以后再看疫情之前的艺术和当时所看又有所不同。

CMAA公号将陆续推送原作参展艺术家的简历和相关作品。







展览现场


《开荒》,表演、装置,尺寸可变“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9”展览现场,坪山文化聚落展览馆,2020年



艺术家



1980年出生于中国甘肃

现于香港和上海工作及居住




参展作品简述


艺术家于2019年实施的《开荒》项目计划,是涉猎表演、行为、声音和剧场等形式的一个交互实验项目,《花明处解构,矛盾中缝合》则是其中的篇章之一。项目名为“开荒”,寓指所在之处什么都没有,参与者要带着脑袋、身体和工具生产所需要的一切。在此次项目实施中,艺术家将不会提前在空间内预设任何语境,空间像是一张等待描绘的白纸一样,等待表演者们将所有的道具器械引入展示空间,表演者们犹如走T台的模特一样完成这个环节,在空间内各自进入自由表演生产的状态。
《花明处解构·矛盾中缝合》是艺术家姚海借助于熟悉的材料和空间,与行为表演进行勾兑,来重新认知和理解艺术边界的一个实验项目。在此项目中,姚海延续以往的创作方式,制作出部分装置和雕塑作为道具,并邀请数名表演者参与其中,像蚂蚁一样来分解原有的现场和秩序,企图在表演中改变和淡化原有空间的现场语境,形成一种冲突与建构同时并存的脉络。姚海有意规避和对抗人们日常形成的惯性认同,试图制造一种模糊和混乱,在一种游离和分解的动态路径中让观者自由理解艺术到底是否存在,并在不断演化的过程之中完成质疑和考证,体验一种尽可能纯粹的美学生成可能。


多伦VOICE

多伦VOICE | VOL.37 姚海:开荒

https://mp.weixin.qq.com/s/J546SePNzLwhs6arsP5BZw


2019-2020年展览推荐

20190518-20190604

“有机生产”姚海个展



《有机生产》项目计划是涉猎了表演、行为、声音和剧场等形式的一个交互实验项目。姚海希望借以多个无聊的行为和表演来实现一种生产和交响。构成生产的各个演出部分相互没有直接的关联,而且不带有明确的指向性和叙事性,强调一种自然生成和发酵,它们更像是每个独立的无调乐章声部,各自演绎完成一种纯粹的生产文脉。



2019.11.14 – 2019.11.23

“撩拨关系”姚海个展

展览现场(图片来自网络)



《撩拨关系》是姚海在杜塞道夫驻地期间依然将纸本材料作为基础的材料语言进行持续探索的实践。探讨人与物之间的生产关系以及艺术家处于这种生成关系生态中的本质。



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艺术家将圆形、方形、颜色、金属扣、缝纫机、等元素作为不同种类的干预语言,引入到与纸材料之间的一种物理生产关系中。这些或有形或无形的,或虚或实的物象同样被艺术家作为打开纸本材料的诱因和能量。


展览经历 | 代表作品 | 收录画册 | 相关文章


展览经历

个展

2019年

“有机生产”姚海个展,上海,要空间

“撩拨关系”,德国.杜塞道夫,Lepsien Art Foundation


2018年

图像中探险,上海,五五画廊

姚海——花明处解构 · 矛盾中缝合,上海,五五画廊

姚海个展”,香港,世界画廊

 

2017年

“解构的游戏”,武汉,合美术馆

“0+1+十二”,上海,五五画廊

 

2016年

“界外”姚海个展,武汉,K11艺术村


群展

2019年

“2141”,上海,榕异美术馆

“已阅”群展,上海,要空间

“咫尺日常”上海青年艺术家沙龙第一回展,上海,可·美术馆

 

2018年

引力场×FLASH闪电展,上海,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西侧广场

 

2017年

台北国际艺术村驻村艺术家联展,台北,台北国际艺术村

“副语言:身体与空间”群展,上海,大壶艺术中心

7日发生,武汉,武汉保利国际中心

“太多的爱”群展,上海,55画廊

 

2016年

“理想国:艺术家的情感与形式”当代艺术展,武汉,东翰美术馆

“创造未来”,纽约,David & Schweitzer Contemporary

“Artist and Location”,首尔,韩国 CICA美术馆

 

2015年

“Art Yellow Book”,首尔,韩国 CICA美术馆

“延續郵寄信件的方式”,纽约,Ground Floor Gallery

“艺术与皇后链接”,纽约,纽约皇后美术馆

“Making History”,纽约,StoreFront Ten Eyck Gallery

“Seeking Space”,纽约,Be Electric Studio

“Art Mora”,纽约,Coohaus Gallery

 

2014年

“Over the Edge: Paperworks Unbound”,纽约,威廉斯堡艺术历史中心

 

代表作品

《HK》,装置、雕塑,75x63x16厘米,2019年

《DD+Berlin+I》,纸、方形、金属扣,108x82x25厘米,2019年

《DD+P》,纸、线、圆形、金属扣,70x81x17厘米,2019年

《撩拨关系》,尺寸可变,2019年

《关于生产雕塑语言的实践》,纸、木板、丙烯,220x45x15厘米,2019年

《DD+Book》,纸、缝纫机、圆形、金属扣,37x57x15厘米,2019年

《DD+Berlin》,纸、圆形、金属扣,44x41x10厘米,2019年

《DD+Berlin+C+P》,纸、圆形 、金属片 、金属扣,32x36x5厘米,2019年

《圆形的二维空间No.5》,纸面丙烯、缝线,62x50厘米,2019年

《圆形的二维空间No.6》,纸面丙烯、缝线,70x50厘米,2019年

《圆形的二维空间No.7》,纸面丙烯、缝线,70x50厘米,2019年

《新秩序》,装置、声音、表演、剧场,尺寸可变,2019年

《花明处解构 · 矛盾中缝合》,装置·空间·现场表演,2018年

《KEARWBXP》,纸, 丙烯,89x76x15厘米,2018年

《甘2057》,纸, 丙烯,78x78x17厘米,2018年

《好吧。》,纸, 丙烯,113x103x7厘米,2018年

《EV2736W》,纸, 丙烯,167x111x11厘米,2018年

《4008201665》,纸, 丙烯,140x140x23厘米,2018年

《H115CM》,纸, 丙烯,154x121x22厘米,2018年

《Nb973612》,纸, 丙烯,54x80x15厘米,2018年

《缝合No. 15》,布,79x53x12厘米,2018年

《缝合 No. 12》,布,90x78x19厘米,2018年

《缝合 No. 19》,布,140x105x9厘米,2018年

《缝合No. 14》,布、亞克力膠片,85x43x6厘米,2018年

《縫合 No. 4》,木、金屬,67x67x45厘米,2018年

《缝合No. 9》,木、金屬,164x70x73厘米,2018年

《花粉 No. 12》,數碼繪畫,105x142厘米,2018年

《花粉 No. 13》,數碼繪畫,105x137厘米,2018年

《花粉 No. 9》,數碼繪畫,105x144厘米,2018年

《图像中探险 No. 5》,木、金属、胶带,60x90x17厘米,2018年

《缝合No.6》,木、 金属,148x50x150厘米,2018年

《被打开后的状态No. 4》,金属、纸,150x110x25厘米,2018年

《被打开后的状态No. 2》,金属、纸,100x100x60厘米,2018年

《被打开后的状态No. 1》,纸,117x219x18厘米,2018年

《被打开后的状态No. 10》,纸,90x110x14厘米,2018年

《被打开后的状态No. 6》,纸,77x70x20厘米,2018年

《图像中探险 No. 1》,木、金属、纸、布、绳,60x90x17厘米,2018年

《花粉22号》,数码绘画   100x125厘米,2018年

《花粉14号》,数码绘画   100x120厘米,2018年

《图像中探险 》,木、金属、绳、丙烯,130x88x25厘米,2018年

《图像中探险 No. 4 》,木、金属、 胶管 、布、绳、胶带、丙烯,105x207x38厘米,2018年

《缝合NO.5 》,木、金属、绳、丙烯,167x158x163厘米,2018年

《MB系列03》,装置, 木、金属,170x38x58厘米,2017年

《MB系列07》,装置, 木、金属、轮子,86x113x52厘米,2017年

《MB系列08》,装置, 木、金属,242x178x220厘米,2017年

《MB系列09》,装置, 亚克力胶片、木、金属、胶带,126x180x110厘米,2017年

《MB系列10》,装置, 亚克力胶片、木、胶带,205x200x200厘米,2017年

《MB系列11》,装置, 木、灯管、胶带,119x120x103厘米,2017年

《MB系列15》,装置, 木、金属,200x88x86厘米,2017年

《MB系列16》,装置,95x165x98厘米,2017年

《神秘花园 3号》,绘画, 布面丙烯,82.5x110厘米,2017年

《神秘花园 8号》,绘画, 布面丙烯,60x40厘米,2017年

《神秘花园 5 号》,布面丙烯,85x120厘米,2017年

《啊沃河》,影像,1分58秒,2017年

《那天没有计划裸奔》,行为和数码录像装置,6分37秒,2017年

《风景》,装置、雕塑,230x300x120厘米,2016年

《看山不是山》,装置、雕塑,405x101x200厘米,2016年

《无需光鲜亮丽》,装置,225x900x116厘米,2016年

《万象三明治》,装置、雕塑,230x170x28厘米,2016年

《期待破解的密码》,装置,105x225x20厘米,2016年

《时间的结构》,装置,200x580x470厘米,2016年

《照妖镜》,装置,84x68x21厘米,2016年

《色彩协奏曲》,视频装置,1分19秒,2016年

《与慢无关》,视频装置,5分53秒,2016年

《时间的结构》,装置,200x580x470厘米,2016年

 

相关文章

《从“重构”到“解构”,“姚海”是否还是姚海?》,洪镁

《花明处解构·矛盾中缝合:姚海个展在香港医学博物馆开幕》,洪镁

《“解构的游戏”:姚海的符号分解与重构》,洪镁

《“浪漫主义者”姚海:其实我谈的是现实,现实的消解与建构》,洪镁、姚海

《“副语言:身体与空间”群展》    

《姚海:我是被这个职业选择的》


关于展览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9”是基于一年中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全部活动和各种展览的调查情况所进行的一个回顾性的展览。这个展览的基础是2019《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的调查,《年鉴》共收录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和活动3941个、文献4319篇,涉及15000多位艺术家的活动信息。

“年鉴展”根据这些数据,对2019年中国当代艺术的最新发展和突出的变化进行总结和归纳,分八个单元呈现为展览。这八个单元包括:艺术的当代性、现实的当代性、当代艺术与“潮文化”、艺术与科技、女性/性别艺术、艺术乡建、替代空间、当代艺术与全球化。

“年鉴展”以文献形式展出2019年对当代艺术做出突出贡献的107位艺术家,其中在坪山展出24位/组艺术家原作,在上海展出10位/组艺术家原作。

网络展http://cmaa2019.eqxiuzhan.com/设置手机和PC端口,分设五个板块,集中呈现了年鉴的整体情况与编辑方针、“年鉴展2019”共计八个单元的阐述与分类、107位入选年鉴艺术家详情、“年鉴展2019”三地的展览现场、年鉴编辑部相关情况。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9”(坪山)展期至2021年3月28日,“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上海展2019”展期至2021年4月11日,网络展也会不定期实时同步深圳坪山及上海两地展览现场活动。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9”,坪山文化聚落展览馆(1F-3F)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上海展2019”,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9 | 网络展”


电脑端入口

http://cmaa2019.eqxiuzhan.com


手机端入口



关注我们


①点击正文标题下的蓝色字现代艺术档案CMAA

②复制“MODERN-ART-CMAA”在添加朋友中粘贴搜索号码关注

③打开微信手机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与“中国现代艺术档案”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作为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和世界艺术的国家基地,承担着艺术与视觉研究、教学和发展的学术任务,其成员为北京大学特聘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该中心由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负责。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是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的一个学术项目,其渊源是198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后迁至北京大学的现代艺术资料汇集工作。“档案”自成立之初,即把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现代艺术文献的收集、整理、编辑工作纳入其学术范围,保存积累了大量文献。“档案”的目的是搜集和记录与中国现代艺术相关的信息和资料,编制《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研究和发表艺术调查报告,介绍和总结中国当代艺术的状况,向国内外学者和机构提供中国当代艺术活动、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详尽资料。“档案”已初步建成网络数据库,以达到资源共享;同时计划将所有资料存放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专门阅览室,供研究者使用。


Center for Visu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and Chinese Modern Art Archive

Center for Visu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is a national bas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t,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and world art history. It has a group of scholars who, though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all specialize in the cultural and visual studies. The center is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 Dr. LaoZhu of Peking University.

Chinese Modern Art Archive (CMAA), one of the research projects of the Center, was founded in 1986 at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then moved to Peking University) and has been devoted to collecting and archiving documents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work created after the mid-1970s. With the mission of documenting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istic events, CMAA does its research through conducting surveys and publishing the Annual of Contemporary Art of China. The Annual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art events, art works and artists in China for the researchers and institutions both domestic and abroad. CMAA also has an online database, which has been developed into an open resource for researchers.  A special room will also be created for the archives at Peking University's library for public research.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