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7月的良渚艺术中心,卢俊舟展出了以良渚刻符为创作主题的巨幅作品以及以良渚城墙为创作灵感的书法艺术装置“千字石”。
这是一场喃喃的诉说,它似乎只向观者呈现一种结果——书法当代表现空间的另一种样貌,至于听或不听,那完全是观者的事情,它并不急于用剧烈的情绪向观者邀约前来对话。这场展览,就像卢俊舟本人一样,静默又洒脱。
在这个视频中,卢俊舟从幕后走到台前。这次,他用文字语言,将创作感受,说给你听。作品中含蓄清朗的美感、在南方小镇中流转的镜头,配上艺术家悠扬舒缓的独白,宛如在江南雨前推窗听一场竹风,又像是临泉兀自读一首小诗。
卢俊舟
为了便于阅读,笔者将艺术家在短片中的独白记录如下,供君参考。
书法是一种自我修行
我觉得混沌稚拙是极其动人的,书法大概是我的一种自我修行,保持独立本真、不被定义的方式。
我出生在浙江永嘉楠溪,世代传承的耕读文化,让我还没上小学就先拿起了毛笔。小时候经常为邻居的农具家什上面写个字号。村里逢年过节办喜事,也经常请我去写门对。书写自然而然成为了一种痴迷。
我觉得文心很重要,书卷气是中国书画的核心价值,我希望能呈现古典诗词中那种含蓄、深邃、雅致淡然的美。
汉字造型与书写状态的更多可能
日常书写几乎已经脱离了我们的生活,我一直在思考汉字空间造型、自然书写状态是否存在更多的可能。
书法史上有过各种艺术序列,但作为纯艺术或者说偏向艺术概念的书法,现在正是它作为新生命的开始。
我不那么在意形式次序或排列方向,行笔也没有边界,我很享受那种原始的直觉和本能。似与不似之间、控制与失控的边缘、意外和不确定。书写纯粹捕捉那种稍纵即逝的情绪,寻求对自我的解脱与完全的自由。
一直以来,我都在尝试拓宽书法的表现空间,探索它作为雕塑或者装置的可能。我会想象每一件作品的呈现方式和视觉效果,希望它能与历史与未来产生一种平行、呼应的关系。
《千字石》
这次在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展出的作品中有一件艺术装置《千字石》。我当时惊讶地发现,小时候我们家乡盖房子的地基和5000多年前的良渚古城的地基一样,都是用溪流、山脚下的石头建造的。所以我将良渚文化的发现人施昕更先生所写的《良渚》卷书语,书写在从家乡运来的鹅卵石上,形成装置以致敬先贤。
人不能被定义,艺术也是。艺术创作是要跳出门类、媒介的束缚。文本只是我创作的诱因,最终的呈现应该是我的语言。我始终觉得一门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需要不断地给予它新的元素,这样它才能走下去,走得更远。
作者:李家丽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