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这是一场没有开幕式的展览,没有嘉宾的依次致辞。
它从一个断裂开始,从一种异样的触觉开始。
这是一个繁盛到拥堵的展览——50位艺术家的作品构成一场宇宙哲学、自然诗性与魔幻幸福的、伟大而深秘的旅程。
展览现场
2021年7月24日,“物界三”在北京高塔艺术广场开展,此次展览由唐尧担任策展人。
来到现场的每一位观众,要先在门外摔断一块砖:进入展场的门把手上涂满凡士林,用艺术家曹雨签名的纸巾擦掉手上《困惑的浪漫》。
裂痕
曹雨作品
断砖形成一道向展厅内延伸的“裂痕”,沿着“裂痕”进入到展览现场,仿佛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不同材质、不同主题的“雕塑”作品目不暇接的呈现在眼前,甚至有点“不适应”,比如汤杰《如初》仿佛是宇宙的混沌,充满了神秘感;谭勋的《狗日子》,以狗狗在墙角尿尿为主题,分布在展场的各个角落,很容易会被忽略掉;耿雪《苏格拉底的广场》,是人体的各个器官,但用玻璃的材质创作出来,放置在背光展台上,有一种异样的美感......想要了解雕塑艺术最新动态,这是一场不容错过的展览。
唐尧讲,“物界三”是一个向前溯源庄禅境界,向后接通00后哲学的展览。
汤杰《如初》
耿雪《苏格拉底的广场》
谭勋《狗日子》
“因为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需要源头,孟子所谓:‘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坷后进,放之四海’的那种发源地。同时,它一定是呼应着这种文化的当代问题。当然,更理想的状态是它所关注和呼应的问题具有世界人类文化的普遍意义,而且,它是一种前瞻性的研究、预判性的跑位。”唐尧说。
更为重要的是,在唐尧看来,雕塑始终被压迫在“劳心者治于人“的形而下层面。进入近现代和后现代周期的中国雕塑,从现实主义直接连上了另一种现实主义,貌似后现代,实际是被套圈,缺了形而上的本体论一环,缺了超越性的一维。
这也是为什么他要策划“物界”系列展览的原因,可喜的是此次展览参展艺术家达到了50位,而参加“物界一”和“物界二”的艺术家总共才18位,从这里可以看到雕塑艺术在“物界”方向的发展已经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这也是唐尧及其同仁们不断努力的结果。
张伟《五供系列》
郅敏《掰腕》
赵展《拂尘》
王洪博《原物系列》
对话
雅昌艺术网:了解到“物界”首次展览是您在2007年策划举办的,当时为什么会提出“物界”这样一个概念?在此次展览的介绍中讲到,那时正值玩世现实、政治波普流行,物界展是吁请雕塑家向雕塑本体语言回归与开拓的呼唤,当时雕塑创作的现状是怎样的?
唐尧:那时流行玩世现实、政治波普、艳俗有很多社会的、经济的时代原因。但说到底,是病症,就像心理焦虑导致的口腔溃疡。而病因是我们文化中的那种根源性缺失,以及这种缺失所诱发的荒诞感。
这是中国文化的历史性际遇。既要发病,就要调理。中国文化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中国人把自己理解为自然系统的一个部分。这种自然形而上学的理解从先秦到汉唐,诗性显露、爆发出来。而在西方哲学里,直到海德格尔才透过去。
中国文人用足了诗书画印,但雕塑始终被压迫在“劳心者治于人“的形而下层面。进入近现代和后现代周期的中国雕塑,从现实主义直接连上了另一种现实主义,貌似后现代,实际是被套圈,缺了形而上的本体论一环,缺了超越性的一维。
基于上述,我认为中国雕塑与中国的庄禅、道家哲学相遇,是雕塑本体语言与当代中国文化问题具有巨大潜能和可能性的空间。我的想法与当时桫椤画廊的负责人张群一拍即合,也得到了隋建国、张永见、李秀勤、张伟、谭勋、许瘐岭等许多雕塑家的支持。
“物界”前言的结尾是这样写的:“……他将尽可能探询和访问那些从来没有被关注过的事物,那些迄今为止依然寂静无声的东西。他‘完成的作品’可能不具有永久性,甚至不具有明确地完成性,它们只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人天对话中一个小小的片断。沿着这一弘阔悠久的东方精神传统,我们应该能够走得很远、很广大。”
邓筱《奇点系列》
琛《180把》
赵生帆《五行系列—水》
时子媛《夏夜》
王成普《√2于空间-11》
雅昌艺术网:展览举办后收到的反响是怎样的?
唐尧:展览的影响我自己不好说,借用钱亮发表在《学院雕塑》上一篇专论“物界”的文章来说吧:“如果说两届《物界》展上的中青年(以50—70年代生人为主,只有齐刚一位是“80后”)雕塑家是以一种反时尚的姿态和殉道者的气质点燃了‘忘我和物’的星星之火,那么,通过如今这一系列以‘80后’为主的展览来看,星星之火已渐成燎原之势。”
在那以后的大约10年里,我策划的2010年中国雕塑学会青年推介计划第二展“质”、2013年大同雕塑双年展“文明的延伸”、2015年太原雕塑双年展“新视场”、2018年大同雕塑双年展“科技”板块、以及与殷双喜先生联合策划的中国当代青年雕塑邀请展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看作是“物界”这个大方向的延续。
如今,随着一代青年俊杰的崛起,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很广大。
王礼军《水平》
王振宇《Signal》
张超《一块红布》
华成《破境》
胡庆雁《左耳进右耳出No. 3》
蔡雅玲《我们没有什么不同》
雅昌艺术网:参加“物界一”和“物界二”的艺术家总共才18位,而此次展览参展艺术家达到了50位。对于艺术家和作品的选择是如何考虑的?
唐尧:哈哈,这是一个我称之为“繁盛到拥堵”的展览。我需要做的是忍痛割爱。即使如此,这些作品所呈现的展线仍然是一道伟大而深秘的巨流。这个并不夸张,从1956年到1998年,大约40岁的年龄跨度,50位雕塑界的精英,他们近年来在“物界”方向最精华的作品——其中注入的心力和能量,是不可思议的!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个展览已经具备了透彻存在的能量和机遇。
雅昌艺术网:在此次展览中,我们也看很难用传统的“雕塑”概念来定义这些作品,尤其是雕塑已经开始在液态、气态、光态、声态等非固态材料,在非传统、非永久材料,在观念材料、身体材料、新科技材料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拓展,这种创作材料和媒介的极大拓展我们该如何看待?或者说“雕塑”这个概念本身还重要吗?在您看来雕塑艺术创作当下最重要的是什么?
唐尧:说到“雕塑”的概念,它是一个叠合的、生长的概念,不是一个僵化的僵死的名词。把所有的可能性都叠合进去,把历史的、历时的都同时地叠合进去,形成一道浑浊的巨流,这就是我的雕塑概念。
现场展示作品
雅昌艺术网:“物界三”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当下雕塑创作的最前沿呈现,您想要借助展览呈现的是什么?
唐尧:首先是一次高端集结,是这些年来“物界”这个方向最前沿成果的集中呈现。这个是最直接、最显著的东西。然后是展览的呈现方式,我说:要断裂不要完整;要可能不要功能;要松动,要不确定。不要孤立,要关联;不要边界,要贯通。要让作品之间产生新的意义空间,让作品以“群”的方式“涌现”新的语境。无论你是参展、没参展的艺术家,还是观众,你习惯了自我的独立,你习惯了安全距离,所以你会感到拥挤。但正是在这里,一种全新的、大肯定的哲学在期待你,有很多可以送你透过去的机锋犹如一道划破黑暗天地的巨大闪电:所有的作品同时呈现,所有的隔档都没了!每一个作者都是你的好朋友,甚至都是你自己!那我就要恭喜你了。
雅昌艺术网:从2006年开始,您策划或者参与策划了首届全国高校优秀毕业作品展、两季中国雕塑学会青年推介计划、三届大同雕塑双年展、四届中国雕塑大展、北京双奥公共艺术项目,并持续担任曾竹韶奖、明天雕塑奖等重要奖项的评委……从十年或者二十年的时间维度上,我们该如何看待这近二十年雕塑艺术的发展?
唐尧:这是中国雕塑风起云涌的15年。用谭勋的话说:一个时代!我作为《中国雕塑》的执行主编和一个雕塑策展人,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但这个题目太大,不是这里的篇幅能够展开的,以后有机会再谈吧。
现场展示作品
雅昌艺术网:就像上面讲到的,声光电各种形态和媒介、材料都在介入雕塑艺术创作,现在也有艺术家开始运用VR在虚拟空间进行创作和展示,关于雕塑艺术未来的发展您是如何看待的?或者说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唐尧:“物界三”是一个向前溯源庄禅境界,向后接通00后哲学的展览。
因为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需要源头,孟子所谓:“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坷后进,放之四海”的那种发源地。同时,它一定是呼应着这种文化的当代问题。当然,更理想的状态是它所关注和呼应的问题具有世界人类文化的普遍意义,而且,它是一种前瞻性的研究、预判性的跑位。
具体到中国雕塑,我认为它需要发挥自己特有的语言,它的强项、优势,肯定和叠加、贯通其它各领域的成果、能量,特别是科技领域。这个方向我们在2018年大同双年展的科技板块已经呈现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还远远不够。我们的雕塑家还不具备那种自由运用科技手段的能力。有感于此,各院校的改革也还在进行中。
作者:陈耀杰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