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切磋、琢磨等玉器加工的工艺手法早就已成为中国话的常用词汇,《诗经》中就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字句。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解释了制玉的工序:以解玉砂(金刚砂)与水搅拌,用可旋转的轮子带动盘和搅拌好的解玉砂把玉料抛开并慢慢琢磨成器。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代唐荣祚《制玉图》,将全部制玉工序以12张图来述说,图下还画着这一工序所用的各种工具。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古代制作玉器的十二道工序:
第一幅《捣沙研浆图》
过去制玉的砣,本身的硬度不足以琢磨掉玉的一部分。它是靠着在砣与玉之间的沙,一点一点地磨掉玉石的某部分。
琢玉用的沙是从天然沙中淘出的,分红沙、黑沙、黄沙、黑沙硬度最高,可以达到8-9度。
捣沙、研浆是把琢磨用的沙加工到要求的精细程度。把捣制研好的沙,放到器皿中沉淀,沉淀过程中,精细自然分层。
第二幅《开玉图》
把大块的玉石分解,要用类似于锯的工具。过去多用竹板弯成弓形,又称弓子。
图中画的更象锯。开玉的弓弦是铁丝制成的,几根铁丝拧成麻花股。
开玉时在弦上加解玉沙,并不断加水,慢慢把玉材“磨”开。
第三幅《扎砣图》
琢磨玉的轮子叫“砣”,扎砣的主要作用相当于“切”。
把玉材切开,或切掉部分,大材要用大弓,小材用小弓,更小的或部分的就用扎砣。
第四幅《冲砣图》
冲砣是粗磨,相当于做胚。
第五幅《磨砣图》
相对冲砣来说是进一步加工,在胚的基础上磨出细节。
第六幅《掏膛图》
掏堂即掏膛儿。如鼻烟壶、瓶、碗、笔筒、杯等玉器,都要掏膛儿。
要在玉器上先钻出一个眼,然后用特别的砣一点一点地把内部的玉磨掉。
第七幅《上花图》
在磨好的器物上,琢磨出各种花纹。
从图中可发看到,上花用的砣,更小,型号也更多。
第八幅《打钻图》
打钻是用一个管状磨具,在玉器上钻出圆圈状的沟槽。
钻到一定深度,把中心的圆住打掉,即可掏膛儿。
图中还有个细节,即在横杆上挂了一个重物,以增加向下的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第九幅《透花图》
即做浮雕、镂空。
第十幅《打眼图》
在玉器上磨出一个眼儿。
第十一幅《木砣图》
木砣是磨光的砣,一般是用葫芦瓤作的。
第十二幅《皮砣图》
皮砣是牛皮制成的,是玉器的最后工序抛光上亮用的。
由这十二幅图可以看出,古时的碾玉设备主要就是水磴,以足蹬踏板为动力,带动各种“砣”快速旋转,“砣”上需不停地浇水和沙。
随着机械化时代的到来,古老的水磴和大弓已经进了博物馆,现在则是以电力马达带动“砣”,可以达到非常高的转速,对玉石的切磨能力大大加强,“砣”也演化为由金刚砂制成,硬度大大提高,并且不再需要浇沙,只需不停地浇水即可。因此,加工能力实在是大大提高了。
"鉴定鉴赏 • 学习交流”
微信 : 9210823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