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嘉宾合影
2022年5月11日,第九届天津国际设计周“记忆那城”当代艺术邀请展在天津巷肆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著名批评家范晓楠女士作为学术主持,青年策展人陈晨、蒿亚楠共同策划。以“文化遗产与城市”为主题,以“记忆”为线索,从个人,集体和城市三个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伴随城市建设进程中文化遗产的兴衰。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贾广健先生致辞
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晓霞女士致辞
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部、科研处处长范敏先生致辞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范晓楠教授致辞
从左至右:本次展览学术主持范晓楠教授,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贾广健先生,参展艺术家谭勋,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袁文彬先生,参展艺术家刘军
从左至右:参展艺术家谭勋,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晓霞女士,本次展览学术主持范晓楠教授,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贾广健先生,参展艺术家刘军,河北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丁艳女士
从左至右: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zhuxi、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景育民先生,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贾广健先生
从左至右: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晓霞女士,本次展览学术主持范晓楠教授,参展艺术家高岩
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晓霞女士观看艺术家张小涛的影像作品
河北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丁艳女士,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贾广健先生观看艺术家张小涛的影像作品
河北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丁艳女士观看艺术家陈秋林的影像作品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贾广健先生,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晓霞女士,河北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丁艳女士,天津滨海美术馆馆长张东霞女士,天津海河美术馆馆长王海英女士,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部、科研处处长范敏先生,天津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郑金岩先生,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王爱君先生,天津美术学院国画学院院长周午生先生,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zhuxi、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景育民先生,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袁文彬先生,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书记刘悦先生,常青藤计划发起人PAC艺术中心主理人姜大方先生,独立策展人藏策先生,艺术批评家郝青松先生。此外,还有众多天津美术学院知名艺术家、理论学者以及艺术界的朋友们出席开幕活动,开幕仪式由青年策展人陈晨、蒿亚楠共同主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汇集的张小涛、谭勋、刘军、陈秋林和高岩五位艺术家,作为中国大规模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亲历者,面对城市文化遗产的演变、遭遇和消失,他们用雕塑、装置、摄影和影像等媒介,从个体视角记录一个时代集体的生存状态,用艺术作品再现并填补集体对城市文明的遗忘。
谭勋,《李明庄计划——柱头之一》,木檐柱,220×30cm,2008
Tan Xun, Li Mingzhuang Project — One of the Pillar Heads, wooden gable, 220×30cm, 2008
谭勋,《彩虹系列——广州某菜市场》,彩钢板、铆钉,240×80×30cm,2022
Tan Xun, Rainbow Series — A Vegetable Market in Guangzhou, color steel plate, rivets, 240×80×30cm, 2022
谭勋,《彩虹系列——山西某民居》,彩钢板、铆钉,180×65×35cm,2022
Tan Xun, Rainbow Series — A Residential House in Shanxi, color steel plate, rivets, 180×65×35cm, 2022
高岩,《装饰物1》,摄影,165×110cm,2017
Gao Yan, Ornamental No.1, photography, 165×110cm, 2017
刘军,《尾矿》-备忘录,混凝土废料,尺寸可变,2019
Liu Jun, Tailings - Memo, concrete waste, variable dimensions, 2019
高岩,《熊猫们》,摄影,130×86cm,2017
Gao Yan, Pandas, photography, 130×86cm, 2017
张小涛,《萨迦》,影像,15分45秒,2011
Zhang Xiaotao, Sakya, video, 15’45”, 2011
张小涛,《萨迦》,影像,15分45秒,2011
Zhang Xiaotao, Sakya, video, 15’45”, 2011
艺术家张小涛通过跨媒介的艺术语言让《萨迦》废墟获得虚拟重生,带领人们走向朝圣灵魂与思想觉悟之路,在深刻变化的时代中寻找真实的自我;谭勋运用“山水”符号雕琢于不同时期的日常之物上,追溯文化、生活和人的隐秘记忆。刘军的混凝土雕像拼合了残垣断壁的城市景观和中西方历史遗产,利用粗糙的钢筋水泥与其之上精雕细琢的文化符号之间的视觉冲突,反思那些残缺的文明与精神信仰的遗失;陈秋林的影像用复调的形式将城市化进程中的遗忘角落当作舞台,演绎着面对文明遗失后的空虚与迷茫;高岩的摄影作品《第三次摆放》系列,用镜头重新聚焦博物馆与纪念馆中的实物陈列场景,这些物件在进入博物馆之前都有被使用的历史意义,在博物馆中是第二次摆放,在高岩的摄影作品里又被第三次诠释。
陈秋林,《别赋》,单屏录像,9分钟,2002
Chen Qiulin, Farewell Poem, single-channel video, 9’, 2002, Edition of 5
刘军,《尾矿·砼》,混凝土废料,尺寸可变,2019
Liu Jun, Tailings - Concrete, concrete waste, variable dimensions, 2019
谭勋,《Installation City》,影像,14分钟,2021
注:特别感谢“香港创意亚洲”的支持
Tan Xun, Installation City, video, 14’, 2021
Special thanks to Hong Kong Creative Asia for its support
刘军,《无相—2号》,不锈钢,高2.5m,2018
Liu Jun, Formless - No.2, stainless steel, 2.5m(H), 2018
作为集体赖以生存的空间,城市承载着生命与岁月的痕迹,精神文明是流淌在城市中的血脉,铸就城市发展的灵魂。在疫情常态化与精神世俗化的时代,我们如何用文化遗产辨识熟悉又陌生的城市?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2022年10月7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