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采访&撰文/李家丽
作为深耕亚洲艺术市场多年的老牌画廊,阿拉里奥由韩国收藏家、企业家金昌一创办,是拥有商业地产背景的集团式经营机构。在过去几年的运营中,阿拉里奥画廊上海也逐渐增多了品牌合作等对外商业项目的比重。因此,在2021年9月西岸原址的合作到期后,人们一度认为画廊将离开西岸,迁往外滩这一商业氛围更为浓厚的区域。
阿拉里奥画廊上海空间落地西岸芒果广场
但在2022年10月底,阿拉里奥画廊上海空间落地西岸芒果广场,打破了这一传言。这栋由日本艺术家、建筑师名和晃平设计的建筑,除了一层的阿拉里奥画廊空间外,二楼画廊旗下新生活方式品牌集合店“阿而普”(ART LOVERS PARTNERS)也同期向公众揭开序幕,定位为 “策展式艺术商业复合空间” ,致力于打造一个融合画廊和实验性多品牌集合空间的艺术商业综合体。
阿拉里奥旗下艺术生活方式品牌集合店“阿而普”正式启幕
一家在扎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体系的传统画廊,却在经营了17年后,转战艺术商业,不免令人惊愕。但当我们回首阿拉里奥画廊在中国的发展之旅时,会发现,一切都有迹可循。
乘着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东风,2002年成立于韩国天安的阿拉里奥画廊,在2005年随着韩国在中国创办画廊的潮流,顺势来到了北京酒厂艺术区,并为之命名为“阿拉里奥北京艺术空间”,见证着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从兴起到逐步繁荣的脚步。但同时,来自韩国的画廊如何面对一个新兴艺术市场,如何培育起真正有效且新型的消费关系,也的确显露“水土不服”的一面,在“韩系画廊”纷纷离场的2012年,阿拉里奥北京以一场“最后的晚餐”向中国艺术市场做了暂时的告别。
2014年8月,在中国休整了两年的阿拉里奥再次出击,落地当时上海的新锐地标衡山坊,并以一场印度艺术家苏柏德•古普塔个展,再次展开了自我在中国艺术市场的本土探索。凭借着积累数年的中国艺术市场经验,敏锐的市场嗅觉,及独到老辣的艺术鉴赏眼光,阿拉里奥画廊逐渐成长为上海艺术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所属集团结构和战略的调整,及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变化,画廊也在寻求着新的出路。2019年,张勇从藝術門画廊离开,入职阿拉里奥画廊上海。他坦言,从那之后,除了正常的运营,阿拉里奥实际上都尽可能拓展更多的公共艺术项目。
阿拉里奥画廊上海空间总监张勇
那么,画廊为何转型,又为何始终“坚守”西岸,阿而普为何作出这样的定位,日后将如何运营,画廊与阿而普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连线阿拉里奥画廊上海空间总监张勇,聊一聊空间转型的原因及运营新思路。
李:雅昌艺术网 李家丽
张:张勇
这不是一个突然的决定
李:今年10月底,阿拉里奥画廊上海新空间落地上海西岸的芒果广场。新空间中,阿拉里奥旗下艺术生活方式品牌集合店“阿而普”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要从画廊模式转向生活方式品牌的集合店?
张:这个转型不是一个突然的决定。阿拉里奥画廊是集团化经营,拥有商业地产背景。早在1989年,画廊所属的集团便在韩国陆续创办各类产业,从巴士公司到餐饮连锁,再到百货公司,其中也包括美术馆和画廊。因此,可以说,阿拉里奥天然地便有艺术与商业结合的基因。
事实上,集团在中国上海设立画廊空间时并没有把盈利能力作为首要考虑,而是想要将其发展成亚洲文化接轨世界文化的文化机构。这个模式从2008年发展到今天,也是时候做一些调整了。
位于阿拉里奥画廊上海新空间二层的阿而普
李:为什么是今年做出了这样的调整,而不是前几年?
张:我们在2016-2017年就开始讨论复合型业态,那时候集团加入了电商系背景的合伙人。因此,画廊在做复合型业态时,就有了稳定的基础结构和可控的风险,在品牌方面也会有充足的资源。正好画廊的上海空间在西岸的租约在2021年9月到期,所以我们在2019年就开始选址。
复合型业态原本定的名字是Art Box,包括商业、艺术、生活,现在我们所在的这栋楼就是这些理念的实体版。一楼是画廊的空间,二楼是艺术家、设计师作品的衍生品,如潮流服饰、家居品类等等,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基底上又都是艺术的延伸和理念的表达,传递着某一些人的生活方式和状态。这个业态在韩国已经实践很多年了,传达的理念就是艺术。
位于阿拉里奥画廊上海新空间二层的阿而普
文化地产的逻辑一定要打通
李:谈到艺术的生活方式,大多数人会第一想到外滩,因为外滩的生活气息相比西岸要浓厚一些。为什么在新空间选址时,会留在西岸,而不是转至外滩?
张:外滩是一个老牌的商业区,它的文化属性是散落的。但西岸会非常集中,也就是说,人们来到西岸的目的就是文化消费,文化先行,商业后续补足。文化先行导致它有深厚的文化积累,也为其他产业带来贡献,这也是为什么西岸招商引资、招聘等等都很容易的原因。西岸艺术机构林立,艺术气息、风景环境都很好。外滩的房子我们也看了,但都不太合适。西岸这个片区,我们认为在商业会是徐汇区新的CBD。
位于阿拉里奥画廊上海新空间二层的阿而普
这是我们想要留在西岸最主要的原因,文化先行的底层逻辑十分重要。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西岸有精准的文化消费群体、强大的艺术发展动能及招商引资能力。而且它还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也意味着它的地产基础成本要比黄浦区低,以及运营中的技术成本也会比较低。这是文化地产逻辑,文化和地产是一定要打通的。
李:留在西岸,为什么会选择芒果广场?
张:芒果广场十年前破土动工,规划为传媒港。这里坐拥芒果、腾讯、央视等众多重要的传媒公司,它是文化延伸的一部分,讯息的传递更为广泛。
画廊和阿而普是联动的
李:艺术家/设计师的选择会局限在画廊吗?在具体的操作中,画廊空间和阿而普的关系是怎样的?
张:不会。我们的理念是,合适的艺术家可以先在二楼的商业空间进行作品展示。如果他的状态是好的,在合适时机,我们会在一楼画廊空间进行跨界,如果在画廊空间的跨界依旧很好,当然这个好有两个维度,一个是艺术理念好,一个是销售好,那么,就意味着他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延伸度,也不排除进入阿拉里奥的美术馆体系。阿拉里奥体系中的各方都是联动的。
名和晃平:解码 阿拉里奥画廊上海空间 2022年10月26日-12月31日
李:也就是说,一楼的画廊空间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延伸。谈到生活方式,让我想到,这几年艺术行业比较明显的趋势,比如收藏级设计的兴起,大众消费的升级等等。那么,在阿而普中,它属于收藏级,还是会亲民一些?
张:就目前来说,阿而普会更偏向限量版的作品,有一些会是收藏级别。
李:会着重发展线下吗?
张:线上线下都会有。线下的部分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验店,前边也说到我们有电商的基因在,所以后续我们也会转到电商业务。电商业务更多的是品类的转换,所有的品类都会有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介入,而不是简单的商品,理念的传达会始终贯穿其中。
名和晃平:解码 阿拉里奥画廊上海空间 2022年10月26日-12月31日
李:线上与线下的关系是交叉吗?
张:首先当然会有线下到线上的商品转化,也就是渠道的延伸。但在未来,我们可能会在自己的线上平台单独研发一些产品。但我们不一定是组建自己的团队去研发,集团有200多个国外的合作品牌,这些品牌中的半数以上都从未登陆中国,我们可以将这些品牌引入阿拉里奥画廊的新空间,比如新品发布放在我们的线上,线下同期做一些活动等等,它的丰富度相较原本的模式其实是大幅度提高的。
空间也会跟品牌做一些跨界合作,其中艺术家和设计师的身份进行转换,两者的界限就比较模糊了。艺术家做设计,设计师创作作品,我已经碰到很多,他们都做得很出色。这样一来,艺术的转换机制会更灵活,更自由,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点。
复调 阿拉里奥画廊上海空间 2022年10月26日-12月31日
阿而普是策展式艺术商业复合空间
李:转换机制更灵活,意味着艺术与商业的结合和转换更为多变自由。但是在阿而普的定位中,除了艺术商业外,为什么要增加“策展式”这一关键词?
张:普通的商业空间是没有策展意识的,它只是品牌的堆积、动线的安排,然后是商业业态的搭配。普通的商业空间在中国已经发展了很多年,这类地产对人们的吸引力在逐渐降低。反而是那些有非常强的产品线或产品结构的地产,吸引力会稍稍大一些,这就是普通的产业提升。
策展型的商业地产的本身就是带着文化基因的,为什么要增加“策展式”一词,归根到底是为什么要策展,策展的“策”指的是什么的问题。
对我们来说,“策”就是空间的基底,是空间的文化理念。阿而普的理念便是Art is Life,Life is Art,所有的产品结构都会围绕着这一核心。从这一点发散,会有层出不穷的新形态出现,也就是说,空间是在不断自我丰富更新的。为什么要策展?因为策展具有巨大的商业吸引力和文化传递力,这两点谁先做到,谁就领先。
复调 阿拉里奥画廊上海空间 2022年10月26日-12月31日
李:阿而普将自己定位成策展式艺术商业复合体,是否和今天文化消费的升级有关?
张:用数据说话。上海在20年以前就创办艺博会,那时候中国人就开始文化消费了。中国的拍卖市场在1990年代末期开始,后来诞生了当代艺术机构。2005年左右,北京的798和上海的红坊开始陆陆续续有画廊成立,服务藏家群体。藏家的出现就是因为有了文化消费,而消费又慢慢转化为了投资。2008年的金融风暴让一些人退场,但2010年画廊又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上海艺博会属于展会类型,20年前就有很多观众会去参观,这是一个被教育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人们慢慢被艺术吸引的过程。也就是说,文化氛围在不停地积累,到2015年的上海摄影艺术博览会,10天左右的展期内,参展人数就已经达到十五六万,信息的覆盖面已经达百万了。近几年的信息覆盖率可能已经上千万了。对画廊来说,人群中文化类业态受众拥有这样的数量已经足够了。
具体到阿拉里奥画廊新空间转型后的业态,我们的目标群体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每年会去艺博会参观,会被艺术吸引,消费力足够的这个群体。之后便是品种、定价、市场规模等结构的定位和调试,调试好了,受众自然会消费。
复调 阿拉里奥画廊上海空间 2022年10月26日-12月31日
李:新空间怎么调试您说的这些?
张:我们定位的是25-45岁的年龄段,有收藏习惯,消费偏环保、偏艺术、偏文化属性,偏意思表达。人们都有表达欲,有些人会通过别人创作的形态作为自己的表达,这是他生活表达的方式,也是一种持续表达自我的方式。有段时间语言类的广告T恤很火,逻辑就是它替部分人说了自己想说的话。相较T恤,艺术的表达更含蓄,更柔和,也更丰富。作品又有视觉的呈现,也有意思表达,甚至于能整合个体化的逻辑,因此,这类群体会很青睐艺术作品。
更主动地做事情
李:新空间的运营模式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品牌合作。事实上,在新空间成立之前,阿拉里奥画廊就开始关注品牌合作了。之前您也谈到,对艺术家的评估很重要的一个维度,就是品牌的反馈。为什么会持续关注这一板块?
张:我们和品牌的跨界很早就开始了。最早是爱马仕,后来是IBM。首先是顶级品牌才有这个意识,因为在欧洲古老的家族中,女主人不涉及政治和经济,更多的是在参加沙龙。沙龙是文化艺术修养的培育和交流,她们有这样的传统。沙龙后来就过渡到贵族和艺术家/设计师聊天之类的,这些贵族手中就持有顶级品牌。
阿而普协同韩国艺术家GRAFFLEX呈现ALP艺术快闪展
直到今天,顶级品牌背后的资产管理人和理事股东都延续了这一传统,这是他们和艺术间联结的方式之一,其实也是因为社会有这个需求。尤其在2015年后,高定市场持续走低,艺术越来越成为商业加持急需的东西。再加上艺术天然承载的文化属性,所以艺术和商业的结合是自然的。
在这个过程中,机构和艺术家都是被选择。实际上,我前几年更多的理念是在传统画廊的运营中,除了被选择,还要去更主动地做事情。更主动在这个空间中也有体现,我们选择艺术家名和晃平来设计这栋建筑。艺术家和设计师不太一样,艺术家是自我理念的传达,而设计师更多听从甲方的意愿。我们主动选择艺术家与社会延伸,本身就是想将这栋建筑作为一件作品,一个意思表达来塑造。
阿而普协同韩国艺术家GRAFFLEX呈现ALP艺术快闪展
李:为什么这几年想更主动地做事情?
张:画廊体系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不管是市场模式,还是经营理念都太迟缓,传达信息的效率太低了,已经形成了一个闭环。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新媒体艺术家好像很火,但第一,在全球拍卖市场里的影像类拍卖不足0.01%。第二,影像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有六七个版本已经很难得了,但如果其中一件被收藏,这件作品每年能展出几次?每展出一次其中的观众又有多少?如果没有人观看,你的艺术理念怎么传达?你如何对社会产生价值?
这也是为什么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这么有能量,因为他覆盖的人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量级。所以今天我们应该更多地利用商业,因为商业天生是覆盖社会的。艺术借助商业将自我的理念传达出去,这是艺术机构应该替艺术家多想、多做的事情。当然,除非艺术家本人绝不接受。
李:谢谢您!
作者:李家丽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