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专栏 | 王萌:代码视界 - 解析丛云峰绘画的数据主义与代码意识

2023-02-15 08:57

跨学科是丛云峰绘画的个人兴趣,作为一名“90后”年轻艺术家,他的绘画和创作方式具备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计算机、网络空间、全球化、虚拟现实、移动互联网、人机互动、数据教、区块链、代码语境,……,这一切构成了21世纪的“数据景观”,当代码飞溅在网络上,数据的计算与决策引导着一种新态度,这个时代新的现实原则生成了一种数据式的行为模式。在这种行为模式中,行为的身体被转换为“电子人式”的从实体世界向虚拟空间的数据交换。在数据主义看来,本质意义上这个世界所有学科的底层逻辑都是数据或信息本身,就连生物演化也是生物体与环境之间持续不断的信息交换的具体表现。极端形式下世界由数据流构成其运行的逻辑基础。于是,一种领航员式的被称之为“数据教”的身份崛起。丛云峰绘画实验的创作方法触及到了这个数据化的代码语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2/dedeea98d16c83fc53a8da56e1d75a52.jpg

丛云峰 二进制城市秋景图 138×69 cm 绢本水墨 Ink on Silk 2017

如果从绘画本身生成基因的角度透析,丛云峰的绘画与他所在的两所美术学院的传统具有一种本体性的关系。中央美术学院壁画专业和英国查尔斯王子传统艺术学院是他大学和研究生完成的两所学院,他仿佛具备了这个时代“90后艺术家”的标配,中央美院的传统与当代、伦敦海归的国际感受与开放视野,与丛云峰的个体性精致和严谨追求结合在一起,建构了他绘画开展的具体方式。他以一种开放式的精神选择了最具传统性的坦培拉和绢本水墨这两种古老的绘画媒介,以一种跨学科的个人兴趣联系起电脑制图和那些属于这个时代的思维方式,以蛋彩的图像制像术和观念性的工笔方式将绘画的创作和探索引入“代码视界”,这是一种尝试融合多重思维进行绘画行动的方式,也是一种低调的视觉转化所带来的内在奇幻。他所创作的图像的透视基本都存在于“散点”的视觉结构,中国传统式的山水和花鸟成为图像构造的间架基础,在这些图式中自然、几何、数字、代码回旋流动,产生着意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2/bd34a5a8eeea2337db911348de9b997d.jpg

丛云峰 Cong Yunfeng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科学 Thus.Spoke.Zarathustra:Science 180x110cm 坦培拉Tempera 2014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2/319fc2ed001697c3cb95506e5ae0c890.jpg

丛云峰 Cong Yunfeng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伟大的渴望 Thus.Spoke.Zarathustra:Of the Great Longing 180x110cm Tempera  2013

丛云峰绘画的“代码方式”有其自身的一个演变过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系列是他在中央美院期间创作的第一个系列性作品。青春豪迈的激情让他沉浸于尼采式的超人和权力意志,释放了一位“90后创作者”高度“个体兴趣”的跨学科热情,他将原本不在关系中的内容强行置入绘画的画面去融合多重的界限。画面在一种略带纵深感的散点视觉的透视关系中重构了东北重工业的气氛和场景、儿时的记忆、事故后报废的汽车、火花散射的场面、凄凉的城市和吊桥、太空中的星球和空间站、海洋与河流及其中的生物、火箭发射中能量燃烧的转换、标志性的古根海姆毕尔巴鄂分馆、中国南方园林中的荷花和鲤鱼、荷兰的风车、自然生态中的野地动物群、东西方不同的宗教性建筑、郭熙《早春图》抑或荆浩《匡庐图》中的经典山水图式……,各种超现实般的荒诞画面被重新组合进森林和山水的构造中,对应了丛云峰所理解的“如是说”中的那些重要的章节。这个系列中丛云峰找到了一种“尼采式”的破坏性创造的造型方式,一种强行的“跨语境综合”从学院中来但又打破绘画的学院派机制。不可忽视的是,由这个系列出发丛云峰找到了进入后来创作中“代码文本”的逻辑起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2/5adc773cc6636564a952581731caebd2.jpg

丛云峰  Cong Yunfeng 太一的流溢之坤 Emanation of the One-Kun 80x122cm 木板坦培拉 Tempera on Wood 2017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2/55d6240dfe5b226c2283431474825389.jpg

丛云峰 Cong Yunfeng 太一的流溢-丙 Emanation of the One-Bing 122x80cm 木板坦培拉 Tempera on Wood 2017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2/dbfe069d2e8fcae99348c9c9cc702c6c.jpg

丛云峰 Cong Yunfeng 太一的流溢-丁 Emanation of the One-Ding 90x180cm 木板坦培拉 Tempera on Wood 2017

在《太一的流溢》系列中,丛云峰纯化了绘画的语言,他将“色彩化”和带有“平面感”的坦培拉绘画带入了“几何构造”的信息交换。波斯细密画的构图和植物纹样建立了一种空间句法,中国水墨中的山川意象被“跨媒介”的方式转化为经过“提炼”的平面化视觉语汇,山川获得了肌理、质感和颜色的属性,这是跨媒介转化和提炼所带来的微妙变化。丛云峰希望从普罗提诺的“流溢说”中获得启发,以几何为切入方式完成一共二十四件作品对应堪舆学的二十四山的二十四个方位,每个方式有其相应的五行、节气与卦象信息,他要让看似提炼和简洁纯粹的画面获得多重的意义阐释空间。例如他选择丙、午、丁这三件作品去对应芒种、夏至和小暑,也希望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卦位和五行形成一种符号与意义的多重关系,并由此确立画面的山水构成和色调选择。丛云峰要让这种“跨文化”的方式产生一种“流溢感”和“数据交换”的隐喻,密码由贯穿画面的“伊斯兰几何形”产生。他选择的八角形与八卦的“数字”吻合,在图像中位于中心的八角形被四周两层八个相同的八角形“环绕”,绘画产生了一种“隐藏结构”的阅读方式,由此产生一种“延展视觉”的图像基础,获得太一流溢的感觉。在这些充满“数理暗示”的语法中,山川的“平远”与几何的横向移动产生了图像的“左右运行”的异次空间,同样“高远式”的高山与几何的“云雾式存在”将视觉引向“上下运行”的动态,而“深远式”的山体在几何的作用下产生“由近及远”的纵深运行,这一切都由“几何”及其所指代的“数理”和“宗教”含义而被重构为“语境化”的图像模式。这是一种与几何和数理相关的“交感幻觉”,也是和这个时代的“思维结构”发生内在转化的方法。在这个系列中,几何的“数理属性”和“宗教含义”让丛云峰的绘画朝向完成“代码转向”只差一步之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2/69ddf1e0addd0f6feb55fbaf7b2ecbc4.jpg

丛云峰 Cong Yunfeng 太一的流溢-午 Emanation of the One-Wu 100x100cm 木板坦培拉 Tempera on Wood 2017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2/00b61c70994065b31933f5aa394bf428.jpg

丛云峰 Cong Yunfeng 太一的流溢-庚 Emanation of the One-Geng 122x80cm 木板坦培拉 Tempera on Wood 2017

在《二进制》的山水系列,丛云峰将绘画的媒介与方法完成了更为彻底的“代码转型”,他将绘画设置在绢本水墨的观念工笔式的“单色水墨”。丛云峰选择了组成计算机程序的二进制代码,用手绘在水墨绢本上的数字“1”和“0”作为山水造型的“原始代码”去构造数字化的《外太空山水图卷》、《城市秋景图》、《雕台望云图》、《双城小景图》和《云峰远眺图》。在《二进制》(Binary)这个充满计算机程序思维的“代码意识”的单色图像中,一种“看似”为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的外表是丛云峰提供的让阅读发生“误读”的视觉逻辑,任何不经意的“观看”都会产生一种最为朴素的认知结果,即这是一张普通的山水画,然而隐藏在这种“似是”视觉结构中的“却是”一种“代码转换”的观念机制。“代码造型”成为在数据时代重构古代图形引发一种“认知错觉”的图像生成方式,它启示阅读者在“混淆”的认知关系中去思辨这个时代最为容易“被混淆”的虚拟和现实关系。一张同样手绘在绢本上的水墨媒介的绘画,其背后的“绘画动机”绝非再现一幅古代山水的样貌,而是要通过这种同样“有序构图”的“貌似的相似性”去引发对于“绝对差异”的体认。掩饰在在绢本媒介规整山水图像背后的是“0”和“1”的数字代码在观念空间中的“绘画”,丛云峰用一种“数据教”式的“深描”制造了一个“精细”的“视错觉”。代码在图像与绘画中获得了两种空间秩序下的意义:在可视空间,它生成山水图像的阅读结构;在不可视空间,代码与数据在虚拟媒介中带来一种思考,即代码和数据如何作用于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其运动的逻辑和语法是什么?这是一种“文本结构”的内爆,“代码-编织”、“图像-深描”重构了“形象-意义”的再现法则,一幅古代山水的样貌提供了一种21世纪的“数据文化”,我将其归类为最近提出的“转换美学”范畴,这是今天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时代众多带有与“传统界面”的思维模式和运行方式发生“界面转换”特征的21世纪的“美学新判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2/d5fd5401b66be5256da9c41999faca8d.jpg

(请横屏观看)

丛云峰 Cong Yunfeng 二进制外太空山水图卷之一 Binary Outer Space Odyssey  NO.1 31.6x200cm 绢本水墨 Ink on Silk 2017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2/a6d8954e323bf81113e10a62eda813aa.jpg

丛云峰 Cong Yunfeng 二进制外太空山水图卷之一 Binary Outer Space Odyssey NO.1  31.6x200cm 绢本水墨 Ink on Silk 2017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科学》是一件坦培拉绘画作品,画面蓝色的基调中充满着太空与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画的视觉因素,左上角的星球与卫星构成了画面上方的近景,而远景则被太空的星系所继续引领。古代山水的形象从画面右侧的中部显现,引申了画面的叙事结构,由古画中的小桥连接到左侧,都分布在山水的不同次序之中,而山水中生长出的人类现代都市及其灯火与道路,将古代与现代的元素拉近到观看者眼前,下方的火箭升空的动力燃烧仿佛将这一切古代与现代的内容带向太空,向上飞升。火箭燃料的烟雾与古代山水画中的云烟与天空“混”在了一起,形成一种“画面性”的“形似”的“混融”,最下方则是王希孟式的千里江山意象稳稳地横贯画面,而画面构图的上中下及其混杂关系也在蓝色基调中再次提出了从画面空间断裂到科学的时空关系和进一步引起思考的母题。另外一件坦培拉作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伟大的渴望》中也同样提供了这样的语境,这件绘画的构图更为和谐地以中国古代山水绘画为主架构,色调也较温润,绿色盎然,有春的含义。期间的城市建设与山水自然接壤,南方的园林及其春江花月般的鱼塘与大自然中的野兔群形成视觉联系,连线起山水情境中笔墨语感下的经典树石,撑起画面的中间脊柱。而再上方,代表人类早期文明的风车与湖泊,以及画面更上方不断耸立向上的都市群与太阳已经十分接近,这一连串的表述构成了“伟大渴望”的文明主题。经历了精美的《太一的流溢》这个将中国山水在跨文明秩序下“构成式”设置在“几何主义”美学的尝试后,丛云峰将他的创作继续“纯化”到“黑白”素雅的中国山水的笔墨情境,提炼出《二进制》的系列。如上所述,在这个系列中,最核心的美学标志就是“数字化”的“0”和“1”这种“代码意识”。可以说看到这个系列的时候,连续这三个系列的“空间”-“几何”-“代码”的进阶和创作上的清晰,在画家的创作世界中形成了具有“数学”“数字”和“数据”意识的开始。正是在这样的线索中,丛云峰不同阶段和系列的创作得到了明晰的呈现。在这些“极素”的“淡墨视界”中,所有的元素全部都是最简单的0和1的代码构成的,而画面的主要架构和图像是古代山水大师的名作,这看似是绘画的目标和内容其实是观念艺术语义中的“幻象”;“现实”的景象从眼前可视的部分被艺术家引向了画面构成因素的“内层”,回到了“笔触”和“形式”这些类似构成绘画“底层逻辑”的细节。在这些细节中,0和1的代码及其由最简单的代码所构成的“虚拟世界”的真相,才是真正的重点所在。从虚拟到现实,从看似真实实则虚拟,从看似虚拟实则真相,在这一连串的关系中,“代码”和“数据教”的底色,在观看绘画的最终时刻,才真正显现出来,这才是画家所要设置的真实“题眼”。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2/59c45b36c0083000d1c367b4814ec711.jpg

(请横屏观看)

丛云峰 Cong Yunfeng 二進制外太空山水圖卷之二 Binary Outer Space Odyssey  NO.2 31.6x200cm 绢本水墨 Ink on Silk 2017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2/4cbafed83542473db3745abcb6e825f4.jpg

局部,作品由“1”和“0”的代码组合生成山水图像

在丛云峰的绘画实验中,充满了全球化时代的在地属性和身份意识,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艺术家的重视。在那些穿行于绘画内的中国艺术、欧洲艺术、中东艺术和印度艺术的视觉结构中,充满了古代、现代、东方、西方,当下、未来的视觉元素,视觉和代码在这个被艺术家建构的图像结构中滑行,视觉与观念的变化出现在从图形到代码,从现实物象到虚拟数据的“转换情境”,这打破了原有事物的秩序和边界,进入一种信息与数据的“自游写意”状态。在这个语境中,“代码”具有一种“宗教式”的意义,它是产生数据并进一步产生“虚拟现实”的运行基础,丛云峰的绘画探索初步进入了这个“转换美学”的新界面,他所进入的是一个“数据主义”(Dataism)情境。让我们来体验一下它的核心世界观:“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用信息的方式量化,所谓‘万物皆比特’,比特是宇宙运行的最基本粒子,它们抽象,不可再分,存在于一个个‘是’或‘否’的判断里;整个宇宙就是一台处理数据的巨型计算机,其存在意义就是记录和处理信息”。如同“区块链”这种分布式记账方式给这个时代带来的可能性与挑战性,面对这个日趋“数据转化”的巨大变革的世界,我们的注意力究竟该注意什么才是有效的?这或许是丛云峰和他的绘画探索所涉及的“代码视界”启示我们思考的属于21世纪的问题情境。

王萌

2021年12月13日

注:本文发表于《中国文艺家》杂志2022年第8期,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

关于作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2/db0725f108b9b1cf075bfde2523b0eef.jpg

王萌

王萌,北京人,1983年生于山东,著名策展人、艺术评论家。中国美术馆研究部副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策展艺术委员会委员。本科与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史和艺术管理专业,长期从事现当代艺术评论、新艺术动向观察、新美术馆学研究。2010年以来在中国美术馆参与组织和策划近200场展览。独立的策展作品两次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年度优秀展览,三次被北京市文化局评为北京年度优秀展览。在核心期刊发表十余篇论文,发表艺术评论50万字,出版研究成果合200万字。

出版11本学术著作。理论专著有《美术馆作为“文化发生场”的启示:一种新思维的提出》;著有三部实验报告《来自水墨的新语境》《抽象艺术新一代》和《今日绘画中的媒介与方法》;主编三部研究室报告《图像研究室:水墨进程的一种“显象逻辑”》《绘画发生中的观念和语言》《运行中的“非形象”》;主编《中国意志——当代中国绘画》《视觉乐园——于幸泽的艺术世界》《从现代出发》(副主编)《敞开视野:水墨的生态》。

主要策展作品有:“寺上美术馆实验室计划”【“今日绘画中的媒介与方法”(第一回)、“来自水墨的新语境”(第二回)、“抽象艺术新一代”(第三回)】(被文化部评为2013~2014全国优秀展览)、“正观美术馆研究室计划”【图像:水墨进程中的一种“显象逻辑”(第一回)、绘画发生中的观念和语言(第二回)、运行中的“非形象”(第三回)】(被文化部评为2015全国优秀展览)。

其他策展作品还有:“从现代出发——15位艺术家的15个表达”(中国美术馆)、“2021北京798艺术节主题展:“乾乾——寻找绘画之‘意’”(美仑美术馆·圣之空间)、“2021北京798艺术节主题展:不息——传统的当代转化”(798玫瑰之名空间)、“INK NOW:水墨形态”(福州威狮当代艺术中心)、“视界:抽象艺术的语汇”(四川美术馆)、“宫娥之卵——武宁亚创旦纪”(今日美术馆,以学术指导整体策划)、“逸格的转换”(798共同艺术中心)、“2016中国当代水墨学术邀请展——敞开视野:水墨的生态”(威海美术馆)、“此时此地——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中韩青年艺术交流展”(韩国文化中心)、“多棱体——新兴抽象的结构维度”(青年艺术研究会798当代空间)、“中国意志——中国当代绘画展”(北京当代美术馆+798布鲁姆画廊)、“‘跨’波普折枝——金准植个展”(北京名泰空间)、“开启与攀越——水墨现代性之路研究展”(潍坊博物馆)、“神奇的新‘疆’——张永旭作品展”(新疆吐鲁番博物馆)、“代码视界——丛云峰作品展”(芳草地798空间)、“物状态——田园个展”(798山艺术空间)、“视觉乐园:于幸泽的三个世界”(北京寺上美术馆)、“折象——王彦萍作品展(1992~2012)”(北京画院美术馆)、“关注的目光——李洋水墨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安静的普陀山——陶娜:一次绘画行动”(普陀山全景+山门空间)、“叙述的语言——当代绘画推动展”(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IC艺术空间)、“追光∙合奏——‘2020中意艺术盛典:提香绘画大赛’学术邀请展”(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IC艺术空间)、“LIZI个展”(意大利罗马Vision Area Art Space)、“Liquid Shadow——廖培个展”(意大利罗马Vision Area Art Space)、“意味:刘刚”(深圳Lia艺术空间)和“文明互鉴——版画语境中的世界图像”(中国美术馆)等。在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2011)和德国“中国文化年”(2012)期间,作为“新境界——中国当代艺术展”(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和“无形之形——中国当代艺术展”(德国卡尔舒特艺术中心)视觉艺术策展团队的成员,成功实现了在堪培拉和布德斯多尔夫的项目。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