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3-03-03 21:40
文|彭菲 图片由龙美术馆提供
张晓刚在龙美术馆举办的最新个展“蜉蝣”的发布会现场,连着两家媒体向他抛出了关于市场的问题。
意料之中,就如此前很多次面对这样的问题,张晓刚回应:“说实话我也觉得有点和我没关系,我该往前走。”“重要的不是市场,重要的是作品,是创作的状态。”
作为最先步入“千万大关”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价值不菲、不同编号的“血缘—大家庭”一度是公众认知张晓刚的入口。
“蜉蝣”展览现场 龙美术馆供图
在雾蒙蒙的如同灰烬一般的底色中,那些聚坐在一起的人,几乎都是平平整整的柳叶眉、单眼皮、薄双唇,他们被他引入画中,仿佛密封了一个时代,也创造了一个个天价记录。然而,当被现场媒体冠之“艺术家中的奇迹”,当主持人恭谦地称之“张大师”,张晓刚却用平缓地语气说,愿这场筹备已久的展览不是“品牌展”,不是“事件展”,而是“艺术家的展览”。
“把艺术家真实的状态呈现出来。”褪下世俗所界定的“成功艺术家”标签,张晓刚愿在展览中呈现创作的本质。
艺术家张晓刚在开幕式现场 龙美术馆供图
龙美术馆馆长王薇现场致辞 龙美术馆供图
从左至右分别为:龙美术馆创始人刘益谦、艺术家张晓刚、龙美术馆馆长王薇、策展人李佳、大舍建筑柳亦春。摄影:shaunley 龙美术馆供图
展览“蜉蝣”汇聚作品八十余件,贯穿了张晓刚多年来尤其是近三年年来创作实践,涉及布面油画、纸上油画、装置和绘画手稿等不同媒介。
其中同名作品——二十余张《蜉蝣日记》作为展览的叙事主线,不仅串联起艺术家过往三年来的记忆、感知、情绪与想象,也如一道引子、一篇序章、一条线索,向公众展示张晓刚的之于“大家庭”的另一面。
《蜉蝣日记》延续了艺术家对纸上油画的探索方向,每一张均经过手撕纸张再行拼合、穿刺、刻写和浸染等复杂程序。通过这些有意味的动作,对艺术家来说再熟悉不过的“纸”不再仅是绘画的底版,而充满了媒介本身的多元的象征性和实践性。
“蜉蝣”展览现场 龙美术馆供图
在这些尺幅不大的创作中,当代艺术界喜闻乐见的“观念”消失了,每一位新冠疫情的亲历者或多或少能与之共鸣:在一间又一间的房屋里,有散落一地的杂乱的物件,有争锋相对的两个自己,有想要极力推搡但找不到对手的人,有仿佛永远走不完的一道又一道门,还有只剩下一本厚厚的书的床铺……当这些曾经在张晓刚旧作中出现过的物象再一次投身在新作中,时过境迁,或萌生新的寓意。不必由艺术家本人解释“蝙蝠”的意义、“单人沙发”的意义、“台阶”的意义、“白色犬”的意义,观众能很自然地进入这些画作的情境之中,或基于从小对叙事性连环画的阅读经验,或只因我们都经历了记忆深刻的这三年。
“蜉蝣”展览现场 龙美术馆供图
“当时有大量的时间待在家里,最初只是想画一系列组画,以日记体的方式。它们不是事件性的记录,而是感受性的东西。”张晓刚称。经三年的创作,《蜉蝣日记》已有二十余幅。据其回忆,最初自己曾“雄心勃勃”,要画满五十张,等真正实践,方觉每一张都是珍贵凝练。
“虽然张老师的作品已形成非常完整的世界,但对观众来说始终需要一个通道,一个情感的通道,一条有点透明的通道。作为策展人,我希望有更多的观众能透过这条通道进入张老师的世界,并且,尽可能沉浸其中,忘却它是由策展的技术去组织起来的结果。”策展人李佳说。
展览现场 龙美术馆供图
除《蜉蝣日记》之外,展览还呈现艺术家1984年的纸本系列《黑白之间的幽灵》、布面油画“舞台”系列和“光”系列等。其中,《黑白之间的幽灵》被放置于展览的开端,十五幅铅笔素描记载着张晓刚人生中的一次“疼痛”:患病住院期间,艺术家将有关生命、孤独、死亡等思绪浓缩在一张张小画中,逐一转为扭曲的姿态、纠结的线条、挣扎的双臂和异形的身体。当这组早期纸本作品与三十年后的创作遥遥相望,产生了清晰又微妙的时间性。时间如虹,目光如炬。
张晓刚,《蜉蝣日记:2020年2月22日》,纸上油画、纸张拼贴,54x73cm,2020
张晓刚,《蜉蝣日记:2022年5月7日》,纸上油画、纸张、杂志拼贴,76x96.5cm,2022
张晓刚,《蜉蝣日记:2022年1月10日》,纸上油画、纸张拼贴,79x69.5cm,2022
张晓刚,《蜉蝣日记:2020年7月10日-对话》,纸上油画、纸张、杂志拼贴,79.5x99.5cm,2020
张晓刚,《蜉蝣日记:2022年5月8日》,纸上油画、纸张拼贴, 97x150.5cm,2022
张晓刚,《蜉蝣日记:2022年9月22日》,纸上油画、纸张拼贴, 81.5x98cm,2022
此外,布面油画“舞台”系列和“光”系列展现了张晓刚对绘画孜孜不倦的热忱与执着。《舞台:城堡3号》接续和发展了2008年前后以非现实风景为主体的创作序列。长达6米的画幅容纳了来自神话、臆想、虚构和现实的局部线索,重现流逝的时间在人类内心投下的,穹顶一般的轮廓。张晓刚称自己在创作中更接近于建筑师的身份,试图用不同的局部搭建一个舱形的空间,以模拟出某种史诗般的恢宏与荒诞无序角落的共存,并以此回应当代的寓言。
张晓刚,《舞台3号:城堡》,布面油画、纸张、杂志拼贴,260x600cm,2020
张晓刚,《舞台5号:羽衣甘蓝》,布面油画,218x600cm,2022
张晓刚,《光7号》,布面油画,200x260cm,2022
张晓刚,《光4号:2020年三月某天》,布面油画、纸张拼贴,200x105cm,2020
张晓刚,《关于睡眠6号》,布面油画,200x260cm,2022
而在以“光”为主题的全新序列中,艺术家则准确地捕捉到这个时代作用于个体心理的意象,并以简括、坚定和凝练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来展示了不同时期的手稿,它们犹如又一扇洞察张晓刚的窗口:原来,他的手稿画得如此精细;原来,从手稿到作品,可能横跨漫长的数年。
认识一位艺术家的途径很多,从媒体、从惊人的市场表现、从个人书信和自传,或者只从某一场展览。发布会上并不多言的张晓刚在展览期间留下八十余件作品,它们被放置在无敌挑高的龙美术馆一楼,在这个被他称作“绘画已逐渐边缘”的时代,在恢复日常通行的2023年的春天,这些作品仿佛是张晓刚的个人宣言:艺术家,年过六旬的中国艺术家,在外界眼中已名利双收的中国艺术家,他,张晓刚,还在坚定地画画。
作者:彭菲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