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 | 2023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100件中国艺术家新作(一)

【导语】在巨变的时代,2023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回望这一年中国当代艺术家们的创作,整理出了2023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100件中国当代艺术家新作品。以此关照当下,展望未来。并告别2023,祝2024年中国当代艺术能走得更好。

100位艺术家名单(排名按姓氏拼音顺序不分前后,由于内容丰富分五期发布):

蔡国强、蔡磊、蔡锦、陈界仁、陈琦 、陈可、陈文骥 、陈文令、陈彧君、褚秉超、丁乙、段建伟、范勃、范婧、方力钧、费俊、付小桐、顾黎明、管怀宾、杭春晖、何翔宇、胡顺香、胡向前、胡项城、黄锐、黄一山、季鑫、贾蔼力 、景柯文、梁绍基、李津、李燎、李怒、李青、李勇政、林奥劼、厉槟源、林科、刘成瑞 、刘韡、陆平原、罗一平、马轲 、马灵丽、马树青、毛同强、毛焰、孟禄丁、缪晓春、倪有鱼、彭薇、庞茂琨、蒲英玮 、邱志杰、邵译农、沈勤、施勇 、宋冬 、隋建国、孙逊_、谭平、滕菲、童昆鸟、童文敏、王光乐、王璜生、王绍强 、王文婷 、邬建安、吴笛笛、伍伟、邢丹文、夏禹、徐累、徐渠 、徐震®、许江 、薛若哲、闫平、杨健、杨淞、杨心广 、叶甫纳、尹秀珍、张恩利、张晓刚、张雪瑞、张移北、张英楠、张占占、张子飘、赵要、赵赵、郑国谷、郅敏、钟飙、周春芽、周力、曾梵志、郑达

相关链接:

雅昌专稿 | 2023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100件中国艺术家新作(二)

雅昌专稿 | 2023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100件中国艺术家新作(三)

雅昌专稿 | 2023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100件中国艺术家新作(四)

雅昌专稿 | 2023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100件中国艺术家新作(五)

第一期艺术家作品及介绍

蔡国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3bbe0b4bed4071d6c68ec6ae1f1d9f53.jpg

蔡国强,火药屏风《月亮上的画布:为外星人作的计划第38号》(未完成),2023。火药、玻璃、镜面,200 x 560 cm

当代艺术家蔡国强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艺术计划cAI™ (读作 AI CAI),从蔡国强数十年的艺术哲学与方法论出发,量身开发人工智能程序,深度学习蔡国强的鸿富艺术创作、著述、影像与档案资料,以及宇宙和看不见的世界等其毕生兴趣的知识领域。

《月亮上的画布:为外星人作的计划第38号》是蔡国强实验之一:

我告诉cAI™,自己正构思一件在玻璃和镜面上爆破的火药画。内容是:月球上有一块大画布,皓月当空时,人们用望远镜🔭从地球上清楚可见。这块画布是地球人特意为外星人准备,一直等待宇宙同胞前来创作的时刻……

此外,我1989年的一件相关作品构想可以参考:

《地球公立SETI(寻找外星人)基地──为外星人作的计划第零号》

我居住日本期间,经常听到土地狭小、寸土如金和领土的议论,引发我思考人类占有土地的欲望,进而提出这项“地球公立寻找外星人基地计划”:在海边市镇可看到的岛上,平整出一大块方形土地,与拥有小岛所有权的个人、或国家签订契约,借用百年、甚至千年。

想象人们时时望着那块土地,等待外星人的讯息。也许有天早上看到了什么,即要判断是外星人所为或人为?这个计划,从土地借用到永久的等待都是作品的一部分。人类在这个星球上已经做了这么多作品,越做越难,而且土地也越来越少,不如放一块“无用”的土地,留待远方的“巨匠”创作。

地球的春夏秋冬绘染这块土地,宇宙也有春夏秋冬吗?

收到这些讯息,cAI™ 即返回给我一些图片。我受它启发:所谓月亮上的画布,等待外星人给人类信息,不如说是人类对自己的寻找,是地球🌍社会的影子,画布即是人类社会的镜子,cAI™ 也是蔡的镜子……

蔡磊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6b8ea11a841c15781dc8c1ba2d0b8eff.jpg

蔡磊,《影门20230301》,2023 不锈钢,金属漆 80x112x50cm “夜晚是地球的影子”展览现场©十点睡觉艺术空间 摄影:ALUAN

艺术家蔡磊的作品以雕塑为主要媒介,但他的创作所关注的是如何逃脱实体的限制,表现实体以外的“无形之物”。他常常使用建筑结构来呈现作品的空间视错觉,并通过建筑的物理空间来感受自己的内心空间。通过艺术家的重构,作品的亮色与暗色结构、作品与墙面之间产生了新的虚实关系,干扰了我们对空间的惯有认知。

蔡锦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382e2ec2f08f4bce9e5d7e01da5d8468.jpg

蔡锦 风景367 100x200cm 布面油画 2023

蔡锦从绘画性的本体语言角度深耕,追寻关于身体与生命认知的艺术表达。她的艺术彰显出一个重要特征,其画面呈现出从点到面,然后再由面至空间的发展脉络。在新系列作品中,蔡锦对于绘画性、女性主义如何介入到新空间做出了许多努力与尝试。如艺术家王光乐所讲:“蔡锦的画就是她情感的容器。”

艺术家自述:

曾经1991年有过一张“风景”,画的是在水泥地面上的水印和斑痕和它们之间渗透的感觉,当时心里有这种“风景”的感受,但不是很明显,自己也只是有一些感觉和意识,后来发现这种东西会一直跟着你,是慢慢发展的,是从潜意识中不断上升的一种东西。

在1993年、1997年、2003年和2005年画过几幅,但那时还没有特别的意识,再到2008年又开始画起来的时候,我意识到它完全可以作为“风景”存在,叫这个“风景”其实是非常不具体的一个概念,也只能是非常模糊的一个题目,它包涵着有很多说不清楚的东西,甚至就是一种气息。

我一直喜欢水迹和霉斑那种诡秘,蔓延的感觉,从那里面去体会一种生命状态,这种莫名的感觉逐步形成,就成了现在这个“风景”。

风景和美人蕉它们肯定是有一种共同的东西,“风景”的感受在“美人蕉”的背景中早就有了,只是没有独立出来。在我心里,美人蕉就是风景,风景就是美人蕉。画美人蕉和画风景其实都是一回事,只不过,美人蕉是个实体,现在,这个实体去掉了,但还是存在着同样一种自然生成状态,在风景中,这种状态可以更加蔓延,更加自由的去发挥。

陈界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6d6a8f7d42a1d1ab89ee06b08e60af39.jpg

陈界仁,《风摧肉身——阖上双眼》 2022—2023 黑白照片、典藏级相纸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在长达69分30秒的《风摧肉身》中,以人类社会进入新黑暗时代为叙事起点——一位失业且无法申办信贷者,在只能申办由帝国规划的“协助优化生物功能贷款专案”后抵达“候转区”,于等待成为生物实验耗材的过程中,逐渐体悟到看似“无用”的其他被抛弃者,在没有任何出路的环境中,如何开启重建主体的另一种认识论。

陈琦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b538ace82d54cb8ecaa4608d58ade9de.jpg

陈琦 圆融 No.1  水印版画 89×158cm 2023年

从2003年开始,陈琦以“水”为主题的系列创作持续了二十载而生生不息,从静态到波澜壮阔,从川流不息到细雨迷蒙中泛着涟漪。创作上也开始由写实性转向表现性。部分作品中加入了看似无序的线条。悬浮在画面之上的线条和下面的“水”似乎没有直接关联,但却有一种莫名的魔力。

“ 水这一题材酝酿了有十年之久,因为水作为绘画题材并不稀缺,古人有水的多种画法的画刻,西方绘画里也有很多表现水的,比如说像透纳所表现的海景等等,中国古代也有马远的所表现的水图。但是我认为我所做的水跟他们不同,我把水当成一个直接表现的对象,它不是山水里面的一个景别,也不是一张风景画的一个水的部分,水本身就是我所要表现和关注的对象,水本身就是我的全部。

‘水’系列实现了一种真正的心理表达需要。如果说前期的创作是‘小我’的抒怀,仍依赖于文化的符号,‘水’系列让我摆脱意象的束缚,进入自由之境。”

——陈琦

陈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1a1a4a8928518549668b7f00ac1c6fa0.jpg

陈可 Bauhaus Gal No.33, 2023. 布面油画. 200 × 300 cm. 摄影 Hao Yang. ©︎Chen Ke, 2023.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该项目创作动机来源于一本名为《包豪斯女孩》的影集,书的封面印有一行小字“致敬女性先锋艺术家”,扉页上写着“女孩子有求知欲”。这本书记录了曾经就读于包豪斯学院的部分女性学生,包含她们的肖像照和简单的生平经历。在此之前,我没有想到有如此多的女性曾经在包豪斯就读过。书中一个又一个年轻女孩的面孔像初生的朝阳,新鲜、自信,对未来充满期待。

女性第一次以独立的姿态集体出现,她们的面容与神情超越了那个时代,与当代女性的气质并无二致。在她们身上我似乎看到自己二十多岁时的影子,也看到女性与周遭环境磨合的艰难历程。我想要转译这些面孔,诠释生命的短与长,时间的快与慢。

陈文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1a23079b0af0aa0eec2b0629effbef14.jpg

陈文骥 《那偏暖的灰》 布上油画 84×160cm 2023

陈文骥的新作大量采用弧形图案,这是现阶段的个人表达——他需要一种柔软、饱满的状态,例如一道富有美感的弧线。没有一种颜色是陈文骥的“符号”,有的艺术家使用色彩背后的文化与社会属性,陈文骥则是用色彩完成自己。颜色能让他感到轻松一点,理由就已足够。

陈文令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1748e2d078e7fb436662af04f3eba98b.jpg

陈文令 《石头计》 2023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陈文令主创雕塑,并涉足装置,绘画,攝影与当代书法等多种媒介。被誉为魔幻现实主义的视觉魔术师,也是大型公共雕塑的开括者。他以超凡的创造力、想像力和综合力创作了一个又一个让人过目不忘、意味深长的雕塑系列。他的作品总是显得自由而不受束缚,又能深入浅出,不仅从视觉上给观者带来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同时也能发人深省,启迪思想。

陈彧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15e661d6620fd9a62a66d53c5406bfc9.jpg

陈彧君,《家乡的形状》纸上综合材料,150 × 228 cm,2023

家乡没有形状。有,也是困在瓶子里的半瓶水,瓶子就是它的形状,晃荡晃荡着,蒸发在没法密封的空气中。

1990年,我第一次离开家乡,那时的家乡指的是我出生的园头村,在离它十几公里的学校想念着家乡的月亮。儿时的伙伴在不同的县城里学习着工作着,家乡变成村头的一片水潭,水中嬉戏的我们谁都没有意识到,伙伴们都朝着不同方向游去,二十年、三十年就这么过去了,爬上岸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片茫茫的沼泽地,洗洗脚下的污泥,顺着草地朝家乡的方向看。西湖柳枝边的月牙,和明珠塔缝隙的满月终究是另一种光亮,只有照在儿童眼中的那轮明月才是记忆中的样子。我想,再过几年,等儿子成年了,我们一起坐在阳台,试着找一轮新月来比划比划家乡的形状,我们喝着啤酒,聊着家里的故事,有喜有悲….整夜的话题铺满了画纸,挂在展厅入口靠近左边的角落。

褚秉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b2a0ea513b943aaab56d635a128e16ba.jpg

《七府环屏-植物夏考》、《七府环屏-白垩纪》,2023,岩芯、钢结构、植物标本,原稿尺寸可变

2015年,褚秉超在平凉市崆峒山中一个名叫七府的村庄北面发现一座自然滑坡坍塌的山体,与村民协商后,艺术家租下这座山,对山体进行重新整治与修饬,并将这座经由个人意志改造的山命名为“七府環屏”。他在这里修路、挖山、植树、引水、治理山体滑坡、刻字,等等,颇有一点“大地艺术家”的风范,但又有别于此。

丁乙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c6cf296079f222a85c7505cf5b703f8c.jpg

丁乙,《十示 2023-B2》,2023,宣纸上朱砂、色粉、木炭、铅笔,400×720cm。图源:丁乙工作室。©丁乙

《十示 2023-B2》是丁乙第三个阶段“仰视”的作品,这个阶段他逐渐摆脱了西方抽象对自己的束缚,基于这一点,他的创作切面越来越大,开始关注浩瀚的宇宙、不同文明的衰落、人类的命运等等。这也形成了他新的宇宙观,一种属于自身的角度和判断,基于自我认识。浩瀚、宽阔、宏大、包括中国力量,对于第三世界,对于光,抽象的光都是他经过提炼的表达。这种透视关系更加地纵深,无中心,没法聚焦。

段建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ae6619e908e73a8d2ffa6b5c463c488b.jpg

段建伟,《到新店去》,2023,布面油画,130×180cm,图片由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自上世纪90年代伊始一直延续至今,乡间人物成为段建伟创作的标志题材,这类主题曾植根于农民形象的现实主义绘画。由于该类通俗的图像在艺术家成长年代的普及,段建伟早期选择题材几乎是自然而然的。但在后来的实践中,他发现了此类图像历史蔓延出的诸多可能性,从而构筑该题材与艺术相互衔接的通道。

范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66f83593f62fc3e8b8d387919e2fa5c8.jpg

范勃,《寓言的预言》,2021-2023 综合材料,尺寸可变

阿波罗本是光明之神、文艺之神,却需要通过吸氧来延续生命;消灾解难的菩萨,眼力也在消退。这种戏谑性的反差设置,所试图传达的,正是东西方传统符号力量的衰减——吸氧管也好,眼镜也罢, 一个极小的物件,却对传统语意造成了极大的挑战。

范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2/dbca40fcaf2cce003f6b1d30b07261fc.png

范婧 《团体运动》 112×180cm 布面油画 2023

范婧作品常以描绘人物为主。通过对光影和体积感的强化对比,打造出人物的重量感和雕塑感,形成强烈的舞台戏剧效果。扭打、攻击、纠缠、毁灭,这些美好童话中几乎不出现的元素,成为画面的主题,反差性十足。艺术家将戏剧性的情节,融合到自己的虚构幻想中。由此产生的无限开放性,吸引着人们前来解读。

方力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d7cc0b1f7c7a6c3750f5f011190ed81b.jpg

方力钧 《2021.1.12-2023.4.7》90.5 × 60.5 cm,纸本水墨,2023年

方力钧所创作的水墨朋友肖像,是对艺术的重新审视、重新考虑和重新创作,从标准人物到已知和可识别的个人的描绘。大多数人都有看似扭曲的表情,画作中的每个人无疑都是独立的,似乎代表着艺术家所熟知或在人生旅程中遇到的人。方力钧以平凡、诙谐、幽默等元素符号,用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将大众生活引入作品中,使图像产生意义,其作品中色彩的大众性和强烈的对比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费俊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b984e54fd127e7ab67cbfe7947f73fa5.jpg

费俊、许晨阳、刘正奎《情绪几何4.0》  互动装置 2023

“情绪几何4.0”是跨学科艺术试验项目的阶段性成果,由艺术家费俊联合代数几何数学家许晨阳以及心理学家刘正奎共同完成的一件互动装置。它试图以最为极简的语言——公式化的几何形态,去阐释最复杂与抽象的人类情感。当观众手握互动装置,当下的情绪会通过实时生理数据被采集和计算,生成一个个“因人而异”的情绪几何图像,显示在屏幕上。在这件作品中,AI化身“心灵捕手”,以数字算法捕捉和解码人们心中的万般心绪;而观众作为创作中核心的一环,以自身的生物性和潜在意识驱动作品的完成。艺术创作边界的流动消解了观众与作品原本的“观看”和“被观看”的关系,令媒介技术不再只是感官的猎奇,而是经由观众深度参与和连接,带来新的视角和认知。

付小桐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1d0cc2f59630be86f879c949ceadc828.jpg

付小桐 NUN-5-1,43.5 x 9.5 x 9.5 cm,不锈钢,2023

《NUN-5》的作品创作源自于对人类灾难、记忆和真相等主题的思考。

顾黎明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0f8f76ecf4c19b70abedcee603eb50c3.jpg

顾黎明《山水赋-润物》   布面油彩    100x80cm×3、丙烯、色粉    2022-2023

在《山水赋》系列,顾黎明将自己所关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借五代荆浩山水画理,表达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问题。在这个系列创作期间,顾黎明还开始尝试融入民艺撕纸的方式拼贴画面。无论从是山的形象还是水的律动,都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带给他的灵感和滋养,在交织的线条和色彩中,通过笔触与色彩触发纸性的内在魂魄,生成多意切换空间。

管怀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03c7e9fd664984779734b78a02402fc0.jpg

《光音.天城》装置,2022-2023年,Light sound sky city, installation, 2022-2023 

管怀宾的艺术明显受到了日本“物派”的影响。他的装置虽然有影像、融光和新媒体等元素的凭附,但其内核还是通过物质的原生态而给予展开的,包括物质本身、与场所之间的关联,以及具体的裸露的形态。一方面他利用了重金属等物质属性,成为记录自然、时间和记忆痕迹的标识;另一方面又直接对应和测度着自然与人文生态的沧桑变化。

《光音·天城》系列以现代生活的眼光制造了一种工业化的冷峻与小城之春的柔和所形成的独特气质。太湖石和号角是装置中经常出现的角色,两者总是处于互相嵌入的状态,这不仅是时间绵延的两种断裂,还是艺术家人生经历辗转多地的情感见证。

杭春晖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dd2567296f69e05def98680c35fe5e1d.jpg

杭春晖 Hang Chunhui 褶裥山 2023-7 Gathers Mountains 2023-7 70x60cm 综合材料 Mixed Media 2023

在杭春晖的创作中水墨一直是他善用的媒材,其特有的属性呈现出与西方绘画材料不同的视觉面貌。杭春晖从早期工笔绘画到材料实验的探求,彼此看似隔阂,实则却有着一条脉络清晰的内在线索。其作品保留了水墨媒介特性,但不追求传统水墨的审美趣味,而是立足当代语境;在坚持绘画性的同时,注重图式、绘画语言的实践;在观念的表达、观看方式、作品内部的视觉结构,突破既有的工笔绘画的边界。

|温馨提示:请持续关注后续推荐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