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认知图绘:缘起苏州的六种艺术形态”展览,作为苏州工业园区三十周年的文化献礼,特别邀请了六位在苏州求学成长的艺术家:管怀宾、沈建国、王晓东、叶鸿平、张岚军、周啸虎。他们在各自的艺术领域中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同时也是苏州工业园区艺术生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这场展览汇聚了艺术、科技与人文精神,展现了城市文化空间的多重意涵,也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别具特色的艺术庆典。
本期“他说”系列访谈的最后一期,将讲述艺术家周啸虎创作背后的故事,下面和我们一起走近这场展览吧!
作为六位参展艺术家之一,周啸虎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先驱人物。他是最早尝试把观念艺术与雕塑、影像、动画、互动技术相结合的艺术家之一,探索各种跨艺术媒介的创作尝试。他的作品往往集现场、表演、装置、影像为一体,通过新媒介技术营造作品现场的剧场感,以丰富而立体的观看方式带来独特的互动感和沉浸感。受到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提出的“登楼撤梯”观念的启发,周啸虎认为,所有的媒介、途径和手段都是引领着艺术不断向上的“梯子”,当代艺术不能仅仅局限于思考“画什么”,更是要通过具体实践去解决“怎么画”的问题,因此熟悉材料与媒介在艺术创作中尤为重要。
从苏州美专的学习经历到八十年代的“北斗星小组”,苏州无疑是周啸虎艺术生涯的起点,这座既拥有传统沉淀又具备国际视野的城市,为周啸虎日后的艺术探索提供了丰腴的滋养。周啸虎早期阶段的创作强调以观念艺术作为切入口,探究观念与手法的颠覆性处理,而他往后的创作重点则转向了传统文化,更加注重材料的文化属性与作品在社会学、人类学意义上的价值思考。这一点尤其能在艺术家近两年来对朱砂、青金石等,在传统国画中被普遍使用的矿物质颜料的探索中可见,伴随着对道家文化的深入,周啸虎渐渐开始了他的“颜料地理学”探究计划。本着“不重复创作历史也不重复创作初心”的理念,周啸虎不断尝试新技法和新材料,享受着挑战审美经验和视觉经验带来的惊喜,也保持着对创作和发现的热情。
装置:点阵图像与文本误读
在展览现场,动画装置作品《成为照片中的你-虫洞》对于观展站位有特殊的要求:观众需面向椎体空洞,站在正前方观看。锥形体内用颜料小方块组成了安迪·沃霍尔的面庞图像,他张开的手掌贴在面旁,做出了“听”的动作,形似喇叭的装置本身意味着“发声”与“扩散”,这样一个极具“传播”意味属性的装置作品犹如汇聚着各种观念与意识的能量场域,观众站在对立面,是听众,也是受众,此时作品的表层意图已经达成。据艺术家说,之所以创作椎体造型并设计这样的站位,除了想借助“喇叭”传达艺术观念外,还因为锥体内部颜料色块的发散性延展会产生类似宇宙“虫洞”延展面的造型观感,让观众感觉仿佛在通过时空隧道与安迪·沃霍尔的面孔对话。
这里周啸虎补充了一个作为创作灵感来源的时代背景,安迪·沃霍尔曾于1982年访问北京,并在其间拍摄了许多照片,这些照片后来也成为了西方媒体对北京的想象和解读,作品深层真正想探究的问题其实是图像文本是正解还是误读?40多年后,周啸虎创造了这样一个看似与之对话的空间,作品对观众站位的规定让“传播”的真谛浮出水面。周啸虎在作品中使用了点阵绘画技术,其灵感源自他在德国期间对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作品的研究,他将作品中不经意的颜料痕迹放大数十倍,形成了独特的视觉语言,成为跨文化对话和交流的成果展示。周啸虎不仅以独特的造型挑战观众对图像的传统认知,还在其中探讨更深层次的“跨文化交流”所引发的问题,揭示对“文本误读”的思考。然而艺术是一种强大的语言,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传达共通的人类情感与感官经验,当代艺术传达也因其文化与社会批判功能,含金量又悄然上升了几分。
绘画:矢量山水与透视空间
作品《耕莘钓渭》系列是周啸虎创作于2021年的作品,此次展出了三组。“耕莘钓渭”原是古琴曲名,取自上古名臣伊尹和姜子牙两位帝王之师在出山之前躬耕陇亩、垂钓渭滨的故事。在展厅中,这件作品格外显眼,在钢板上刻印了古代山水画,以切割的方式将画面中处于不同焦点的景观切分成独立的碎片,再进行重新排列和组合,最终以绘画形式呈现。
金属、蚀刻技术与现代几何转化了传统的山水空间,作品将传统天人观念突然遭遇现代工业文明碰撞的写照和再现转译成为艺术语言,作品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传统山水画元素与抽象几何碰撞再创作,使古画在新空间依然保持鲜活。
自2014年起,周啸虎就围绕中国传统绘画中散点透视的方式,进行动态拆解和图像再造,作品《耕辛钓渭》系列便是其艺术实践的成果之一。“散点透视”是中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方油画的构图方法和艺术特色,这种技法能够使画面所表现的内容更全面、更生动,营造出“景随人移”的视觉效果。北宋画家郭熙在其著作《林泉高致》提出的“三远法”,也成为散点透视技法具象化的演绎,由该技法产生的全景视图也成为中国山水画布局和审美构建的核心。
擅长在其创作中创造新意象和解读空间的周啸虎,将古代山水画分解成碎片,运用蒙太奇的剪辑手法赋予画面景观以剧场效果,类似摄影镜头的推拉摇移、切出切入,将分散的碎片重新组合,为二维平面绘画赋予了三维立体的空间感。由此,文人山水画的传统精神属性被打破,现代抽象几何的矢量图形技术将全新的空间透视模块带至观众面前,这便是一位富于创新精神的艺术家“玩”出来的文本。
颜料:丹青与造化
此次展览周啸虎带来的全新作品《颜料地理学•辰砂动画录像装置》,以黏土定格动画为主题媒介,兼及动画复合绘画、雕塑,在现场打造了一个小的剧场空间。动画内容展示从导览辰溪地理地质和朱砂挖掘开始,沿着朱砂在艺术谱系中的应用场景一一展开,其中既有道家丹术中的升炼银朱仪式,也有朱砂在早期中国绘画、莫高窟壁画的应用。
跨越时空的全景式叙事杂糅了伪记录片的严肃和魔幻现实主义的荒诞气质,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科学与艺术,几组对立又互为关照的关系在作品中交织缠绕。同时,周啸虎将对于朱砂的研究延伸至架上,油画系列《银朱》《朱绶》《朱磦》均是因为色彩的相互构成而产生,颜料调和产生的痕迹演变成抽象的块状,成为画面中的唯一图像。
朱砂成为展厅现场的主角,这种因其色彩鲜艳且持久稳定而被广泛应用到壁画、陶瓷、帛画上的珍贵丹青颜料,在当下被赋予全新的文化属性和内涵。据周啸虎介绍,他持续性探究的项目“颜料地理学”便是始于《天工开物》中对朱砂开采和升炼的描写。在翻阅典籍了解颜料前世今生的同时,周啸虎也运用现代手段如化学分子式、光谱特性等对物质进行解码和重新编译,研究也从颜料的物质本身逐渐深入到了文化属性、经济和精神层面。通过对朱砂和青金石展开的实践,周啸虎收获了更为广泛的艺术视野——朱砂产自中国内地,青金石产自中亚、西亚,两者通过丝绸之路交会。“这是一项有趣的工作。”在他定下的五年创作计划中,对材料属地来源的探究将更加深入和广泛,来自印度的印度黄,来自印加的胭脂虫红以及来自埃及的木乃伊棕,都将成为“颜料地理学”系列的重点研究对象。
【艺术家简介】
周啸虎,1960年生于中国常州,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上海。先后参展了海双年展、首届西班牙塞维利亚国际艺术双年展、亚太三年展、光州双年展、广州三年展等国内外大型重要展览,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馆、悉尼白兔美术馆等机构收藏,在柏林、上海、广东等地多次举办个展。
展览将持续至12月1日
展期临近结束
快来金鸡湖美术馆
欣赏艺术家更多作品吧~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