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认知图绘:缘起苏州的六种艺术形态”展览,作为苏州工业园区三十周年的文化献礼,特别邀请了六位在苏州求学成长的艺术家:管怀宾、沈建国、王晓东、叶鸿平、张岚军、周啸虎。他们在各自的艺术领域中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同时也是苏州工业园区艺术生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这场展览汇聚了艺术、科技与人文精神,展现了城市文化空间的多重意涵,也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别具特色的艺术庆典。
本期“他说”系列访谈将讲述艺术家张岚军创作背后的故事,下面和我们一起走近这场展览吧!
作为六位参展艺术家之一,艺术家张岚军积极探索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浩瀚宇宙中所望见的宏观星空和纳米级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成为张岚军抽象架上绘画创作灵感的来源和主题。他将从韦勃望远镜看到的图像通过艺术加工转化为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创作,将宏观之壮丽与微观之精妙巧妙地融合一体,在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呈现了他对材料的深刻探索。
张岚军早期创作以铜版油画为主,在艺术上经历了从版画到水彩、油画的跨界转变。多年来在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的学习经历,以及后来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深造,打磨出了他深厚的造型功底与色彩素养,他也一直保持着院校派的清醒与庄重:不能带着历史的眼光或过往的创作积淀去开拓创新。“从艺术史的角度线性地来看,架上绘画已经无数次地宣告死亡”,这是引自张岚军批评论文里的开头,当空间随着时间的崩塌不复存在,“别处”可以说早已消失殆尽,想象力作为珍贵的灵感资源,在架上绘画的创作者之中日渐枯竭、告急,当代架上绘画艺术史的天空趋于变得一致和乏味。“这要求艺术家必须仔细审视其母体,即视觉艺术”,张岚军时刻提醒自己对于“图绘”形式源头的认知,这也正应和了本次展览的主题。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学之技术手段的实现带领人工智能逐渐渗透进入各行业领域,包括艺术创造。面对“经验完全可塑”的冷冰冰的对手,如何认识人类的历史并立志于做“刷新人类视觉经验”的艺术家是张岚军的艺术追求,也是他认为作为“面向未来且具有前瞻性的艺术家”所应具备的勇气。
项目系列:
将宏观世界压缩成芯片大小
张岚军此次带来的七件大尺幅抽象油画作品均以“项目”命名,在展厅的整面环形墙壁上一字排开:远远望去,一束束灯光投映在斑斓各异的画布上,透过质地的肌理和折射的反光向观众们邀约开启一场场奇幻异世界的巡礼。梅洛·庞蒂曾提到“画家,无论他是谁,在绘画时,都在实践一种视觉的魔法理论”,张岚军的绘画似乎就是再现这种神奇的视觉魔法:红、黄、粉、绿、蓝、紫、黑、白……各种药剂以不等配比呈现非均质状态,同时互相渗透、交融,彼此纠缠、环绕、延伸、溢出,画面色彩鲜艳、构图散漫与表达抽象,其中又有某种奇妙的和谐,波诡云谲中透着些许清新和通透。离得近一些,这些作品会展现出别样的内涵,恣肆的画笔搭建了一个纵横交错的画面结构,笔触强烈且清晰,层次分明,颜色向外喷涌,营造出一种色彩逃离、试图突破画面的裸眼3D效果。
张岚军不仅借助科技手段对图像进行解读,通过韦勃望远镜的视角窥探天体银河,观察星系、星带、星云,还通过三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模拟纳米级的眼光去观察晶体。通过焦点透视的观察方法将实景转换成二维平面的方式呈现于画布,再用3D效果的视觉语言重新塑造,成为张岚军独具特色的创作方法。当同样没有边界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同时以艺术裁量的观察眼光被无限压缩,就会在有限的画面中释放无限超出人肉眼可见的信息密度,当万物被拆解,所有的具象都变成了抽象。“将宏观宇宙压缩成芯片大小”就是张岚军正在做的事,对宇宙无限可能的想象和对生命微观结构的探索,是张岚军艺术创作奥秘的内核。
艺术理念:
与其共鸣,不如共振
在画面呈现强烈喷涌的视觉效果和对科学技术狂热追求的背后,是张岚军在艺术创作中追求和保持的独立的审慎思考——能够让作品带给观众异样感,是张岚军艺术追求的实现。当谈到艺术风格形成之创作灵感时,张岚军提到德国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和埃隆·马斯克。前者提出的“间离效果”构建了欧洲崭新的戏剧美学体系,这也是张岚军所试图在作品中追求的“观后效应”,能够让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受到启发,从而与艺术作品、生活保持一定距离;后者因对科技和未来保持高亢昂扬的探索热情、对突破一切行业旧秩序雄心燃燃,和对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冒险尝试而著称,这给了张岚军更多信心、底气和锐气去挑战经典、勇于批判。对张岚军来说,与其追求共鸣,不如寻找共振。
虽然曲高注定和寡,但这同时也意味着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和严要求——坚定创作初心,锤炼个人技能,强化个人特色。铜版画出身的张岚军正是凭借练就的扎实的基本功,从容下笔,毫不犹豫,从不涂改而自成一派,正如张岚军说过的一句话,“我不讨好世界,每个创作者的艺术作品就是他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投射。”不仅字如其人,文风如其人,画更是如其人。画作如同一面明镜,映照着创作者内心的世界,同时能够折射出创作者深层次的艺术审美、文化追求和创作欲望,正如面部微表情无法隐藏情绪,画笔的每一次犹豫都会体现在画布之上。张岚军不容许自己的画作有任何矫饰或谎言,他落下的每一笔都是对“自我”和“世界”认知的笃定表达,识别度清晰非常。
艺术理想:
尽精微,致广大
在苏州学生时期的张岚军会专挑下雪或者下雨的日子,特意跑去拙政园观雪听雨,漫步在无人的园林,想象几千年前的人们也是如此度过时间,那是一份专属于少年的怅然;也会专门利用每个周末的时光跳上乡村巴士去同里水乡、周庄古镇等各个风景独好的乡村小镇去写生,那是一份专属于文青的寄托。多年后,他特意带着女儿重游读书时期常常自处、反复精神陶染过的拙政园,告诉她自己年轻时期求学生涯的事迹。可能张岚军希望这份基于久远记忆的文化印记能够成为亲情的纽带链接起他与女儿未来的时空,就像他年轻时以行动的“执念”所认同的那样:专程去参拜香山饭店、肯尼迪图书馆,只有去到那个地方、站在那里的土地上、像那里的人一样呼吸和思考才算真正进入了那个人的内心世界,在这里他链接的是祖籍苏州的贝聿铭。虽然张岚军的足迹遍布世界,但他说自己的内心深处依旧刻着江南水乡那独特的DNA。
如同苏州园林于螺蛳壳里造道场般精致到极致的美学追求,张岚军也力求将无垠的世界巧妙地融于一方画布之上,“尽精微,致广大”既是指张岚军对整体形象的宏观把握,也是指他对细节追求的精准表达。由古而今,他将毕生所学倾注于画笔,眺望未来,他拂名扬志,要通过视觉图像去刷新经典。转化看待生命与世界的方式方能从中焕发出“新”感受,没有这些实验性绘画的积累又怎么能积蓄续写文明的力量呢?张岚军从版画出发,在尝试水彩、油画和陶瓷间不断切换身份、视角,以别样的体验探索创作内核与艺术世界的边界,一次次的开显,一次次的创作,一次次自我塑造与艺术达成,在“尽精微”中“致广大”。
【艺术家介绍】
张岚军,1987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助教班。现为美国卡卡当代艺术家评论家协会副会长、纽约现当代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美国亚洲艺术院院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工作、生活于上海、纽约。
8月24日至12月1日
更多精彩作品
在金鸡湖美术馆
等您来欣赏~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