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谨案《清河书画舫》谓:“黄子久《富春山图》,今在宜兴吴氏,后有李贞伯,沈启南二跋。”此卷止有沈跋。又按张庚《图画见闻志》:“董文敏尝语王奉常云:‘子久画冠元四家,而生平最合作莫如富春山卷,神韵超逸,体备众法,脱化浑融,不落畦径,诚为艺林飞仙,迥出尘埃之外者也。’”为按图考之:其峰峦则有似营丘者,有似贯道者;林木则有似黄鹤者,有似云林者,所谓体备众法也;其皴擦之长披大抹,似疏而实,似慢而紧,得北苑法外之神,所谓脱化浑融也;其位置之平淡浅近,若人人能之,而实无能之者,所谓不落畦径也;其水晕墨彰,不设色而使墨自具五采者,所谓神韵超逸也。文敏诚善言者矣。
——清•胡敬:《西清记》
世传《富春山居图》为黄子久画卷之冠,昨年得其所为《山居图》者,有董香光鉴跋,时方谓《富春图》别一卷,屡题寄意,后于沈德潜文中,知其流落人间,庶几一遇为快。丙寅冬,或以书画求售,多名贤真迹,则此卷在焉。上有沈文王邹董五跋,德潜所见者是也,因以二卷并观,始悟旧藏即《富春山居》真迹,其题签偶遗“富春”二字,向之拟为两图者实误甚矣。鉴别之难也,至董跋两卷,一字不易,而此图笔尤弱,其为赝鼎无疑。惟画格秀润可喜,亦如双钩下真迹一等,不妨并存。因并所售以二千金留之。俟续入《石渠宝笈》,因为辨说,识诸旧卷,而其颠末于此,俾知予市骏雅怀,不同于侈收藏之富者,适成叶公之好耳。乾隆御识,臣梁诗正奉敕敬书。
——清•《石渠宝笈三编》
越明年丙寅,安氏家中落,将出所藏古人旧迹求售于人。持《富春山居卷》并羲之《袁生帖》、苏轼二赋、韩干马、米友仁《潇湘》等图,共若干种以示大学士傅恒。傅恒曰:“是物也,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将安用之。”居少间,恒举以告朕,朕谓或者汝勿识耳,试将以来,剪烛粗观,则居然黄子久《富春山居图》也,五跋与德潜文吻合。……丙寅长至后一日,重华宫御(乾隆)识并书。
——清•《石渠宝笈初编》
子久《富春山卷》,全宗董源,间以高米,凡云林、叔明、仲圭,诸法皆备。凡十数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莽,变化极矣。与今世传迭石、重台、枯搓、丛杂、短皴、横点,规模迥异。予香山翁有摹本,略得大意。衣白邹先生有拓本,半园唐氏有油素本,庶几不失丘壑位置,然终不若一见姑射仙人真面目,使凡尘顿尽也。此卷已入秦藏,不可得观,时无狗盗之雄,不禁三叹。
石谷子凡三临《富春图》矣,前十余年,曾为半园唐氏摹长卷,时犹为古人法度所束,未得游行自在。最后为笪江上借唐氏本再摹,遂有弹丸脱手之势。娄东王奉常闻而叹之,属石谷再摹,余皆得见之,盖其运笔时精神与古人相洽,略借粉本而洗发自己胸中灵气,故信笔取之,不滞于思,不失于法,适合自然,直可与之并传,追踪先匠,何止下真迹一等。予友阳羡三梧阁潘氏,将属石谷再临,以此卷本阳羡名迹,欲因王山人复还旧观也。从此《富春副本》共有五卷,纵收藏家复有如云起楼主人吴孝廉之癖者,亦无忧火劫矣。因识此以为《富春图》幸。
阳羡周颖侯氏,与云起楼吴问卿昵好,曾以千金玩具抵吴,借临未竟还之,火后乃从吴氏更索残本足成,恒自夸诩,一峰“富春”真迹已残,惟摹本独完,人人谓得见周氏本可想全图之胜。虞山王子石谷过毗邻,将为江上御史摹此,欲从阳羡借周氏本观其起手一段,不可得却。后一载,石谷适携客岁所临卷与余同游阳羡,因得见周氏摹本,其笔墨真如小儿涂鸦,足发一大笑,急取对观起手一段,与残本无异,始知周氏诞妄,真自欺欺人者耳;且大书卷尾,自谓痴翁后身。又自称笔墨有不及痴翁处,有痴翁不及处。真醯鸡斥,蠡海井天之别,可怪可哀也。
吴问卿生平所爱玩者有二卷:一为《智永千文真迹》,一为《富春图》,将以为殉,弥留为文,祭二卷,先一日焚《千文真迹》,自临以视其烬,诘朝焚《富春图》,祭酒面付火,火炽辄还卧内,其从子吴静安疾趋焚所,起红炉而出之,焚其起首一段。余因问卿从子问其起手处,写城楼睥睨一角,却作平沙秃峰,为之极苍莽之致。平沙盖写富春江口出钱塘景色也。自平沙五尺余以后,方起峰峦坡石。今所焚者,平沙五尺余耳。他日当与石谷渡钱塘,抵富春江,上严陵滩,一观痴翁真本,更属石谷补平沙一段,使墨苑传为胜事也。
——清•恽格:《瓯香馆画跋》
大痴晚年归富阳,写《富春山卷》,笔法游戏如草篆,传闻有二本,不知其详。一被好事者拳拳宝爱,不离于手,迨将终时授之于火,旁人亟取,已烧卷首尺余矣。予在广陵所临者,烬余本也。归而质之太原奉常公,公有石田背临一卷,即将勘对,山川树石,毫无遗失,但石田之设形,乃其本色也。卷尾跋云:“痴翁本,向余所藏请题于人,被其子乾没,而后出售,贫不能归,叹息背临而已。……”
——清•吴历:《墨井画跋》
《剩山图》者,盖黄大痴先生所作《富春图》前一段也。自《富春图》出,脍炙天下人口,久推为名家第一。向为宜兴吴子问卿氏珍藏,顺治庚寅,问卿且死,爱不能割,直焚以为殉,其从子子文,不忍以名物遽烬之劫灰,遂乘其乱,旋投以他册易出之,而已焚去其十之三四矣。是此图不能复为全璧,题之曰“剩山”,悲夫!然犹幸其结构完全,俨然富春山在望。其后段所存者,亦尚有延袤数纸,然仅属矣。
——清•王廷宾:《题剩山图》
《富春山图卷》为子久名卷,经兵火失其半,所存者归泰州季氏,丁酉余得见于白下,因摹仿此卷。又闻有全幅临本在吴门,记访之,青溪道人揆。
己酉冬十一月,予往泰兴观季氏收藏。《富春》去其卷首仅二尺许耳,精采如故,诚子久逸品也。其题款亦标致可喜。尤物洵有神护,此当为季物冠军。余展玩数日,后至维扬见卷首在观察王廷宾师臣家,火迹犹存,中有补缀二处,反为累,不若听其残缺,不害为“富春图”也。清溪又记。
——清•程正揆:《自题仿富春山图》
此卷原有六纸,纸长三丈六尺,曩为藏卷主人宜兴吴问卿病笃焚以殉。其从侄子文,俟问卿目稍他顾,将别卷从火中易出,已烧焦前段四尺余矣。今将前烧焦一纸揭下,仍五纸,长三丈,为丹阳张范吾所得,乃冢宰幸甬先生长君也,聪颖悟通诸技艺,性率真,好收古玩字画,无钱即典田宅以为常。予于壬辰五月二十四日,偕庄淡庵往谒借观,虽日西落,犹不忍释手。其图揭下烧焦纸,尚存尺五六寸,而山水一丘一壑之景,全不似裁切者。今为余所得,名为《剩山图》。
——清•吴其贞:《书画记》
子久《富春山居》一图,前后摹本,何止什百,要皆各得其妙,惟董思翁模者,绝不似而极似,一如模本《兰亭序》,“定武”为上。
——清•方薰:《山静居画论》
大痴《富春山图》有二本,其一为《富春大岭图》,一为《富春山居图》。《大岭图》未见。《山居图》即吴问卿所藏,病剧欲以为殉,家人自火中夺出者。卷首有焦灼痕,虽微瑕,亦艺术佳话也。余曾见于太仓陆时化听松阁中,属蓬心太守为摹一卷,久为好事者攫去,如云烟过眼矣。
——清•钱杜:《松壶画忆》
卷白纹色纸本,高一尺,长一丈八尺,六接,钤缝有吴之矩印,之矩问卿名也。卷首焰痕宛然,盖问卿没,其家欲焚以殉,从烟燎中救免,留此痕,宛然焦尾也。
——清•吴升:《大观录》
《富春山居图》,纸本,高一尺余,长一丈二尺,凡六接,具有吴之矩钤印,幅中有扬州季氏藏印。
——清•安岐:《墨缘汇观》
吴墨井《画跋》,自纪在广陵临黄大痴《富春山卷》烬余本,谓大痴此卷有二本,一不知其详,一被好事者宝爱不离手,迨将终,投之火,旁人亟取,已烧卷首尺余,即所临本也。昔见《书画壮观录》,记子久《富春山图》,向在宜兴孝廉吴问卿处,作“富春轩”以藏之,临终,烧诸珍玩,族人易以他卷,前卷烧毁,截取数尺,乃知墨井所云好事者为吴问卿,然犹未悉问卿颠末。及读陈其年《湖海楼集》感旧绝句,中有《吴孝廉问卿》一首,注曰:“孝廉名洪裕,余姑夫也。祖达可,父正志,皆万历间名公卿,孝廉甫成童,即登丁卯贤书,貂蝉戟,甲于吾邑。家蓄法书名画,下及酒茗,斑驳陆离,无非唐宋时物。城中别墅,曰‘云起楼’,极亭台池沼之胜。面水架一轩,藏元人黄子久《富春图》于内,邹臣虎先生额曰‘富春轩’。郭外园林名‘南岳山房’,绕园种梅花千余树,花时,孝廉辄携至,巡绕花下,一树浮一大白,醉即陶然花下卧。无子,死之日,舍‘南岳书房’为‘枫隐寺’。”于是始知吴问卿生平事迹。然观其因无子舍园为寺,则烧诸珍玩及《富春图卷》,亦必有此事,惜近于愤激所为。若以分赠同好之友,则既全名迹,无愧达观矣。
——清•叶廷:《欧波渔话》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